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王尽美
王淮冰
王尽美(1898.6.14—1925.8.19),谱名瑞俊,又名烬美、烬梅,字灼斋,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中共山东省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王尽美烈士早期的革命活动和对中国革命的丰功伟绩,党的历史文献资料早有记载,电视专题片也早已经播出,诸城市枳沟镇大北杏村“王尽美故居红色教育基地”正在筹建当中,我这里不再赘述。现把我所知道的有关王尽美的祖籍和家庭情况以及其他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做一简单介绍,未必十分详尽,但确是历史事实,和大家一起分享,也供文史研究者参考。
王尽美的籍贯是五莲县高泽街道后张仙村人,其祖茔尚在该村。王尽美祖上家境贫寒,为了生计,其父亲(十五世祖王讳在昇)一担箩筐挑着全部家当来到了距离张仙村十几里外的大北杏地主“见山堂”当佃户。王尽美出生前4个月父亲就病故了,全家只剩下了奶奶和母亲。
1898年6月14日,王尽美降生到这个穷困潦倒、风雨飘摇、一门两代寡妇的佃户家庭。
由于家境贫寒、生活难熬,王尽美像所有穷人家的孩子一样,从很小的时候就拾草挖菜、下地干活,过着赤贫如洗、饥寒交迫的生活。
为了能够活下去,母亲被迫到地主家做长工———专门给地主及其家人做衣服。
这个地主家就是大北杏“见山堂”(过去大户人家都有堂号,“见山堂”就是这家地主家的堂号)
2002年,王尽美的长子王乃征、次子王杰(原名王乃恩)在“日照市革命传统教育丛书”之《难忘的岁月》中撰写的《怀念我们的父亲》一文中是这样写的:“听奶奶讲,我们是从外地逃荒要饭来到莒县北杏村的,以后在地主‘见山堂’当佃户。从此,过着被剥削的佃农生活。父亲出生前4个月,爷爷就病故了,全家只剩下了老奶奶和怀有身孕的奶奶。1898年6月14日,父亲来到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当时正遇大荒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又增加了一口人,生活更加困难了。但是,对于一个几代单传的家庭来说,父亲的出生,毕竟是一件喜事,老奶奶和奶奶感到有了奔头……”
这一段描述,可以清楚地回答了几个问题。一是王尽美家是从外地逃荒要饭来到大北杏村的,虽然没有说从哪个村逃荒要饭来的,但是清楚的说明了这个时期的最长辈只有老奶奶,也就是王尽美的奶奶,而没有老爷爷。这也和民间传说相印证。当年,王尽美一家从后张仙搬迁到大北杏就是王尽美的父亲挑着一担子箩筐,与母亲、妻子,也就是王尽美的奶奶、母亲一家三口来到大北杏的,王尽美的爷爷这个时候已经去世,祖茔就在后张仙。二是这个时候王尽美还没有出生,他是在父亲去世后四个月才出生的,这也与后张仙、大仲崮一带老人们留下的传说“遗腹子”相吻合。三是给“见山堂”当佃户,受压迫、受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而不是像有些传说那样是财主。
在这里我插一段题外话。我家祖上也是穷苦农民出身,我的老爷爷很年轻就撇下我老奶奶和不满周岁的我的爷爷闯了关东,后来一直音信全无。我老奶奶带着我爷爷也在“见山堂”当佃户,我老奶奶专门给地主摊煎饼,我爷爷五六岁时就给地主放羊,再大一点就给地主放牛、干庄稼活。因为都是张仙王,又都是孤儿寡母,所以两家人同病相怜、穷人相帮,平日里走得很近,相互关照,像一家人一样,这也是后来我的爷爷在王尽美病逝后能够帮忙处理后事以及后来我父亲和王乃征、王乃恩(王杰)关系比较密切的缘故。
王尽美虽然从小聪慧好学,但由于贫穷上不起学,只能在家帮助奶奶干活。后来,“见山堂”的地主在家设立私塾,教自己的孩子读书。由于地主家的孩子顽劣调皮不听话,所以想找个陪读的。找来找去,找到了天资聪明、相貌清秀的王尽美。使他有了读书识字的机会。
不料,陪了不到三年,地主家的孩子突然得急病死了,王尽美只好辍学回了家。后来,“谋耕堂”地主家的少爷到了读书年龄,也找陪读的,又找到了王尽美,王尽美再次有了学习的机会。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谋耕堂”地主的少爷也得疾病死了。
这样一来,地主家便认为王尽美命不好,命硬,“妨”死了小少爷,就把他赶了出去。
别看王尽美年龄小,但是性情倔强,他忍受不了地主骂他命不好、妨死人这样的侮辱,发誓再也不为地主家的孩子陪读了。从此,他又一次失学在家,仍然帮奶奶干活。后来,村子里办起了私塾,继而又成立了小学,在亲戚的帮助下,才重新得到学习的机会。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枳沟乡立高等小学。
王尽美在小学期间,就开始接触进步人士,在进步教师和进步书刊的影响下,接受了一些新思想,开始树立起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在枳沟高小毕业两年后,他决定离开家乡到省城济南去寻找改变穷人命运的真理。1918年夏天,王尽美考入了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此以战斗的姿态投入了革命的洪流。1921年7月,王尽美和邓恩铭代表山东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年8月19日(农历七月初一),王尽美因肺结核病医治无效在青岛逝世,终年27周岁;1925年8月25日(农历七月初七)灵柩从青岛运回老家大北杏安葬;1959年,山东省委、省政府把王尽美的遗骸从大北杏村南岭迁至济南英雄山(原四里山)烈士陵园安葬。
