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室的“七年情”

山东法制报 2020-09-25 00:40 大字

秋风起,秋雨下,渐渐地,秋来了。些许感慨如这场场秋雨,滴滴洒在心田,“夜阑卧听风吹雨,研究室景入梦来”。记得2010年的那个中秋,在院党组的安排下,我稀里糊涂来到研究室报到。之后我懵懵懂懂地知道,自己之所以能到研究室还有不少“隐情”。当年我们一起考进法院的同事有 9人之多,留在院机关的有 3人分别在:研究室、政治处、立案庭。研究室的分管院长、前后两任研究室主任重点考核之后,选中了我。从此,与研究室的情缘开始了。

浓浓的师生情

研究室是法院的核心部门之一,负责各种文字材料的写作工作。各个基层法院研究室的功能既相似又相异,有的是纯写材料型的,有的是综合型的,诸城法院研究室属于后一种。研究室职能涵盖了信息、宣传、调研、司法统计、综合材料等工作。研究室的张主任年龄最长,张主任与我,可以说是亦师亦友。巧合的是,我俩都从事过教师职业,但他当老师的时间长达14年,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了。

在工作中,我还是很明显地感觉到他仍像中学教师那样认真、严谨、一丝不苟。我写的所有文字材料都要经过他的审核把关,刚开始是从撰写信息开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信息虽小,管窥全豹。张主任修改各种文字材料的时候很细心,大到文章结构,中到语句顺畅,小到标点符号,他都会仔细推敲、认真琢磨。每篇材料,我自认为写得“可以”了,但送到他那里后,都会被他改得面目全非。在修改的过程中间,也会夹杂批评话语,让自己满脸愧疚,如坐针毡。经常是信心满满进去,垂头丧气出来。研究室李主任也是以“认真”出名,他的记忆力强,很多事即使过了很长时间,仍然记忆犹新,令人叹服。他写过的很多材料都装进了脑海,几乎可以背诵出来,让我自叹不如。他给我修改材料也是很仔细,因为他是材料高手,经常现场挥洒,洋洋数言,让我原来的材料立马增色不少。 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严师出高徒。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锤炼,自己的材料在两位“老师”的严格指导下,写作水平有了一定长进,开始向上级法院投稿,参加各种征文比赛。2011年,我写的《静水流深》荣获省法院“环翠杯·我与山东审判”征文比赛三等奖。这是我进入法院以来第一次获得省级奖励,感到分外欣喜,开启了以后众多文章发表、获奖的先河。

厚厚的兄弟情

研究室的人马也在不断流动,院内好多庭室的同事都有曾在研究室工作过的经历。共同的研究室经历,增添了同事之间不少的友情。

研究室一众人员在张主任带领下,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各种任务,我在此谈谈照相、录像工作。分管研究室的张院长、张主任、李主任、李昊等领导、同事都在不同时段教过我如何照相、摄影。摄影历来为法院领导重视,2015年7月1 日,法院搬迁到新的办公地点后,全体干警举行完第一个升旗仪式后要合影留念,镜头前,每个人都会正襟危坐、收敛笑容、严肃对待。

当年,我刚进研究室的时候,感觉照相、摄像好像是很简单、很容易的活。当研究室的李福路、李昊等同事说照相很难的时候,我真是不服气。我认为,在众目睽睽之下,走上前台,端起相机,咔咔几下,不就OK 了吗?没把它当回事,但很快我就为自己的轻视付出了代价。一次,院里召开大会,安排我照相。我迈着轻快的脚步,满怀自信地照了几张。散会后,回到研究室,李主任说看看我拍的怎么样。他将照片拷到电脑上,一张张翻看,脸色一点点变化。“怎么照成这样?这些照片怎么使?难道还要再组织重新开会?!”他严肃地给我指出照相的种种缺点,在此我就不好意思一一列举了。在领导同事的悉心指导下,在多次活动的不断历练下,在各种缺点的频繁暴露下,我的照相技术有了不小的提升。今年2月20 日,《人民法院报》第四版登载了我的一次执行工作的图片新闻。那是我根据任务安排,携带相机跟随执行法官到高密市的一个乡镇,为当事人送去了执行款项。我拍了好多张,从中挑选了4张投稿《人民法院报》《潍坊日报·法院特刊》,最终很荣幸地被采纳。看到自己的作品刊登出来,心里非常高兴,就像中学时期写作文经常写的“嘴里像吃了蜜一样”。自己工作成绩的取得,是研究室众兄弟共同教导的结果。

浓浓的生活情

各级法院的研究室都是一个或大或小的“家庭”。基层法院的研究室人数相对较少,多的时候达到八九人,少的时候也就二三人。我所在的研究室,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充溢着浓浓的生活情怀。

研究室由于工作性质决定了其经常性地加班加点。无论是周末、节假日,还是雨雪交加的夜晚,一有紧急工作,立即加班伺候。记得有一年下大雪,当时我单身住单位宿舍,突然接通知需要加班,研究室诸位顶风冒雪,克服天冷路滑等困难,及时来到单位加班。2017年春节刚过,初八晚上我就赶上加班至半夜。同甘共苦,容易让研究室同事之间的情义倍增。因为加班次数多,加班餐吃的也相应增加。院里的领导都非常关心研究室同志们加班,很贴心地早安排好了工作餐。加班到了半夜时分,材料写得差不多了,研究室的同志们就停下笔,大家凑到一块探讨材料的写作要领,指出材料写作的“诀窍”,有的时候也聊天谈心,谈古论今,纵论人生,好不惬意,不觉间,时间到了凌晨一两点。空旷的大街上,晃动着几个匆忙回家的人影。

笔者生活上的很多事,也是因为研究室领导、同事帮忙完成。自己的买房、购车、结婚等好多事情,都离不开研究室的领导、同事们的热情参与。他们帮忙参谋谋划,提出宝贵意见,最终圆满促成。没有研究室的同志们,也没有自己现在的生活。可以说,自己的工作、生活已经深深地打上了研究室的烙印。“七年研究室,几多难忘事。感谢领导帮,感恩兄弟提。”

□马振华

新闻推荐

潍坊展区传出连连赞声 这一次,重识潍坊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王琳小酒馆开起来,重油月饼吃起来,诸城绿茶品起来,潍坊美景赏起来……潍坊展区通过精美的...

诸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诸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