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文明的璀璨华章
匠人营国:中国历史上的古都作者:张晓虹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9月
■刘昌宇
谈一个国家的历史,少不了要对这个国家的城市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越是历史悠久的古都,越能彰显其古老的文化。秉持着这种旨趣,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张晓虹所著的《匠人营国:中国历史上的古都》,在立足田野调查和史学探究的基础上,将中国古都的兴起、发展、变迁与演化历程逐一揭示,为洞悉华夏悠久历史,传承中华灿烂文化,增添了厚重的一笔。
全书分上篇“考古与传说时代”、中篇“古都”、下篇“城市”三个章节。作者从早期城市的起源说起,将国内外与之相关的一些论述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各自的合理之处,也对其中值得商榷的地方进行相应的指正。而且,作者在正本清源中,顺势切入到对中国早期城市的相关评述,之后又按照城市发展的先后顺序,描述历朝历代古都的确立与迁移、首都与陪都的建设、都市形态的演变和都城社会的发展情况等等。作者在描摹中国城市史的斑斓画卷中,还深入挖掘一城一郭背后的人文价值,透过庄严肃穆的巍巍城池、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九曲连环的街衢古道,较为清晰地勾勒出古代中国的城市与经济、城市与交通、城市与中外交流等多重景观,为我们以城市为切口,深度切入历史上的古都这一文化肌理,管窥中国的历史文明、探寻悠悠的中华文脉打开了新的视域。
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优美的传说,说的是早在三皇五帝时期,古老的中华大地就筑有许多巍然耸立的城池。针对这种说法,作者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以及自己多年的学术研究,佐证了它的正确性。作者还由此推断,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时期,是我国城郭制孕育、形成的重要阶段,初步奠定了中国早期城市的雏形。根据出土发掘,考古工作者还相继发现了黄河中游地区的大量石城,长江地区的诸城及良渚特大城址。这些遗址的发现,不仅证实了黄帝能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还能带领炎黄子孙修建房屋,筑起高城。正是这些早期城市的建立,为抵御外族入侵、振兴经济、繁荣文化,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华夏文明的广泛传播,培植了深厚的人文土壤。
中国城市发展的流变史,是一部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顽强生长史。早在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最初的城与国往往合为一体。一城大多代表一国,一国也就只有一城。夏商时期,黄河流域的河洛地区,夏的都城“二里头”,商的早期都城“毫”,都是一国一城的代表。而到了西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生产力的普遍提高,中国城市的内涵发生了根本改变。彼时的诸侯各国,在各自的疆域内大兴土木,一时间,修城筑墙蔚然成风。至战国,甚至掀起了一波修城的高潮。随着时间的推移,真正把儒家文化融入到都城建设中的,是在汉武帝时期。而到了北魏,当时的都城洛阳,更是把儒家礼制与都城规划建设高度统一的典范。进入到唐代,长安则直接承袭了北魏洛阳的规划思想和城市布局理念,亦成为将儒家礼制应用到都城规划中的又一经典之作,并成为当时的日本、渤海国和南诏国竞相模仿的范例。受到儒家文化的浸润,宋、辽、金、元时期,中国的城市发展出现了齐头并进的可喜景象。一大批地方城市悄然崛起,在规模、地位上几欲与都城分庭抗礼。至明清时期,随着地方城市的相继兴起,市镇经济更是助推了地方城市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儒家文化始终相依相偎。从最初的追求“以大为贵,以高为贵”,到“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从“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传统筑城理念,到“天人合一”的人本思想,中国城市的每一次蜕变,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儒家文化的每一次精进,又相应推动着中国城市锐意创新。城市因文明而兴,文明因城市而盛,就是在这种相得益彰中,城市与文明协同并进,共同谱写出中华历史的璀璨华章。
新闻推荐
□潍报全媒体记者窦浩智中寰高科技航空航天产业项目是诸城市当年招引、当年建设、计划当年投产的“双招双引”...
诸城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诸城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