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20余年“锡镶记”

威海日报 2018-05-07 10:45 大字

20余年“锡镶记”

——记“威海工匠”锡镶匠人李江玉

◎记者 姜慧芳

从当年默默无闻的锡镶学徒到如今获得“威海工匠”称号,这条荣誉之路是李江玉一步一个脚印实打实地走出来的。20余年荏苒光阴,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锡镶非遗传承人李江玉的“锡镶记”。

不忘初心,打造锡镶艺术经典

“当当当……当当当……”热闹的韩乐坊商业街区,一家古色古香的门店里,传来阵阵清脆的敲击声。斜阳透过窗户洒在正在作业的李江玉身上,手持小锤轻轻敲击桌案上的锡片,顺着纹理,渐渐敲出莲花的美好形象……这是“威海工匠”锡镶艺人李江玉最平常的一天。

威海锡镶技艺发祥于清光绪末年,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蜚声海内外,兴盛于英国租占威海卫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度萧条,解放后开始复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达到鼎盛时期。

从借鉴民间的“锡补”技术创造了独特的锡镶工艺开始,典雅古朴的锡镶工艺品就受到不少人的青睐与追捧,甚至一度远销海外,成为威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出口产品之一。2009年9月,威海锡镶制作技艺被列入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谈起自己的锡镶路,李江玉说:“20多年前,锡镶技术在咱威海正处于兴盛期,那时候威海大大小小的锡镶作坊有二十多家,我当时就觉得选择这个不会错。”从那时起,李江玉一点一滴吸纳锡镶文化与技艺。“当时在工厂里,几个人专门负责一个步骤,因为我学得快,干得多,别人忙不过我就去帮忙,接触的技艺越来越多。锡镶老师傅也把难的工作交给我,我都做得很好。”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李江玉走得比别人更扎实,逐渐学会了锡镶制作技术的所有程序。而老师傅们对她的毫不藏私与严格要求,造就了李江玉在锡镶道路上始终坚持技术的精湛与完美的秉性。

后来,威海的锡镶产业开始由盛转衰,李江玉赖以生存的锡镶工厂面临倒闭。凭着对锡镶技艺的热爱,凭借着几个老客户对李江玉的信任。“我想继续在锡镶这条路上走下去,自己干!”就这样在自己家里,李江玉开启了创业之门。

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和磨砺。李江玉筑梦,凭的是一颗初心、一份信念,靠的是信任和坚持。“锡镶工艺品,不单单是迎合大众需求的实用品,更多的是凝结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工艺品。当初选择坚持下来,是因为在我眼里,锡镶它本身就是一门老手艺,一种文化,必须要传承,要坚守,这份传承和坚守,不容许有半分的敷衍与凑合,必须是精益求精。”李江玉坦言。

锡镶制作过程非常繁杂,要经过熔炼、锻打、镂雕、镶嵌、抛光、拼接等十几道工序,随着时代发展,能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潜心钻研的人并不多,正是因为有像李江玉一样锲而不舍的锡镶匠人,才让这门技艺得以传承。

精益求精,植根锡镶传承

随着李江玉知名度的提高,各种订单雪片般飞来,威海金镶玉工艺品有限公司的产品也远销国内外。订单多了,问题也渐渐多了,提高生产效率迫在眉睫。

2006年和2010年,李江玉先后通过两次锡镶磨具的革新,让锡镶工艺品的制作有了新跨越。

2006年,李江玉接到一笔来自上海的大订单。客户来工厂考察,转了一圈就把产品利润算出。面对客户的压价,货量的压力,李江玉犹豫了。但在客户拿出新锡镶模具之后,李江玉当即接下此单。

“客户自带了一种硅胶材质的磨具,解决了传统砚台石模具易损坏、不够精细等弊端。”李江玉说,“就是我不赚钱,也要把这种新模具掌握到手。”经多方打听,李江玉终于找到了这种硅胶模具的原材料,将原来的模具全部进行革新,大大提高了精细度和制作效率。

2010年,李江玉又引进自动雕刻机,深造电脑课程,再一次提升了锡镶模具的质量。“自动雕刻机能解决很多手工做不了的精细活。尤其是针对一些刻字的图案而言,精细度可由2厘米精确到0.8毫米。”李江玉说。

为了将锡镶技艺做得更精细,李江玉踏上外出拜师的道路。去江西学锻铜,去云南学打银,将一些和锡镶技艺原理相似互通的传统技艺吸纳消化。靠着这份磨砺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李江玉的锡镶技艺大幅提升。

如今,锡镶工艺品走得越来越远。李江玉说,她要在一锤一笔中坚定地追寻着自己的锡镶梦,把祖宗留下来的老手艺久远传承。

新闻推荐

第二届“文登青年科技奖”评选揭晓

本报文登5月3日讯(通讯员李世强)日前,第二届“文登青年科技奖”评选揭晓。国网文登供电公司李玲君、吕军,威力工具的庞年群,鸿通管材的连洪正,海洋与渔业局的钟熙等1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上榜。...

威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威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