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三个月,两条哈达,一生情 ——威海市立医院肝胆外科医生乔建文援青的故事

齐鲁晚报 2018-01-20 14:08 大字

乔建文在门源县的故事,以一条洁白的哈达开始,那是门源人欢迎他时给予的祝福;以一条金黄的哈达结束,那是门源人依依不舍送别他时送上的感恩和尊重。

2017年10月,威海市立医院肝胆外科的副主任医师乔建文作为山东对口支援青海的医疗专家赶赴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在三个月的对口医疗支援工作中,他抱着“不辱使命”的决心,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为当地医务人员进行“传、帮、带”。虽然在青藏高原的工作只有三个月,但乔建文说“我与门源县有着一生都忘不了的感情”。

“一定不辱使命”

2017年10月23日下午,威海市的援青医疗队伍出发了,乔建文等三名医疗专家启程前往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医疗对口支援。乔建文等三人也是威海市自2015年以来派出的第四批援青医疗队伍。

虽然热烈欢送的场面余音在耳,但对于经常出差的乔建文而言,这一次的旅程一开始似乎并没有多大不同。可当援青医疗队伍抵达西宁时,乔建文猛然发现此行的目的绝非只是出差那么简单,在山东援青队伍中他遇到了好几个熟人,有初中同学、高中同学,也有多年好友,在山东都难以聚面的他们竟然会聚在了青海,而且他们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骨干。乔建文的第一反应就是诧异,“我们这么多人都来到青海,要做多少事?要做多大的事?”

在动员大会上,山东援青干部管理组的领导为援青的每个人献上了一条哈达。当这条洁白的哈达披在身上,一股浓烈的家国情怀油然而生,使得乔建文血脉贲张。乔建文说,他从医的信仰和多年的职业准则都是“治病救人”,他从未看轻过自己的职业,但也从未觉得自己有多伟大,“但披上哈达的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并不只是作为医生来到这里,而是作为一个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工作者来到这里;不是单纯为了‘治病救人\’来到这里,而是为了报效国家来到这里。”

连夜做好了各种“不辱使命”的计划,乔建文次日就来到了门源县中医院,开始了第一天的工作——三台胆囊切除手术。

治病救人和传业解惑

“不辱使命”是乔建文给自己定下的一个目标,而具体的做法则是治病救人和传业解惑。在这里,他既是医生,要治病救人;同时也是老师,要对门源县中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传、帮、带”,传授技术,也要提升或改变一些观念。

在近期大火的电视剧《急诊科医生》中,有这样一个桥段——一位儿童的脾破裂,急诊科的医生们围绕“切除”和“保守治疗”发生争执。相同的事就在乔建文援青期间发生过。

一位14岁的男孩在跟伙伴们打闹时致使脾挫裂伤。男孩到门源县中医院就医,当地医生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给他实施脾切除术,对于医生来说,这确实是一个最为安全、稳妥的治疗方式。脾是人体内重要的淋巴器官,对于成年人而言,切除它对日常生活及寿命影响不大,但对于青少年而言,一旦切除脾,就使得他少了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容易在日后出现暴发性感染。乔建文极力劝阻同事,让男孩接受保守治疗。但由于保守治疗存在很大风险,当地医生又建议男孩的父母把男孩转到上级医院救治。这一次,乔建文出面打了包票,“我来负责看护,总可以了吧”。最终,在乔建文的日夜守护下,男孩不仅康复,并成功保住了脾。

乔建文说,偏远地区的医疗条件确实条件所限,医疗方面的对口支援不仅要在“硬件”方面给于支持,更需在“软件”上提升,“不只是要传授一些先进的医疗技术,还需提高或转变他们的一些医术观念,甚至在各项管理制度、医疗质量体系等很多方面,都需要传授给他们。”

门源县甚至整个海北州的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乔建文这位肝胆外科方面的专家一到,患者随即蜂拥而至,一天开展多台手术是常有的事。而在门源县中医院开展手术远比在威海市立医院更劳累一些。在威海,有熟悉的同事互相支持,有先进的医疗设备予以保障。而在门源,不仅医疗设备、医疗条件受限,乔建文还要独挑大梁实施手术,更要把手术室作为课堂,让当地医务人员学习新技术和规范的操作流程。

