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楂”做出“大文章” 记莱芜区牛泉镇科技副镇长朱传合
朱传合(左)在指导山楂树的技术管理
4月17日,在位于莱芜区牛泉镇庞家庄村的莱芜万邦食品有限公司,牛泉镇科技副镇长朱传合带着高校最新研发的山楂果味饮品和零食山楂溶溶脆,同董事长亓宪瑞一起商讨产品企业化运作问题。
牛泉镇庞家庄村及周边村一直以盛产山楂闻名,十几年前,因为这里的山楂卖不上价钱,老百姓抡起了斧头,砍倒了成片的山楂林。
“山楂的问题,如果停留在初级农产品阶段,有产品优势,但没有产业优势。”亓宪瑞一语道破“痛点”。
然而,要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特色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把“小山楂”做成大产业,进而带动村民致富,实现乡村振兴,不单单需要资金,更需要找到合适的专业人才。莱芜区选派挂科技副职的专业科技人才,在高校和企业间架起沟通、联系的桥梁,形成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乡镇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
其实,早在2012年,一直在山东农业大学从事果蔬加工及资源高值化利用等方面教育及科研工作的副教授朱传合,已经跟莱芜万邦食品有限公司有了深度合作。近10年时间里,双方产学研合作,从建设产业基地、推广示范科研成果和生产新技术等方面,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从种植技术到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全方位引领,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可供借鉴的现代模式。
“我们先是解决山楂干切片加工问题,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行山楂机器切片技术改造,实现山楂切片技术机械化。”朱传合说,“在过去,每人每天只能加工山楂50斤左右;半自动切片设备投入使用,每人每天能加工300斤左右;现在全自动化切片设备陆续上马后,效率会有质的提升,这个数字翻一番是没问题的。”
曾经,莱芜的山楂种植面积在经过不断扩大后,由于山楂加工产品单一,且加工技术相对滞后,传统的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也无法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出现严重的供需矛盾,导致山楂价格连年下降,大大挫伤了果农的积极性。此外,山楂加工后大量山楂废弃物没有得到很好利用,不但降低了山楂的经济价值,也污染了环境。
朱传合认真调研后,坚持发挥专业服务作用,把科技带入企业、带入乡村,实现果农增收、企业发展。针对实际情况,朱传合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与莱芜万邦食品有限公司联合申报了“山楂深加工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通过建设山楂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扩建山楂加工车间,陆续研究开发有机山楂干、山楂酒、山楂醋等5-10种山楂加工产品,制定修正产品质量标准,并实现产业化。此项目还获得了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重点项目立项,争取到扶持资金60万元。
近几年,朱传合还帮助莱芜万邦食品有限公司研究山楂干无硫护色技术及低能耗山楂干烘干技术,实现低耗、高效生产,制定相关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及产品标准。帮助建成8000平方米的高标准脱水车间,利用电厂的余热每年可节约1万吨煤炭,实现降成本与差异化跨越式发展,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作为科技副镇长,朱传合更是坚持发挥科技参谋作用,为助推企业冻干产品上市,与企业研发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研制改造裹糖机,并多次前往诸城考察设备生产情况,指导冻干山楂、山楂饮品项目建设,选择符合安全标准的山楂,优化确定影响冻干山楂、山楂饮品质量的技术参数,建立山楂酒、山楂饮料生产工艺,形成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并制定修正产品质量标准,产品达到有机食品质量指标,进行产业化示范。协助引进山楂冻干、饮品设备及技术,研发酸奶山楂球、巧克力山楂球、山楂溶溶脆等高端零食产品,助推企业发展。
为助力乡村振兴,朱传合坚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莱芜万邦食品有限公司与山东农业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现在已经推动莱芜万邦食品有限公司与山东农业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与2名高校教授签订科技特派员合作协议”,朱传合说,“下一步,要继续加强产学研、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加快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持续提高特色山楂制品的附加值,助力乡村振兴,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方面作出贡献,把‘小山楂’做出‘大文章’。”(本报记者张鸿儒通讯员张慧通)
新闻推荐
明天寒食节,后天清明节。两者时间相连,其实本来是有区别的。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寒食则是指冬至过后的第一百零五天。节气...
诸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诸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