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山水一城诗
◎石莹
前不久,一首打油诗《霜降》在朋友圈刷屏,超过几百人在原诗后面接龙续作,把书于心的家乡诉诸笔端,这其中有种大棚的菜农,有还在读书的学生,有车间劳作的工人……
原诗作者王乐成说,有一天他走在暖暖的朝阳里,走回了温馨的儿时街巷,熟悉的砖瓦房和炊烟味道中,看到高挂的瓜果,还有满是亲情的老过道,忍不住写下:“再过三日霜降,留恋老家街巷。扁豆丝瓜还在,敲门喊声爹娘。”一首小诗变成了一场热闹的线上沙龙,除诗歌激活了乡愁引起共鸣外,还在于潍坊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诗词的熏陶融汇到日常生活,深厚的文化底蕴绵延千年,化为老百姓阅览百书、崇文尚德的文化基因。
文化濡养一座城。经学大师郑玄在北海郡注“三礼”;浓墨宰相刘墉在诸城编《四库》;贾思勰《齐民要术》为天下第一农书;陈介祺《十钟山房印举》被誉“印谱之冠,印学之宗”;郑板桥宰潍七年作《潍县竹枝词》,被称“民俗图景第一诗集”;赵明诚屏居青州十三年与李清照合著《金石录》,成为研究古代金石刻首读之书。在潍坊,“家有字画不算穷,家有藏书值千金”“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千百年来,文化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浸润了一方水土,涵养着人文气息。
一城山水一城诗。行走在田间地头,老农会从“头戴金冠压双鬓,帅字旗,飘入云,斗大的穆字震乾坤”唱词中,把家国情怀刻在心里;初学说话的小娃娃会吟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童蒙中领略到山川湖海的气度胸襟。植根于潍坊深厚的文化底蕴,纵然没有受过专业系统地教育与学习,也能读出诗词中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精神。
城市既是有机体,也是生命体。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城市独特的精神风貌也在“生长”,并在岁月中沉淀着个性化的城市气质。当下的潍坊,城市发展格局越来越开阔,便民服务越来越便捷,正日益成为创造机遇的舞台、放飞梦想的平台,承载着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站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起点的潍坊,不论是建设现代化高品质城市,还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都向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当文化地标越来越多、特色小镇生机勃勃、文化服务不断向基层延伸……把现代文化的“种子”播撒到群众的心田,满足了人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强烈愿望,以文化发展不断丰富城市精神内涵,也是城市发展的必修课。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鞠玉珍邢增芹)日前,诸城市首笔“齐鲁工创贷”,在山东省级工友创业园诸城常山永辉生态农业家庭...
诸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诸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