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熊孩子巨额打赏主播 网站方态度耐人寻味

威海晚报 2017-11-27 15:40 大字

熊孩子巨额打赏主播,网站方态度耐人寻味

“来疯”许而不诺 客服“秒变”身份

威海新闻网讯 (记者 王静)11月24日,本报刊发了12岁男孩打赏网络主播4万元的相关报道,并在威海晚报官方微信和微博进行了全媒体综合报道,引发了广大读者的极大关注。部分读者替家长着急上火,遗憾血汗钱打了“水漂”,也有读者谴责网络直播平台的“不自律”,未担当起保护未成年人的职责,更多孩子家长及网友则因此展开了对孩子教育方式的大讨论。

11月24日,记者从男孩的妈妈李女士处了解到,经多次沟通后,原本答应当天给出解决方案的“来疯直播”又一次没了回音,她的“私了”希望恐要落空,他们一家不排除使用法律手段讨个说法。?

客服转眼换身份 家长私了恐落空

发现儿子有上瘾态势后,最近一个月来,瑞瑞的妈妈李女士从未放弃与杭州来疯直播公司方面的沟通,该公司曾许诺11月24日一定会给答复,但截至昨日记者发稿时,李女士仍未得到该公司的回复。

“他们说今天一定给我个解决方案,我还抱着希望,现在看来这个希望恐怕要落空了。”李女士告诉记者,她要着手准备走法律程序了。

昨日下午,根据李女士提供的号码,记者与该公司客服取得联系。电话接通时,话筒传来“来疯直播”的广告提示语。在记者表明身份后,客服人员以“1至5个工作日给您回复”来搪塞记者。当记者要求与相关负责人联系时,客服人员让记者等待片刻,自己去询问。大约3分钟后,客服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并没有相关负责人,还是得按规定等待1至5个工作日。甚至到最后,客服人员已经不承认自己是“来疯直播”的客服了,只说他们作为“优酷土豆”的客服,可以接听关于“来疯直播”的相关问题。

“我打过好几次电话了,他们一直是这样回复的,我从未接到过回馈电话,还有客服说过,直播平台本来就是通过密码支付,一旦支付成功就无法退回。”李女士对“来疯直播”的态度非常失望,也非常气愤,感觉自己被耍了。

与此同时,记者也与杭州有关媒体进行了沟通,他们表示将详细了解来疯直播公司的相关情况,了解李女士反映的问题。

她愿现身说法 给其他家长提个醒

昨日报道刊发后,李女士时刻关注着威海晚报官方微信下网友的留言。对大家提出的意见和看法,不管言辞激烈或中肯,李女士都非常理解和认同。

有家长问她,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有这么频繁的消费记录,难道手机没有收到任何短信提醒吗?李女士说,这个问题她也仔细回想过,她确实没有查看余额宝消费明细的习惯,但令她奇怪的是,在这期间,她的确没有收到过银行卡的消费记录,具体原因自己也不清楚。“我平时也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不太在意这些问题,久而久之造成了现在的后果。”李女士表示。

现在,李女士仍希望能借助媒体与来疯直播公司沟通,私下解决这个问题,但她心里觉得可能性不大。“家里人也商量过了,实在不行,会考虑运用法律手段。”她表示, 发生此事并不光彩,但她愿意站出来,以自己的经历给广大家长提个醒,让大家在关注孩子身体健康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孩子心理上的变化,对孩子不能管得过紧,也不能放纵太多,要在家庭中立好规矩。

“当然,家长更需要以身作则,不要总是忙于工作,也不要过于依赖手机,否则忽略了孩子不说,也给他们起到不好的示范作用。”李女士说。

相关新闻

“熊孩子”败家打赏事件多有发生

“好奇害死猫”,这句话用到熊孩子身上一点也不为过。熊孩子对网络直播充满好奇,对移动支付没有概念,现实生活中,花几元钞票买东西也许会舍不得,但在手机直播中,花万元“数字”打赏主播却完全无感。现实生活中,熊孩子败家打赏主播的事件一再发生,有的直播平台同意退还打赏款,也有平台至今没有做出反应。

案例一:父母没日没夜地工作,十年存下16万元,妈妈想着余额宝比较方便利息比银行高,就把钱统统存在了这里。没想到,今年8月到9月,浙江14岁的熊孩子把这笔钱分100多次充值成游戏币,统统打赏给了游戏直播平台的女主播。直播平台在核实了确实是未成年人打赏后,和这家人协商了一个金额,目前孩子父母已经拿到了这笔钱。

