于日芬:巧手捏出“金”饽饽 带领妇女去创业

威海晚报 2019-07-03 09:46 大字

巧手捏出“金”饽饽 带领妇女去创业

——记临港区汪疃花饽饽面食技艺协会会长于日芬

于日芬正在制作花饽饽。

从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到领导全村妇女自主创业,再到把家乡的土吃食——花饽饽,变成一块闪亮的金字招牌推向全国,威海临港区汪疃花饽饽面食技艺协会会长于日芬用8年的时间,不仅完成了个人的华丽蜕变,更带着乡亲们一起谋出路,过上好日子。

发现商机 学习改进花饽饽

2011年,于日芬面临着重新择业的问题。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朋友孩子结婚时用到的花饽饽,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心里诞生了:“好看又可口的花饽饽肯定有市场。”于是,于日芬开始尝试制作并销售花饽饽。

于日芬的母亲年轻时就是村里做花饽饽的高手,在母亲的教导下,于日芬也会做花饽饽,所以,这项工作对她而言可谓是驾轻就熟。

最初,于日芬是用最传统的蒸发面馒头的方法来蒸饽饽,但这种方法太耗费时间,蒸出来的馒头味道也够不好。于日芬绞尽脑汁,大胆创新,苦心研究出了自己独特的工艺,蒸制一锅饽饽的时间由原来的4个小时减少到1个小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有了自己独特的配方,口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于日芬没有固步自封,在制作花饽饽的过程中,不断改进用料与技艺。从最初的可食用色素染色改成了用各种蔬菜水果榨汁来染色,增加了粗粮保健系列。工艺上,不满足于原来胶东的特色,近几年来,她从网上看、到全国各地学,把他人的做法与自己的做法融合,并学习了各种面塑技艺,对胶东花饽饽进行改进,大大增加了花饽饽的观赏性。

慢慢地,于日芬的名号越来越响,她的花饽饽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不少人上门求购花饽饽,甚至要拜师加盟。“齐鲁名吃”“山东省巾帼增收带头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头衔也随之而来。

先富带后富 带出徒弟百余人

在个人发展的同时,于日芬也不忘回馈社会。随着花饽饽产业越做越强,于日芬带动了一群下岗待业、对面食制作颇有兴趣的妇女从事花饽饽加工、销售。每年慕名而来的学员很多,每一个徒弟她都“手把手地教,一对一地学”。于日芬把自己从事花饽饽的选材、创意、销售等等方面的经验都毫无保留地传达给每个学员。如今,她的徒弟在全市有30多个,全国其他地区有95个。颇具规模的花饽饽连锁加工店、工坊等已有86家。于日芬的徒弟们大多是下岗后创业的妇女,她们创业的同时也把“汪疃花饽饽”的名声在全国各地唱响。

在帮助大家致富的同时,于日芬也没有忘记将胶东花饽饽这一传统面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在临港区的各所学校,于日芬定期地向中小学生、幼儿园小朋友传授面食技艺,并且将面食技艺与传统节日习俗相结合,让他们从小了解家乡的面食文化。另外,于日芬还经常免费组织农村妇女培训面食制作技术。

目前,汪疃花饽饽面食技艺协会会员已经达300多人,仅周边区市就发展30余家花饽饽面食加工销售点,她的花饽饽连锁店年可实现产值达一千多万元。

于日芬担任汪疃花饽饽面食技艺协会会长的同时还兼任着黄岚办事处西管山村的村支书。鼓励大学生回村创业;大力发展鱼塘承包、立体农业等项目,带动本村经济发展;为村里修路、安装健身器材……于日芬不仅改善了村里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使大家的精神层面得到了很大提升。

“做事之前先做人,这是我的座右铭。”于日芬说,今后,她将更努力地为社会做贡献,帮助身边更多的人走进胶东花饽饽这个行列,大家一起致富。(威海晚报记者 常会会 文/图)

新闻推荐

明后威海最高温都将突破30℃

威海新闻网7月1日讯(记者常会会)步入夏至后的这一段时间里,威海天气状况整体变化不大。据悉,本周开场,天气情况一如既往,今...

威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威海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