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土”里的芳华

农村大众报 2020-06-17 15:02 大字

与《农村大众》结缘于20世纪九十年代,那时我在乡镇机关干文秘,报纸杂志成为我日常阅读的最爱。一天在村庄采访,忽然发现村委办公室里有一份《农村大众》,取之阅读,方知那是《大众日报》的农村版。我一下子就爱上了这份报纸,其后30年来,我几乎每期不落地阅读它,品味它,学习它。

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农村大众》每周都有一期固定的文学副刊版,称之为“沃土”。“沃土”里的作品,每一篇都带有泥土的芬芳,读之赏心悦目。起初,我把副刊版上的那些好文章剪报收藏,以后干脆将整个版面装订存档。在单位工作,新闻宣传是我的主业,业余时间,倾注文学则是我的不懈追求。“沃土”相伴,我走过了春夏秋冬,度过了人生的芳华四季。

在“沃土”上发稿成了我多年的心愿。我一边读报学习,一边写作投稿,多年来,泥牛入海。直到2014年3月的最后一天,散文《霓裳羽衣静闹春》刊登“沃土”人文周刊。这不是我第一次在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但在《农村大众》副刊发稿,我还是心潮澎湃。激动之余,摸起电话,摁了报眉上的电话号码,电话那头传来柔和的声音。编辑鼓励我针对报刊特点多写点乡土气息的文学,简短的问候交流,我的心中暖意浓浓。

我的家乡诸城文化土壤深厚,古往今来,人文历史故事层出不穷。苏轼,是中华文化的骄傲,世界文化名人,知密州两载,心系百姓,关注民生,救百姓生活于水火,著旷世诗词于乡野。为官为文,极致洒脱。超然台是苏轼在知密州时留给世人的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当地政府重新恢复建设九百年前苏轼修葺的超然台,看似是恢复了一个有形的建筑物,实则是为地方文化矗立起了一座丰碑。中秋之夜,登超然台畅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感慨系之,写散文《密州望月》,编辑老师将此文编发在2015年中秋的“沃土”副刊。

每一个乡村都有故事,每一片大地都记载着悠长的历史。龙宿村,诸城第十一中学所在地,我曾经在那里上学读书,也曾在那里教书育人。一个普通的村庄,也有着不平凡的历史过往。鹰首提梁壶,战国时代的一个青铜器,诸城博物馆镇馆之宝,曾代表国家文物出国日本等国家巡展,其制作精湛、造型奇特的工艺令人叹为观止。这件国宝级文物就出土于龙宿村,同时还出土了大量的战国编钟。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带着对历史的敬畏,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次拜访龙宿村,写下了《龙宿村的回响》,2017年6月19日,《农村大众》高粱地副刊头题刊载。

2018年和2019年,《农村大众》有两大征文活动。一个是乡村振兴原创文学故事征稿,一个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征文。我深入乡村现场采访,精心组织素材进行创作,发表《农机博物馆》和《榛子上山》两个乡村振兴创业故事。其中《榛子上山》的创业者、65岁的魏本欣的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努力到无能为力,奋斗到感动自己!我的父亲出生于共和国成立之前,一直在农村劳作。经历过战乱、贫穷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发展。我以父亲的农村生活为坐标,在贵报“我和我的祖国”专栏刊发了《父亲和他的土地》。不识字的父亲看了又看。

去年春天,山东省作家协会吸收会员,在省级以上刊发作品栏里,我填报了15个单篇散文,其中包括《谁识粮囤》的4件作品刊发于《农村大众》“沃土”副刊。三月底,我顺利被山东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70年,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70年,一张报纸垒砌成一座知识宫殿。30年,在最好的时光遇上最好的你,我一直与你相伴相依。漫漫人生路,变化的是时间,不变的是情感。回望《农村大众》,心底波澜起,把365个祝福送给你,祝你青春永驻。期盼“沃土”更加芬芳,唯愿“沃土”芳华永远。

新闻推荐

麦田里上演“农机秀”

“农机秀”展示“三夏”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本报记者窦浩智通讯员徐春光文/图小...

诸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诸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