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是和尚不念经 气焰熏天赛王公
《金和尚》
世情篇
《聊斋》里的故事并不都是神鬼狐妖的表演,也有一些是纯粹写人,讽喻世情的,《金和尚》和《镜听》就是此类中的名篇,“蒲学”界的专家学者都相当重视。
(卷十五)
诸城县有个金和尚,他父亲是个无赖,以几百钱把他卖给了五莲山寺。因他从小顽皮愚钝,不能念经参禅,只好做放猪赶集一类的杂事。后来师傅死了,留下一点银钱,他带上钱离开寺院,做小商贩去了。
金和尚擅长投机倒把,并以此谋利,数年间竟暴富,开始在水坡里置办田宅。接着招了许多徒弟,每天总有几千人在他那里吃饭。在乡村周围,他有千百亩肥沃的田地,村子里则有他的数十处宅院。这些宅院住的大都是和尚,即便有极少的俗人,也是携妻挈子来这儿租房的佃农。每一宅院,大门里四周房舍相连,住的都是佃户。宅院的中间是僧舍,其前为厅房,梁楹节棁金碧辉煌,耀人眼目,堂上几屏,晶光可鉴。亭后是寝室,一概朱帘绣帐,兰麝之气薰人。螺钿雕檀为床,床上铺满厚厚的锦茵褥,壁上则挂满了美人、山水等诸多名家的画作……
这位金和尚只要长呼一声,门外便有数十人呼应如雷。那些头戴缨帽脚穿皮靴的仆从,都像乌鸦鹄鸟似的排列着,静静地掩着口鼻,侧耳倾听他的命令。有客人来访,金和尚一声吩咐,十余桌酒宴顷刻办妥。于是山珍海味,肥醴蒸薰,一时间杯盘狼藉,席间散发的烟气就如同突然降下的雨雾。
金和尚倒也谨慎,不敢公开蓄养歌妓,但却有“狡童”数十,都是聪慧伶俐且能“媚人”的少年,其以皂纱缠头,唱着艳曲,听上去倒还真的不错。每逢金和尚外出,则有十几个骑马的随从前呼后拥,挎在腰间的弓矢摩擦得戛戛作响。
奴仆们一律称呼金和尚为“爷”。本县那些平民百姓,有称他“爷爷”的,也有称“伯伯”“叔叔”的,而唯独没人称之“师父”“上人”,更无称其法号的。那些徒弟呢,声势派头比乃师略差一些,却也和贵公子差不多。
金和尚广交朋友,即便远在千里之外,也有人和他互通声气。因此他就掌握了地方上当权者的把柄,可以挟制他们。只要他轻轻呼一口气,他们便惕惕然害怕得不行。
金和尚虽有如此大的威风,可说到为人,却是“鄙不文,顶趾无雅骨”。他生平不曾奉一经念一咒,足迹从未到过寺院,其房室中也从未摆放过做法事所用的铙鼓等器物,他的徒弟都没有见过和听过。
凡是在金和尚那里租屋的佃户,家中的妇女打扮得都像京城里的人那么浮华艳丽,她们所用的化妆品,则全由金和尚供给,而金和尚对此类花销也毫不吝惜。故此村子里顶名务农其实并不种地的人家,总有百多户吧。这里偶尔发生过恶佃户杀僧人而将其头颅埋在床下的事件,但金和尚并不穷究,只是将这佃户驱逐而已。这其实是他的“积习”造成的。
金和尚还买了一个异姓小孩,作为养子,聘儒师教书授业。见小孩聪慧能文,令其进入县学,接着“援例”成为太学生,不久又参加乡士,领“乡荐”中了孝廉(即举人)。从此金和尚便被人呼之“太公”,真是名噪乡里。以往称其“爷”者,如今再加个“太”字,至于随身人员,则都垂首而执儿孙礼了。
没多久,太公和尚死了。金孝廉披麻戴孝,卧在草苫和土块上,北向灵床,自称孤子。金和尚所有的门徒都来哀悼,他们的哀棒堆满了床榻。然而,在灵帏后面嘤嘤而泣的,却只有孝廉夫人一个。那时候士大夫们偕夫人盛装而来,纷纷揭起帐帏吊唁,伞盖车马塞满了街道。