王尽美长相最大的特点就是耳朵奇大,毛主席曾经亲切地称他为“王大耳朵”。建国后,在毛主席的亲自关照下,王尽美的母亲和两个儿子王乃征、王乃恩(王杰)都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照顾。
王乃征、王杰在《怀念我们的父亲》一文中也有过毛主席关心他们一家人的描述。文章中写到“建国前夕,毛主席对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山东代表马保三同志无限深情地说,革命胜利了,不能忘记老同志。你们山东要把王尽美烈士的历史搞好。毛主席还介绍说,王尽美耳朵大、长方脸、细高挑,说话沉着大方,很有口才,大家都亲热地叫他‘王大耳’,要搜集他的遗物。后来,听李宇超同志说(当时的山东省副省长),毛主席有一次在视察青岛时,对山东省负责同志讲过,你们山东有个王尽美,是党的一大代表之一,是个好同志,听说他母亲现在还活着,要好好养起来。以后,奶奶由省委接到了济南,度过了幸福的晚年……”“关于父亲的遗物,过去我们知道有一些,特别是书籍和信件。但由于常年兵荒马乱,我们家几遭日本侵略军、汉奸和国民党、土匪抢劫,父亲的遗物都丢失了。后来奶奶想起有一张父亲的照片,怕丢失了,就把它泥在房屋内的墙缝里珍藏着。根据奶奶提供的情况,山东省派人仔细地查找了我们家的老房子,终于找到了那张珍藏了20多年的照片。当照片送到北京时,毛主席和董必武马上认出,这就是山东的王尽美。现在各地展出的父亲遗像,就是这张照片翻拍的……”
王尽美一生清贫且生活年代兵荒马乱,保留下来的遗物并不多。现在我们见到的他的照片,还是其母亲怕被日本鬼子、汉奸、国民党和土匪抢劫,泥到屋里的墙缝里才得以保存下来的。照片的背面有王尽美亲笔写的“一九二三年摄于北京。瑞俊”字样。
下面说一件鲜为人知的事情。
1993年初夏,我和三岁的儿子在父亲的带领下在诸城县政府招待所拜见了王乃征夫妇并共进午餐。这次将军和夫人来,除了回乡省亲,另一项重要日程仍然是到东港一带寻找当年的救命恩人的。1938年,王乃征的夫人在日照一带从事党的地下革命工作。有一天不幸被敌人发现。敌人拼命追赶。将军夫人舍命奔逃,有好几次,将军夫人分明听到敌人的子弹从头顶、身边“啾啾啾啾”呼啸着掠过,“噗噗噗噗”钻进前面不远处的泥土里。将军夫人慌不择路跑进一个村子里,从一堵矮墙跳到一户人家求老人家救命,房东大娘把将军夫人藏在了自家的炕洞里。
敌人很快包围了这个村子,并把全村的老百姓驱赶到场院里,逼迫老百姓交出女共产党员,如果不交出来,全村人通通枪杀。就像许多影视剧上的情节一样,电影、电视的故事情节很多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房东大娘将自己的亲生闺女替换了将军夫人,被敌人残忍地杀害了。解放后将军和夫人多次到日照、东港一带寻找救命恩人,但遗憾的是都没有找到。
“我今年快八十了,这次再找不到,恐怕这辈子永远找不到了。在当时情况下,我连村子的名字叫什么、老大娘的名字叫什么都不知道啊!也不知这家人家现在怎么样了。唉……”将军夫人老泪纵横、唏嘘不已。
这件事情,现在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了。因为,当时在场的除了将军和夫人外,还有我父亲和一位与我父亲同年参加八路军的老战友,父亲和老战友已经故去,现在只有我能够比较完整地知道这件事情。
后来,我也曾多次通过有关社会组织帮助寻找,但一直杳无音讯。
最后,再说几句题外话。对于王尽美的故乡这个问题,一直以来有不少争议。有的说是五莲人,有的说是诸城人,有的说是莒县人,还有的说是莒北县人。这些争议对不对呢?叫我说,都对,因为后张仙过去曾经属于莒县,中国共产党成立莒北县以后又属于莒北县,而王尽美又是出生在大北杏,大北杏1956年以前属于五莲,以后又属于诸城。但是,严格来讲,这些争议也有不对的地方,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习惯,一般来讲爷爷家在哪里,那里就是籍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王尽美的爷爷以及再往上数,都在后张仙,所以王尽美的祖籍也就是后张仙。不论行政区划怎样改变,这一点是改变不了的。
说到底,王尽美是哪里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革命烈士,是党的创始人之一,这就足够了。
中国的革命,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我们今天的胜利和幸福生活,是和老一辈革命者前赴后继、艰苦创业的英雄业绩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缅怀先烈的革命精神,是为了学习楷模、激励斗志,让先烈鲜血染红的革命红旗世世代代传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努力奋斗。
借用董必武视察南方路过济南时于1961年8月21日在京汉列车上写的《忆王尽美》一诗作为结尾吧: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
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新闻推荐
对于上半年的天气,市民可谓记忆犹新,不仅降雨频繁,还出现了冰雹等恶劣天气。7月15日,记者从市气象台获悉,今年上半年...
诸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诸城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