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风采】记省级道德模范殷树山、刘彩凤夫妇

威海日报 2018-04-12 09:55 大字

人活一辈子 奉献一辈子

——记省级道德模范殷树山、刘彩凤夫妇

当前,以殷树山、刘彩凤夫妇为原型创作的网络微电影《夕阳书屋》正在热拍中。电影以两位老人生前守护的社区书屋为切入点,展现这对老党员热心公益、无私奉献的精神。

两位老人在世时,住在塔山社区30余年,他们带领大伙儿美化小区、照顾7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捐助家庭困难的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老党员“人活一辈子,我就要奉献一辈子”的承诺与誓言,居民亲切地称他们为“活雷锋”。

殷树山、刘彩凤生前证件照。 资料片

夫妻俩自愿百年之后 捐献遗体和器官

“人老精神不能老,奉献社会不能少,人活一辈子,我就要奉献一辈子”。这是殷树山、刘彩凤夫妇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2016年10月20日凌晨,刘彩凤起床上卫生间时突发脑梗,被送往威海市中医院救治。在生死关口走过这么一遭后,刘彩凤握着殷树山的手提起了两人早就商量好的一件事——自愿百年之后捐献遗体和器官。

第二天下午,得知老人的意愿后,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来到医院。此时距离刘彩凤突发脑梗不过一天一夜,平时坚强的殷树山看起来已格外疲惫,重重的黑眼圈非常明显。

因老伴刘彩凤还很虚弱,不能长时间说话,殷树山就贴心地充当老伴的发言人,与大家交流。“捐献遗体的想法已经有三四年了,我们活着的时候一辈子做好事,以后走了也要把遗体捐献出去,贡献给医学事业,继续为大家做好事,也算有始有终。”刘彩凤吃力地说。

在刘彩凤签完遗体捐献同意书之后,殷树山随即也签了同意书。

2017年4月22日、8月22日,刘彩凤和殷树山先后离世,按照老人遗愿,他们遗体均捐献给了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用于教学科研,实现了“有始有终,为民服务一辈子”的诺言。

信念一致 爱心路上永相随

这就是殷树山、刘彩凤夫妇,结婚60年,做好事成了一种习惯,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俩人信念一致,一直坚持了半辈子。

生前,他和老伴每天早晨4点钟起床,一人拿着一把扫帚,日复一日义务清扫小区道路,一干就是20多年,先后栽植各类树木16万棵,清理垃圾1000余立方米;他连续70余年坚持收集报纸和刊物资料,老伴不厌其烦地给分类整理,自费建起藏书4000余册的社区阅览室;他们拿出退休金,以两个人的名字在慈善总会设立了助学基金和拥军基金;每逢传统节日,老两口总是准备好各种材料,做好各种节令食品,一一分发给社区里的老人、孩子、环卫工人和外来务工人员……

殷树山常说,他和老伴不是夫唱妇随,而是怀着共同的理想信念,他们“思想统一,目标一致,语言同声,行动同步”。对于签订遗体捐献同意书,两人也早就达成了共识,只因平时太忙,没有顾得上。“这次老伴住院提醒我,我们的年纪真是大了,有些事该办就得抓紧时间办一办。”殷树山说,“我们不怕死,谁都有这一天。但我们又都怕死,怕死后小书屋没人打理,怕还有好多想干的事干不完。”

连续20年 关爱社区“夕阳红”

塔山附近小区多是老旧小区,不少楼房年龄已有六七十年,所住居民更是有不少七旬至九旬老人。殷树山、刘彩凤夫妇年近九旬,帮助社区老人已有20个年头,殷树山夫妇赠给社区老人的爱心菜就有几万斤。他们真正做到了“雨天送白菜,雪天送萝卜”。

李爱珍今年已经91岁了,是社区里的独居老人。李爱珍说,逢年过节,殷树山夫妇便会送来节日礼品。“二月二送糖豆、龙尾,端午节送粽子,中秋节送月饼,重阳节送礼品或组织出游,葡萄下来的季节送葡萄,冬季送沙糖桔,雨天送白菜,雪天送萝卜,过年送饽饽……”李爱珍细数起来。

