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世昌家族往事(五)

华西都市报 2019-04-10 03:07 大字

1930年代上海工商视察在环翠楼祭祀丁汝昌、邓世昌,墙上可见两人的照片。其中邓世昌的照片与邓素娥保存的应为同一样式。 (图据孙建军)

藏于上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的邓世昌印章。

《哀荣录》的一份早期复印本。原件目前未见。

邓世昌《哀荣录》的内页。

“邓世昌在家的时间极少,自进入北洋水师后,回家时间只有三次,家中并没有留下太多关于曾祖的遗物。”邓世昌曾孙女邓立英说,“当年日军炸毁了虹口老宅,绝大多数遗物都化为灰烬。”邓立英的父亲邓小鹏在1961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仅有的一些东西“还是出于偶然的机缘才保存下来的。”

邓世昌的遗物《哀荣录》

如今邓立英手里,保存着几件有关曾祖邓世昌的遗物,一本是《哀荣录》,收录了当时社会各界写的祭文、挽联、挽幛,这份文献保存了很多原始信息,近年来受到很多研究者的关注;一本《海战实纪》,成书于1920年代,书中有“甲午战事纪”和“邓壮节公事略”。这本书的作者叫池仲祐,他与邓世昌渊源颇深,早年作为文案曾随同丁汝昌、邓世昌等一行到英国接收超勇、扬威舰。民国年间池仲祐进入海军部,搜集各方史料,撰成该书。当时很多甲午海战的亲历者,以及像邓世昌之子邓浩乾这样的海军后裔也在海军部供职。

这两本书是邓浩乾生前交给侄子邓小鹏的,邓小鹏又留给女儿邓立英。

此外,邓世昌长子邓浩洪养女邓素娥也提到一份《哀荣录》。

1982年第二期的《图书馆杂志》上发表了邓素娥的口述文章《邓世昌遗事及有关文献》。

邓素娥在口述中提到:“《哀荣录》……已裱成册页式的散件一大包,并未装订,亦无抄本,从未印过,其中也杂有邓公手书、杂记、履历等件,我至今默祷它或尚存于天壤间,但终我之生,恐不能再现了。我希望各地图书馆、文物单位在购藏和整理资料时,如发现《哀荣录》的册页式散件,务请妥加鉴定,勿使珍籍湮沿或毁于无知者之手。”

从邓素娥的口述中可知,她曾保存的这份《哀荣录》或许与邓立英手中的那本有所不同,内容更加丰富,甚至还有邓世昌的手书、杂记和履历。但这本《哀荣录》在“文革”期间被抄走,就连她保存的邓世昌生前爱用的水盂以及盂中小羹匙一只也被抄走。

印章、宝剑去向成谜

关于邓世昌的遗物,大多已经散失,但如今仍能看到当年邓世昌用过的印章,现藏于上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

这枚印章的材质为水晶,上半部为墨绿发晶。

邓世昌字“正卿”,因此章上镌有阳文“正卿书章”,现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据该馆的纪念图册介绍,印章是邓世昌的长孙邓小鹏生前捐献,但未注明捐献时间。

1961年元旦前后,海军政治部文工团话剧团在上海艺术剧场演出话剧《甲午海战》,邓小鹏也去了现场。当时《新民晚报》记者看到了邓小鹏送到后台的一些关于邓世昌的遗物:有关照片、《哀荣录》等有关文籍,还有他的遗墨四幅屏条。当时邓小鹏还用脚尖踹了几下地板,“其他东西都散失了,这地板下面倒还埋着先祖的一把剑。”

“唉,就是这些东西,有些还是出于偶然的机缘才保存下来的。”邓小鹏说,“就说那四幅屏条吧,还是先叔祖在杭州,偶然提起先祖,当地有个朋友将它作为珍贵纪念品璧还的,先叔祖临终前又交给了我。它能够完好地保存到今天,也算是幸事了。”

邓小鹏提到的先叔祖就是邓世昌的三子邓浩乾。当时这位记者还描述,邓世昌遗墨“贮藏在特置木匣中”。

邓立英说,当时父亲为了表示对先祖的怀念和对海政话剧团的感谢,把太公留下的遗墨、一把宝剑、一枚书章、有关照片和《哀荣录》一并交给海政话剧团,拜托他们转交给国家。1964年邓小鹏去世,这批遗物的去向成谜。

邓立英说,他在1965年和1980年曾两次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和原中国革命博物馆写信,对方都回信说没有收到。

1982年,邓立英到北京找到了海政话剧团的有关人员,“他们承认看到过这些遗物,但他们说是给他们看看还是送给他们则记不清了。”邓立英说,看到先祖的印章已经在纪念馆展出,希望有一天其他遗物也能出现。

手植树及其他遗物

不过在广东省博物馆还能看到从邓世昌旁系后人手中征集到的几件遗物。

一是欧洲制造的铜座钟,高约20厘米,推测是邓世昌1880年或1887年前往英国接带军舰期间所购买。

另有丝绸被面一床,红色,绣花。青花小瓷碟1件,碟底绘有三只蝙蝠,有“大清光绪年制”款。

此外,威海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还收藏有邓世昌使用过的雍正款青花瓷碗1件。

在广州邓世昌纪念馆的花园存有邓世昌手植苹婆树一株。

数年前,甲午战争博物馆的创始馆长戚俊杰曾专程到邓世昌纪念馆,从根部分离一株邓世昌的手植树,移栽到当年北洋海军的基地刘公岛上。

戚俊杰说,当时由于树木太大,一度上不了飞机。后来航空公司听闻是邓世昌的“遗物”,以及此行的意义,专门做了妥善安排。

如今这株苹婆树,在刘公岛的甲午馆内长势喜人,戚俊杰说:“这是和邓世昌有关的活文物。”

此外,在邓世昌纪念馆还有对联和诗词各一幅,邓家人推测是邓世昌年轻时的手笔。

“先祖的遗物实在不多。”邓小鹏生前曾说,“先祖殉国后四年,我才出生,因此知道的事情也很少。据说先祖常年在外,连我的母亲也只看到他两三回。”

新闻推荐

凤林学校开展“植绿护绿”活动

本报威海4月8日讯(记者陈乃彰通讯员刘晓丹孙颖)3月12日,凤林学校开展了“植绿护绿共建绿色家园”活动。...

威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威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