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独”到签字“捐献器官” 谁解“失独”母亲李媛颖的32年心路历程?那又岂止是“以歌报痛”!
文/图本报记者冯琳
世界以痛吻她,她却报之以歌。
古北社区居民李媛颖和丈夫李纪昌是一个失独家庭。因为悲痛,李媛颖终年受心脏病困扰,身体每况愈下,她没有四处筹钱为自己做手术,反而要捐献器官。
日前,李媛颖在李纪昌以及鲸园街道工作人员陪伴下,到威海市红十字会签了器官捐献协议。
绝望母亲
搬家到威海
1996年6月19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作为母亲的李媛颖再没有等到14岁的独子回家。
独子因意外事故去世,给了李媛颖重创。她积忧成疾,变得不愿与人交际。无法走出伤痛,短期内也无法接受新生命到来,她与前夫在要不要孕育新生命一事上有了分歧,最终离婚。
失去孩子,又得不到前夫的理解,她的生活陷入绝望。她开始封闭自己,切断一切交际,不再出门。
之后那几年,她眼见同事、同学的孩子参加中考、高考、结婚生子,她也一遍遍地想象自己的儿子长大,于是就一次次地心痛。
朋友为避免触及她的伤心往事,也默契般地从她生活中“消失”,无论是孩子高考宴请还是婚宴,都避不请她。
8年前,心灰意冷的她结识了如今的丈夫李纪昌。为帮她走出旧伤,李纪昌带她到几个城市旅游。2012年夏天,他们来到威海,李媛颖灰色的心灵被撬开一角,她觉得威海似乎比别的城市更让她安心,于是她同李纪昌商量迁到威海。
两人一拍即合,卖掉哈尔滨的房子,来到威海。
社区帮扶
温暖她封闭的心
到威海后,李媛颖与丈夫李纪昌在高区经营一家小小的装修店面,养家糊口,安稳度日。
在房子的选择上,两人看了很多房子,却因一次机缘巧合与鲸园街道古北社区结缘。那是一次咨询,她得到了古北社区工作人员细致耐心的解答,她同丈夫当即决定买下古北一巷一处房源,落户古北社区。
古北社区了解其失独的情况,主动为其申请特扶,帮她联系一次性临时救助,每逢过年过节为她送去米、面、奶、油等慰问品。
李媛颖是外地人,不了解本地政策,所以一有政策下达,工作人员便主动上门为她申请办理,如特殊家庭基本医疗保险补助、计生特殊家庭爱心联系卡等。得知她身体不好,还帮她签约家庭医生。
为让她融入社区,古北社区党总支书记王爱花多次陪她参与社区活动,可是由于常年积忧,她患有严重冠心病和室上性心动过速,6年4次被送急诊,平日劳动亦受限。所以,对社区工作,她有心无力,无法参与。
享受威邻里热情与社区服务,李媛颖感激又愧疚。
做志愿服务,她体力跟不上;想做公益,日子过得紧巴,拿不出钱。偶然听说死后捐献遗体可用作医学研究,帮助更多人,她选择了这种方式。
捐献器官的抉择
背后是母亲对亡子的执念
当天,李媛颖反复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确认,希望自己死后,器官能尽可能多地被利用,捐献给更多需要的人。丈夫李纪昌对她的做法十分支持,也在相关家属协议上签字。
因为心脏病的影响,她无法握笔,但坚持亲笔签字落款。三个字费掉她一分多钟的时间,看着名字落款,她心中很欣慰,希望百岁之后,自己的器官能够给更多人生的希望。
在签署器官捐献协议之后,她反复咨询遗体捐献事宜。原本,她决定同时捐出器官与遗体,帮助更多的人。可当她听闻,若进行遗体捐赠,死后暂时取不到骨灰,需待医学研究期结束后,统一安葬。她犯了犹豫。丈夫李纪昌也表示,李媛颖托付他,死后将她的骨灰带到一个地方。医学研究期动辄十年二十年,他怕自己也待不到那时,所以也有些为难。
被问及为何对留存骨灰有如此执念时,李媛颖才痛启心扉,提起那段伤心往事。她一直同公众轻描淡写的“1996年那场意外事故”,其实是儿子溺水于松花江。这些年,她执念想到将来那一日,自己一撮骨灰洒到松花江上,陪伴亡子。
经历人生变数,她从未怨天尤人,依然对社会怀有爱心。明明已经签署器官捐献协议,她还对自己不能捐献遗体一事而暗暗抱愧,遗憾自己身后不能为医疗研究做更多贡献。
得知她的苦衷与心愿,红十字会仅同她签署器官捐献协议,不签署遗体捐献协议。
签完字,生活继续
还要攒钱做手术
如今,60岁的李媛颖守着一桩病体和半世愁碎了的心,继续与丈夫李纪昌相依为命,过着属于他们的平淡小市民生活。近年来,她的心脏状况很差,几年前,医生便建议她尽快做心脏射频消融术。可是由于中年谋生的艰难,目前她们没有经济条件完成手术,便将手术一拖再拖。
对自己的病况与手术,她倒不急,只等待命运发牌。
对捐献器官救人一事,她毫不含糊,立即签字。
在经济拮据的日子中,她与丈夫恩爱不疑,从生活一点一滴细微处挤出钱,耐心等待手术费用攒够的那一天。
李媛颖在器官捐献协议上签字。
新闻推荐
以雪为令近日,环翠区审计局以雪为令,助力西北村、东北村等社区清扫道路积雪。审计干部不畏严寒,协同社区工...
威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威海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