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知密州留烹茶诗词

潍坊晚报 2022-04-09 09:22 大字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千余年前,苏轼知密州时所作《望江南·超然台作》,让鲜嫩春茶中蓬勃生发的力量鲜活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也为后来的诸城绿茶打响了名气,而诸城的种茶历史,同样渊源已久。

诸城茶种植历史,已经超过八百年

唐代茶学家陆羽在《茶经》里的“茶之源”中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茎如丁香,根如胡桃。”诸城市的茶叶种植已有800余年的历史。

根据史料《金史·食货志》记载,金泰和元年(1201),在其统治的范围内,对凡可以栽培和制茶的地方,大力提倡生产茶叶,于淄(今淄博淄川)、密(今诸城)、海(今江苏连云港),各置一方造茶。

北宋熙宁七年(1074)十一月,苏轼抵密任知州。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熙宁九年(1076)暮春,苏轼登超然台,写下《望江南·超然台作》,词中写道,“春未老,风细柳斜斜……且将新火试新茶”,由此可见,茶经济与茶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社会文明的中心在区域上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诸城茶业的发展状况。

宋代末期,诸城桃林是江北唯一产茶的地方,随着茶叶贸易的日趋繁荣,便渐有名气。因茶树大都生长在向阳背风的山坡上,便被称之为“山茶”。

清末民初,诸城当地山茶的制作日臻完善,因制成的茶叶冲泡后都始终呈绿色,且当地有漫山遍野的桃树林,呈现出一片山清水秀的美景,人们便改“山茶”为“诸城桃林绿茶”。后来,诸城桃林绿茶的种植、加工区域逐渐扩至鲁东及东南沿海地区,直至崂山和日照等地。

南茶北引,造就诸城绿茶重新崛起

谭启龙是“南茶北引”的开创者,他是知茶、好茶、爱茶的人。其家乡江西省永新县是云雾茶的主要产地。他来山东工作后,中共山东分局改为中共山东省委。舒同任第一书记,谭启龙任第二书记,分管农业和农村工作。

在谭启龙的倡导下,1956年开始实施南茶北引,引进南方茶种茶苗,在青岛、潍坊、临沂等地试种。1959年,他到青岛市发现了引种成功的茶苗,认为引种可以成功,回济后即要省商业厅、农业厅等部门抓好南茶北引工作。

根据《潍坊市志》档案记载:1958年冬,山东省农业厅开展群众性试验,在全省试验将安徽、浙江的茶叶种子进行种植,诸城也在原桃林公社、郝戈庄公社、桃园公社等地种植适应,面积不断扩大。在当地政府的推动指导下,筛选出抗旱、耐寒、高产、优质的安徽黄山群体种、龙井43、鸠坑种、浙农113、福井大白等茶树新品种,并在各地广泛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由乔木型进化,转化为灌木型,非常有特点。

相关链接

诸城茶的传说

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后,因密州各方面条件与杭州相差甚远,再加上当时的心情,所以想念在杭州的生活,更想念杭州的茶。苏轼本就是一个茶迷,酷爱品茗,精于茶道,他对品茶、种茶、茶史、茶壶均有研究(苏轼还亲自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后人为纪念他,称为“东坡提梁壶”),称得上是品茶、论茶的一代宗师。

苏轼本嗜茶如命,又知茶的神奇功效,若把茶引到密州,一定会造福当地百姓。他通过考察地形发现,密州桃林群山起伏,植被繁茂,且泉水清澈,符合种植茶叶条件。次年,便栽上茶苗,同时种上茶种。初期茶苗长势挺好,入冬后气温降低,茶苗大面积冻死,苏轼对此束手无策。

一转眼,几百年过去了。一天,有一老农在采药时不经意间发现了几株从没见过的植物,在背风向阳的悬崖边摇曳着身姿,散发着迷人清香。即刻,老农感觉神清气爽——这难道是苏轼在此为官时亲手种植的茶叶吗?便赶紧采下些许嫩芽,回家蒸、晒、烤后,放入壶中冲上山泉水,即刻清香扑面而来,尝过,感觉身体飘飘然,似在云端漫游、身边蝴蝶飞舞,好不惬意。几日后,老农带着自制的茶叶去山西头看望多年不见的老友。老友为表心意杀驴盛情款待。席间,两人边吃肉边喝茶,随意畅谈,不知不觉间竟将一头驴吃掉,腹中并无胀意,对此深感惊奇。最后明白原来是茶的神奇功效。此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诸城茶的传说。

新闻推荐

诸城市公开招聘乡村公益性岗位3270个

本报讯(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窦圆娜)3月30日,记者了解到,诸城市面向社会公开招聘3270个乡村公益性岗位,招聘岗位涉...

诸城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