案例二:今年3月,在父母不知情的状况下,宁波李女士14岁的女儿用李女士的手机偷偷充值Q币,在直播平台上打赏主播,半个月花掉3万余元,令家长恼火。幸运的是,经过协商沟通,孩子在飞云直播上打赏的一万多元钱,对方公司表示愿意退还扣除税费和手续费的大部分,家长对这个结果比较满意。

案例三:今年2月,上海松江区的孙女士打开微信,发现自己微信钱包中少了2万元。随后一查微信支付绑定的银行卡余额,自己的25万元血汗钱竟全都“不翼而飞”。孙女士夫妇百思不得其解,再三追问之下,13岁的女儿小卞承认,她偷用妈妈的手机通过一款APP购买了大量“K币”,打赏给了网络男主播。每次汇款成功后,小卞都会将短信删除,两个月就花了25万元。面对消失的血汗钱,家长最终选择了报警。

案例四:2013年,浙江省丽水市14岁的初中生小明(化名),在妈妈的手机上玩“天天酷跑”的游戏,后偷偷记下母亲储蓄卡密码,将卡内资金用于打赏代玩主播。四名网络游戏主播为小明提供代玩服务,直至刷到储蓄卡只剩下一毛五才停止了这场疯狂的游戏。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小明共打赏游戏主播3万余元,而这几乎是小明爸妈勒紧腰带省下来的全部家当。

网言网语:

?@颜值担当:我觉得是家长教育出现了问题。首先,作为家长就不应该在孩子面前玩手机,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误的印象。第二,孩子功课遇到不会的问题,家长应自学下,然后教给,不能让孩子自己去查。第三,要妥善保管各类支付密码,不能让孩子知道。

@小镇青年:孩子需要长心,家长也要留意,如果发现问题,就应该及时疏导调整。

@撒玛利亚男子:据我了解,使用苹果手机的IOS系统支付游戏内购买、网络打赏等,如果在三个月内家长发现是14岁以下未成年人私自消费的,可以联系苹果公司客服,并提供游戏或网络直播平台诱导消费相关证据及消费系未成年人消费的相关证据,苹果公司经过仔细审核后会退回一部分甚至全部金额。这与苹果系统的结算机制有关。IOS的结算机制是消费者消费的钱款会先到苹果公司账上,这就为家长挽回损失提供了一定可能(性)。

所以个人认为,有关部门应该推广手机APP虚拟购买的延迟到账功能,在到账前的工作时间以短信形式通知机主于几点几分在某某APP消费多少钱用于干嘛。这样一方面可以给购买者一个冷静思考的时间,另一方面也能比较有效杜绝此类情况。

@我是一只小肥羊:(靠)支付密码,孩子还能成功支付“赏金”,到底是软件问题,还是父母的疏忽?

@文明的威海人: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制止!

@樱:一定要整治,要不然这个社会乱套了。

@cheting :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希望能够持续关注!既帮家长讨回钱,又能引发社会共同关注!

@秦小白:跟游戏支付一样,孩子误付,通信公司都会返还。直播商家也应该返还,尤其有的家庭攒钱不容易。家长也要控制密码,所以我从来不用任何的免密支付,孩子一个手误,钱就出去了。

@查无此人:作为家长,应该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和精神关怀了,不要让网络游戏和直播成为毒害青少年的“精神鸦片”。

@邓锦秀:希望政府能出台法律法规制止网络上这些吸钱玩法。

@娜娜姐:孩子玩手机,怎么会知道支付密码?就算知道,那么捆绑的银行卡没有消费提醒吗?现在每一张卡捆绑支付宝和微信每一笔消费都会有提醒,是孩子不懂?还是家长太大意?就算孩子把信息全部删除掉,那么家长最近一段时间一分钱不花吗?都不会收到短信通知吗?我感觉这个责任大部分出在家长身上。太溺爱孩子了。

@绵远流长:就不能让孩子随便玩手机,可以让孩子多看书,找小朋友玩,网络的东西大人都没法控制,何况是孩子,他们哪有这么好的自制力?

?

新闻推荐

洪波爱心车队冬日送温暖

威海新闻网讯(记者张玉婷)“特别感谢师傅们,每年冬天都来送冬储菜,一直记挂着我们。”11月22日,市民王萍对上门送温暖的威租公司洪波爱心车队志愿者们表达谢意。当天,志愿者们为常年帮扶的6名肢残人士...

威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威海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