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遗落在莒文化里的爱之二十 刘墉侄女婿莒州于学谧

黄海晨报 2020-04-29 09:21 大字

何爱东

莒州城南前于家庄(今属刘官庄镇)的于学谧娶了个大官家的闺女,这事在附近传开了。这大官是哪里的?是诸城的。这个媳妇叫刘白玉,她爷爷是刘统勋,他伯父是刘罗锅。

刘家的小姐怎会远嫁莒州呢?想必这于家的公子也不是一般人吧?的确如此。于学谧,字小晋,他自小聪慧伶俐,十岁时写的文章,连他的老师都自叹不如。十一岁时,父亲在他的枕头底下发现了《山海经》,非常气愤地责骂他,并把书给烧了。儿子爱看书不好吗,他为什么会撕掉呢?这个史料没有记载,但清朝大兴文字狱,莫非《山海经》是禁书?其实,《山海经》在清朝不是禁书,但这部最早的地理历史巨作因其中有怪异鸟兽等记载,让后人没法证实它们的存在,而被许多人视为志怪小说,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也将其编入小说类。也许是因为这些,于学谧的父亲才不让他读的吧。书被烧掉后,于学谧不住地哭泣,并且连饭也不吃了,在母亲的极力安慰下才吃饭。过了几天,于学谧竟然默写出了整本《山海经》的大体内容。

第二年,年仅十二岁的于学谧在州试中夺魁,十五岁时就考中秀才。于学谧的才学声名远扬,后来传到了刘墉的耳朵里,他将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于学谧,于学谧是年十九岁。

于学谧的妻子刘白玉也不一般,她不仅相貌出众,而且通经史,还擅长诗词绘画。刘白玉和于学谧正是郎才女貌,情投意合。民间有夫妻二人巧对对联的故事流传:

乾隆某年,六月望,于学谧晚餐早用,至庭前桐荫置案绘画,到黄昏时分仍未休息。妻子知道丈夫身子弱,就让丫环叫他上楼休息。可于学谧兴趣未尽,他稍做思考,提笔写下一句对联:移椅倚桐同赏月,让丫环把对联送给妻子。妻子看后,并没有下楼赏月的意思,于是又让丫环送去下联:等灯登楼搂读书。这下联对得不仅工整,还很有情趣。娇妻约他上楼读书,而且是搂在一起读,他会心一笑。抬头一看,妻子已经点起了灯,他随即快步登楼。于学谧刚坐下,丫环端来了两碗莲子羹和水果放到了案子上便下去了。于是他一手挽着妻子,一手端起碗,先品尝了一口,“哦,味道不错,夫人也来一口”,遂把自己那碗端到了妻子嘴边。刘白玉张口刚吃到嘴里,于学谧随即又出一联:挽妻共碗食晚羹。刘白玉听罢,莞尔一笑,伸手从盘中拿了一个蟠桃,然后双腿盘坐在椅子上,自己咬了一口蟠桃,然后说道:“真甜!”夫君也来一口。于学谧刚咬了一口,妻子的下联也对出了:盘膝同盘吃蟠桃。于学谧一边嚼着桃子,一边笑道:“好,好味道。”

夫妻俩越对越起劲。他起身从书架上取来一本《左传》,然后挤在妻子的椅子上,一边揽着妻子一边吟出上联:揽妻挤坐看左传。妻子当仁不让,她取来一本《汉书》,从身后搂抱着丈夫,并为丈夫轻轻擦拭汗水,接着对出了下联:抱夫擦汗读汉书。接着,妻子说,天太热了,快打开北窗凉快凉快吧。于学谧起身去开窗,并拿来一本《南史》,他移灯于身旁,又出一联:剪烛北窗论南史。看来妻子是累了,不想再和他对下去了,于是顺着于学谧的联添字说:我累,我累。心领神会妻子意思的于学谧于是自对下联:熄灯东床话西厢。妻子随即添字说:咱歇,咱歇。

于是,夫妻二人携手步入帷帐……

婚后半年,刘白玉把自己的丈夫推荐到北海韩理堂、江南吴玉贽两位夫子门下学习。当时的于学谧已经成为青、莱、沂三府名士首领,名儒钱载出题考他们古学,于学谧当仁不让得了第一名。钱载还赠送他匾额曰“凤阁先声”。

可惜的是,夫妻二人身体都多病。乾隆戊戌年,于学谧去参加朝试,当时京城少年都争相拜访他,求取墨宝。由于于学谧体质差,为此竟累出了一场病。到考试时只是勉强入闱,没有及第。从此,于学谧回家闭门谢客,苦读诗书。留下了《游燕诗草》《玉台文集》《焚余诗草》《玉台词》及大量书画墨宝。

后来,于学谧在二十九岁就去世了,夫人刘白玉不久也离开人世。他们生育了一个儿子,名曰于湘兰。于湘兰也是个有才学之人,诗词雄峻,著有《消夜诗草》。于学谧的孙子于寿山善于诗画,山水、花鸟、人物皆能,尤其擅长大幅巨制。看来,于家的艺术基因是一直传承的,现在,于氏后人仍有不少书画爱好者,其中,于新彬、于兴祥、于兴杰等就分别在人物、山水、花鸟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本文改编自《莒县民间故事集成》)

(作者单位:莒县广播电视台)

新闻推荐

诸城市相州镇治理黑臭水体生活污水

本报讯4月22日,记者采访了解到,诸城市相州镇以黑臭水体、生活污水治理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

诸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诸城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