出殡的那天,棚阁连云,幢幡蔽日。殉葬的纸扎生灵饰以金帛,舆盖仪仗数十套之多,千匹马,百多美人,皆栩栩如生。还有那“方弼”“方相”,是用纸壳制作的巨人,其皂色的头帕,金色的铠甲,中间是空的,但用木架连在一起,可以让人进入,扛着行走。还设置了“机关”,可以使它们转动,让巨人们须眉飞舞,目光闪烁,欲作“叱咤”而令观众惊怪,远窥的小孩则都吓得啼哭逃走。至于冥宅,那真是壮丽如皇帝宫殿,其楼阁房廊,连垣数十亩,千门万户,宛如迷宫,进入者休想找到出来的路径。祭品之繁多,人们难以叫全名堂。参加殡葬者冠盖相摩,上至地方官员,皆伛偻腰背进入,然后“起拜如朝仪”;下至贡监簿吏,则以手据地叩头,而不敢劳烦旁边的金公子,及其师叔之辈。那个场景啊,真的是倾国瞻仰,男女喘汗属于道,携妇挈儿,呼兄觅妹声鼎沸!而且还间杂着喧豗的鼓乐,嘈杂的百戏,人们说话不可能听见。观众之密集啊,自肩膀以下皆隐藏不显,只能看到万头攒动。此时偏有孕妇痛急欲产,女伴们只好展开裙裾,权作罗帐以守护。只闻婴儿啼哭,来不及问其男女,暂且断幅为绷,抱入怀中,之后有的搀扶,有的拽拉,好不容易从人堆里钻出去了。真是天下奇观啊!
金和尚入葬之后,他的遗产瓜分为二,儿子一半,门人一半。据说金孝廉居宅的东西南北四周,全是“缁党”(黑社会团伙),皆以兄弟相称,他们之间的利益仍然休戚相关。
赏读笔记
《金和尚》是《聊斋志异》中“讽喻世情”的名篇之一。一个“顶趾无雅骨”的无赖,亵渎了佛经戒律的所谓和尚,其因经商暴富,居然可以在当地作威作福,炙手可热,死后连大小官吏都必须拜倒在他的灵柩之前。故事中出殡的场面描写,令人叹为观止,几可与《红楼梦》里秦可卿之丧相提并论。该作品通过金和尚的塑造,揭示了趋炎附势的恶劣风气和病态社会的怪诞荒谬,具有极高的思想艺术价值。蒲公在篇后形容,“金和尚一派,两宗未有,六祖无传,可谓独辟法门”“狗苟钻缘,蝇营淫赌,是谓‘和幛’”(此即佛家所说的“孽障”),其讽刺的笔力真是入木三分。
这个“金和尚”是不是真有其人呢?回答是肯定的。金和尚姓金,名海彻,字泰雨,系辽东巨族。据诸城市博物馆已故文史专家任日新考证:明天启七年(1627),金氏因战事死难19口,时泰雨8岁,只身逃往城东昙花庵,找到出家为尼的姐姐,二人奔旅顺,登舟入海,来到山东高密。尔后姐姐留在单宦尼庵继续修行,他则到诸城五莲山光明寺,为开山和尚明开所收留。明开对其谆谆教诲,之后印虚、实如、大威等禅师致力培植,终使泰雨成才。他26岁那年,受众僧推举住持寺事,成为光明寺的“中兴之僧”。其间泰雨的伯从兄弟,已俱为清朝显贵,他们相继入关,找到泰雨,继而倾囊捐资,扩大光明寺的建设规模。顺治三年(1646),大中大夫金廷献巡抚山东。他是泰雨宗亲,特意赴寺探望,并捐俸补阙。于是光明寺规模更大,成为山东四大禅院之一,而泰雨之名亦远播四海。
金和尚泰雨据称为人坦直,博学多才。他的确乐于结交邑内名士,却并非附庸风雅,更不曾有《金和尚》文中所说的斑斑劣迹。至于蒲松龄笔下那位金之义子,也果有其人,名金奇玉,其博通经史,的确是个举人,亦曾做过知县,颇有政声,晚年归隐诸城涓河之畔。金和尚父子都没有不好的口碑,然而何以蒲公如此讽刺呢?这的确是个谜。当代著名学者马振方认为“蒲松龄大约是按后来听人讲述的情况写的,且不无小说家的虚构与夸大之词。著名学者张崇琛表示,蒲松龄康熙十一年(1672)游崂山,其同行者唐梦赉曾谓“往返皆经东武(即诸城)”,途中在诸城驻足毋庸置疑。彼时诸城那些结社的“牢骚文人”,经常纵酒胡聊,聊一些有别于“官方说法”的“小道消息”,蒲公听到了,并据此写成小说,这也合情合理。