李爱珍回忆起这些年,她说,由于自己独自居住,所以每年除夕夜,殷树山、刘彩凤夫妇都会前来陪她过年,一起看春晚,一起守年夜。而自己每年生病住院时,都是殷树山、刘彩凤夫妇带领社区老人轮流给自己送饭、陪床。

其实,塔山社区像李爱珍这样被殷树山夫妇照顾的老人有几十户,夫妇俩已经连续20年照顾社区的老人。

助学60余载 资助几百名贫寒学子

除了照顾社区老人,殷树山、刘彩凤夫妇还常年资助贫困学子。家住江家寨的赵杰就是其中一位。

赵杰自幼家境贫寒,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接受殷树山夫妇的捐助,一直到他读完大学。像赵杰这样的贫困学子,60年来,殷树山、刘彩凤夫妇已资助了几百名。

赵杰读小学时,父亲身体不好,常年在家里养病,赵杰的母亲当时也没有正式工作。殷树山、刘彩凤夫妇得知情况后,决定常年资助赵杰。

赵杰读小学和初中时,殷树山、刘彩凤每年资助500元钱,读高中及大学时,夫妇俩每年资助1000元钱。除此之外,夫妇俩还时常给孩子买文具和零食。在冬天赵杰没有棉衣穿时,两位老人还会为他买羽绒服。

大学毕业后,赵杰选择从军,报效国家。后来,赵杰父亲身体逐渐康复,开始打工赚钱,妻子也已谋得一份工作,一家人的境遇渐渐宽裕起来。每年赵杰回家探亲时,都去拜访殷树山、刘彩凤夫妇。

殷树山、刘彩凤夫妇资助的第一个学生彭寅生当年考入北京大学,今年已70多岁,这位被殷树山资助过的北大学子多年来一直不忘恩情,虽身在北京,却特意来威海探望两位恩人多次。目前,在被殷树山夫妇资助的学子当中,年龄最小的还在读小学。

爱心传递 文明义举蔚然成风

在塔山书屋里,一面红艳艳的“中老年志愿者团队”队旗十分惹人注目。殷树山、刘彩凤发动团队队员们,每周至少两次做志愿活动,街道脏了,他们就扛起扫帚清扫垃圾;冬天下完雪,他们就拿着铁锹清理路面;花草树木折了,他们就赶紧买苗补种;逢年过节,他们会带上水果点心去陪伴福利院里的老人们聊聊天,也会去孤儿院给孩子们带去衣服和玩具。

这是一群平均年龄65岁以上的老人,但在志愿服务上,他们比许多人都“年轻”有活力。“要不是殷大哥和刘大姐带着我做志愿活动,我现在可能只是一个成天憋在家里的老太太,而现在时常开展志愿服务,我每天都活得很开心!”78岁的李苓荣说。

除了动员老人外,殷树山、刘彩凤夫妇也很重视把奉献精神传递给孩子们。一位在塔山中学做了十多年班主任的老师说,他先后带领过400名学生跟随夫妇俩做义工。20多年来,在殷树山、刘彩凤夫妇带领下做义工的学生有上千人。“孩子们在塔山书屋学到的不只是制作一些手工艺品,还传承了雷锋精神,很多从小娇生惯养的独生子,通过经常做义工,变成了乐于助人的小雷锋。”这位老师说。

“我不是发挥余热,我要发光发热,只要我自己做好了,自然会影响和带动其他人。”殷树山表示,很多人问他怎么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做事,他只向对方说了一个数字:“退休以后,每天我和老伴都会拿出14个小时来做好事,20多年了,我们从没给自己放过假。”

殷树山、刘彩凤夫妇,做了一辈子好事,他们的捐款累计超过了100万元,资助的第一个贫困学生,如今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他们管理的小书屋,已经成为周边居民学生的“根据地”;在他们的努力下修建起来的健身广场,为社区群众带来了无限欢乐。

市文明办供稿

新闻推荐

跨区领购发票今年环翠试点

跨区领购发票今年环翠试点本报威海4月2日讯(记者冯琳)3月30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市国税、市地税局联合发布“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活动暨第27个税...

威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威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