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演绎刘氏传奇,传说一箩筐,是否来过青岛尚有争议 故事里有多少是是非非

半岛都市报 2020-03-31 03:41 大字

刘墉父亲刘统勋

半岛记者张文艳

刘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根据记载,主要来源是帝尧曾封其第九子监明于刘地(今河北省保定市唐县),按当时依封地为姓的惯例,这应该是刘姓最早的祖先之封地。在中国历史上,刘姓是登基称帝人数较多的姓氏。在中国古代有“刘天下,李半边”说法,而在中国北方则有“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青岛的刘姓很多,来源也比较复杂,在这里我们的主角是清朝以清正廉明闻名的宰相刘墉,因他的书法精湛,还有“浓墨宰相”之说。刘墉来没来过青岛?崂山的太清水月是否和他相关?半岛记者专访了多位研究专家以及刘氏后人,他们各抒己见。虽然谜团尚没解开,但刘墉在青岛的传说从未断过,似乎他就没有离开过。

北京礼士胡同刘墉故居

刘墉坐像(资料图片)

高密逄戈庄刘墉墓

宝藏清官,不是草根非罗锅

刘墉是清官,毋庸置疑,他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还得益于样板戏和影视剧等的传播。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火遍大街小巷的《宰相刘罗锅》,更是让他成为当时的“红人”。电视剧的主题曲《清官谣》总结了他的为官之道:

天地之间有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挑江山/你就是定盘的星/什么是功什么是名/什么是奸什么是忠/嘻笑怒骂路不平/背弯人不弓……

于是,刘墉的形象是这样的:一位草根出身的清官,与和珅斗了一辈子,是个瘦弱的罗锅。那么现实中的刘墉是什么样子的呢?

仔细推敲起来,确实有些难以置信。刘墉是清官没错,但绝非草根;他智斗贪官,但没和和珅斗一辈子;他一点都不瘦弱,也不是罗锅,相反还很高大。

不是草根,父亲位高权重

刘墉(1719年~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清代书画家、政治家,高密逄戈庄人(原属诸城)。刘墉的故居在北京礼士胡同西头129号。

刘墉不是草根,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自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至刘墉的侄孙刘喜海,刘氏家族共出了35位举人、11位进士和2位大学士。其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曾担任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则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刘墉成长在名门相府,家族成员世代为官,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乾隆对刘墉的父亲刘统勋评价极高,称他“遇事既神敏,品性复刚毅,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在刘统勋过世后,乾隆赐其谥号为“文正”,纵观满清一代,仅有八位文官收获这一最高称誉。

家住青岛的名医世家,逄戈庄刘氏第十五世孙刘镜如先生告诉半岛记者,文正公的名气比儿子刘墉大,功勋卓著,他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这在当时都是数一数二的,而且他还清廉正直,敢于直谏,主持国家考试选用人才从不任人唯亲,纪晓岚等都是他的徒弟,后来任命他为四库全书总编撰,他因为年龄太大,谢绝了。

刘镜如先生认为,是后来的影视剧和样板戏唱本让刘墉更广为人知,其实父亲比他厉害多了。

不是罗锅,身高约有一米九

当然,虎父无犬子。刘墉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官至内阁大学士,为官清廉,有乃父刘统勋之风。他人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是帮助根基未稳的嘉庆查办大贪官和珅,查出关于和珅的二十余条罪证。于是,刘墉与和珅就成了人们眼中最大的死对头。

纵观刘墉一生,在政治上几经风霜雨雪,最终却能保持屹立不倒,可谓政治场上的常青树。所以,关于刘墉的传说很多,有人说他很圆滑,比如,乾隆皇帝曾问刘墉:“朕属马的,你呢?”也属马的刘墉垂手说:“臣属驴。”乾隆惊奇:“朕属马,爱卿怎么属驴?”刘墉说:“万岁属马,臣怎能同属?只好属驴了。”严格来说,刘墉没有父亲位高权重,但人们仍喜欢以“宰相刘罗锅”称呼这位一代名臣,因为宰相在老百姓看来是个大官。历史学家纪连海曾说过:“历史上的刘墉不是状元,也不驼背。他的官位确实数经起落,他也并没有跟和珅斗一辈子。”

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二十五,刘墉在北京家中逝世,享年85岁。去世的当天,他还到南书房当值,晚上曾设宴招待客人,回到卧房后“端坐而逝”。刘墉去世后葬于原籍逄戈庄,1958年,专家打开了刘墉墓室的大门,通过观察刘墉的尸骨,专家惊奇地发现,刘墉小腿骨的长度竟然有75厘米,也就是说刘墉的真实身高其实在一米九左右,而且从骨骼来看,他生前完全没有驼背的迹象。

那他为什么落下个罗锅的名声呢?对于这一点说法很多,有的认为刘墉辅佐过乾隆皇帝和嘉庆皇帝,两位皇帝身高都在一米七左右,刘墉比皇帝高出很多,为了显示恭敬,他需要在皇帝面前弯腰俯首,所以皇帝称他为“刘驼子”。还有说法称因为刘墉八十岁时,确实驼背厉害,嘉庆皇帝就给他起了个“驼子”的绰号。

城阳区河套街道山角社区的刘哲传先生讲了另外一个版本,并将文章收录进《城阳民间故事集》里。大意是刘墉其实并不驼背,因为皇帝选人首先看长相,才貌双全才会入选。乾隆年间,刘墉仗义执言,每天早朝一本接着一本,乾隆不胜其烦,终于有一天说道:“刘墉,昨儿个早朝你奏了三本,朕准了,巳时宣你进宫议事,你又奏了三本,朕又准了,现在又来了三本,两天没到头,你奏了九本。一本三拜九叩,九本九九八十一叩,天天这样弯腰驼背的你累不累?干脆,朕今日给你改改名儿,就赐你叫‘罗锅’吧。”刘墉一听,赶忙跪倒,高呼“谢主隆恩”!乾隆一听乐了:“刘墉你谢什么?”刘墉也乐了:“皇上,按大清朝的规矩,皇上赐臣一个字,便是每年增加俸银一千两,今皇上赐臣‘罗锅’二字,就是每年增加俸银两千两,岂有不谢之理。”乾隆一听想反悔被刘墉以君无戏言给挡回去了,只能认了,从此“刘罗锅儿”的名字也就叫开了。

除了官场轶事,其实刘墉还是个“宝藏男子”,他的书法是一绝。他最初初从赵董入手,中年后学苏轼,颜真卿,晚年则出入魏晋,尤得力于钟繇《宣示表》,自成一家。他的书法“貌丰骨劲,味厚神藏,不受古人牢笼,超然独出。”

新闻推荐

“农超对接”解难题 利群向滞销农户伸援手 已帮助不同地区的农户销售果蔬200余吨

战“疫”不误春时早,“农超对接”解难题。“农超对接”一直是超市生鲜人的工作重点,在今年更显得尤为重要。疫情发生后,各...

诸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诸城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