一位72岁的老人在门源县中医院接受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回家半月后,出现眼球变黄和皮肤变黄的症状。家属怀疑是手术出了问题,找到医院来理论。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就连门源县中医院的领导都怀疑是自己的手术出了问题,初来乍到的乔建文出面了,他仔细看了患者的磁共振检查图片,断定老人是患有肝门部胆管癌。事后,经对老人进行复诊,证实了乔建文所言非虚。

乔建文之所以敢如此断言,是经验使然。胆囊切除手术虽然常见,却也是一项风险系数极高的手术,确实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乔建文分析,老人在术后出现全身变黄这种症状,有两种可能,一是做手术的医生犯下低级错误,致使胆管阻塞;二是老人患有肝门部胆管癌。乔建文感觉手术医生犯下低级错误的可能性较小,在查看磁共振检查图片更是排除了这种可能,所以断言老人患有癌症。也正是由于乔建文的这番分析,一场医患纠纷也戛然而止。

三个月的时间有限,除了完成50多台手术,乔建文每天都要带同事教学查房,发现不足之处,现场直接办“小讲座”,通过经典病例的分析以点带面讲授新理念、规范诊疗行为。有时,则组织医务人员开展大讲座,进行学术方面的授课。

借助教学查房,乔建文要为当地医生现场开“小讲座”。

手术间隙,乔建文不得不戴上吸氧面罩来缓解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

“海北行,一生情”

乔建文所在的科室连他在内有九个人,有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我们每天在一起工作,就是民族大团结。”

门源县总面积6896平方公里,人口约16万人,是典型的地广人稀地区,普遍存在就医不便的问题。每年冬季,正是牧民回定居点居住的时间,这三个月里,乔建文带领着下乡义诊队先后四次走进牧区、深入乡村,为牧民治病,宣讲健康生活方式。虽然语言不通,但在同事们的翻译下,当地百姓对他这个讲“外语”的外地医生佩服有加。

除了繁重的医疗教学工作,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也令他倍感疲乏。出发之前,乔建文就做好了应对高原反应的心理准备,但实际情况还是超出了他的预期。从海拔几乎为零、空气湿润的威海,短短两天后就抵达海拔3000多米、空气干燥的门源县,乔建文很快就体会到了青藏高原的厉害。晚上头疼欲裂,难以入睡,嘴唇干裂掉皮,紫外线晒的脸红肿痒痛,缺氧带来的反应更是常常让他频频出现气短、吸不上来气的情况。手术间隙,其他医生往往要给乔建文戴上面罩吸氧,以减轻他的不适。有一次,趁两台手术之间的空隙,乔建文用仪器检测了一下自己的身体状况,发现血氧饱和度只有90%(正常人一般96%-100%,),心率达到了100次/分,“血氧饱和度低而且心率快,只说明一个问题——缺氧。”

淳朴的门源人给了乔建文深刻的印象,“他们看你的时候,眼神很清澈,尤其是对医生,永远是充满敬意和柔和。”

有一次,乔建文在一个地摊上买了顶帽子,花了15元。当他转身离开时,摊贩突然又叫住了他,问他“你是山东人吗?”乔建文回答:“我是山东威海的,来这儿工作几个月。”摊贩立即热情起来,慌忙不迭地要退给乔建文三元钱,在这位摊贩浓重的方言中,乔建文还是听得出很多感谢的话,“他们很感激山东人来帮他们。在当地,工程建设、经济发展、教育卫生等很多方面都有咱们山东人在支援他们。”

三个月的时间,不短也不长,回到威海后,乔建文依然惦念着门源县的很多事、很多人。他把这三个月定义为“海北行,一生情”。

对乔建文触动最大的一件事,是临行前收到了一条黄色的哈达,这是门源县中医院的院长马天龙给他戴上的。之前,乔建文只知道哈达是用来表示祝福的礼品,不清楚哈达有几种颜色,更不明白各种颜色的哈达代表了什么。马天龙的一席话让他动容,“在当地,黄色哈达是用来到庙宇里献给佛的。马院长说,我们这一行人到门源来,就是像佛一样救人。”

新闻推荐

市文明礼仪协会爱心资助仪式在威海七中举行

本报威海1月17日讯(记者陈乃彰通讯员林霖)1月8日,威海市文明礼仪协会会长王祖舫女士带着爱心来到威海七中,为学校6名学生进行爱心资助。资助仪式上,王祖舫女士为受资助的学生发放爱心助...

威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威海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