其实呢,作为文学作品,故事的真假虚实并不重要。我们还是按照蒲松龄好友、大文豪王渔洋所说的,对《聊斋》这部奇书里的故事,“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吧。
《镜听》
(卷十四)
镜子无耳听吉凶世态炎凉真是灵
益都县的郑氏兄弟,都是能写文章的读书人。大郑早已出了名,父母偏爱他,因此对大儿媳的态度也好;二郑科场失意,父母不太喜欢他,也就厌恶二儿媳,以至于以有这样的儿媳为耻。这样一冷一暖,差别太大,致使兄弟妯娌之间就有了芥蒂。二儿媳经常揶揄丈夫:“都是一样的男子,为何不能为自己的老婆争口气!”后来干脆拒绝与丈夫同床。二郑因此受到激励,遂发奋努力,勤学苦研,渐渐在社会上有了点名气。父母对他的态度也稍稍好了些,但还是比大郑差。二儿媳望夫成名极其心切。这年是“大比”之年,二儿媳在除夕夜暗暗地到街上以镜听卜(即用“镜听”的方式为丈夫的考试占卜吉凶)。听到有二人刚刚起床,互相推搡嬉闹,有人说:“你也凉凉去。”二媳妇回家,左思右想解不开这话的意思,渐渐地也就把这事忘了。
且说乡试之后,郑氏兄弟一起回到家里。时值盛暑,两个媳妇在厨房里给做农活的人烙饼,热得非常难受。此时忽然有骑马的人登门报喜,说大郑考中了举人。婆婆急忙跑进厨房呼唤大儿媳说:“大儿考中了,你可凉凉去!”二儿媳听了又恨又怨,流下眼泪,可还得继续烙饼。然而,隔了不大一会儿,街上忽然又有人报,说二郑也告捷考中了举人。二儿媳便扬眉吐气,将擀面杖奋力一扔,大呼:“我也凉凉去!”——这是发自内心的话,情不自禁冲口而出,过后细想,才晓得镜子里的话(“你也凉凉去”)真是灵验啊!
赏读笔记
这是一篇很好玩的小说,是蒲公代表作之一,一向为批评家所重视。若想领会其深意,须先了解“镜听”是什么。学者张崇琛写过一篇《“镜听”考源》,说“镜听”亦称“镜卜”,古人常用此法占卜。“‘镜听’者先要怀镜拜灶,然后出门至街头闻听人语,而这一切又不能让人发觉,否则便不灵验。至于倾听方向,民间也有讲究。譬如“在锅里盛满水,水上置一空勺,拜灶毕,然后拨动勺子使其旋转,最后勺柄停止的方向即是出听的方向”。而“镜听”之所以用镜,“除了镜本身的特点及道教的影响外,也与镜为女子日常习用之物有关”。若干年前,我们这块土地上还有过如此的民俗。
《镜听》讽喻的是科举制度,是科举所造成的世态炎凉。这种“炎凉”多可怕!它已渗透到家庭之中,决定了每个成员的地位和命运,让人伦的亲情“异变”而不可理喻。蒲松龄久历考场而屡败,他那贤惠勤劳的妻子何尝没有“我也凉凉去”的内心喊声?这喊声蒲松龄一定听得到的,是故异史氏感慨叹道:“贫穷则父母不子。”他大赞二郑媳妇,“投杖而起,真千古之快事也”,实在是借别人之口,吐自己之郁气。
新闻推荐
“非主流”育出好“钱”景 诸城梅香园用200多种微生物改良土壤,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
梅香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民在查看樱桃树长势。“虽然有人说我这技术是非主流的,但我觉得效果非常好。”1...
诸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诸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