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金玉珍宝 揭秘宫廷仪典与生活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四川政协报 2020-01-13 10:27 大字

金的珍稀贵重,玉的温润美好,自古以来就被视作财富与美德的象征。在中国,金器和玉器的使用历史悠久,意义深远。清代,随着铸金治玉技术的空前发展,金器、玉器的制作工艺和审美水平都达到新的境界。它们不仅在清代宫廷的各种仪式大典上发挥着礼制的功能,还渗透到皇室成员的日常生活之中。

日前,“金玉琅琅——清代宫廷仪典与生活”展览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华丽亮相。158件来自故宫博物院的清代皇家御用金器、玉器珍品,生动再现了清代宫廷生活中祭祀、祝寿、大婚、贺岁等重大活动场景。展览将持续至4月5日。

步入展厅,宝蓝、朱紫、绛红的色调,把人带入宫廷的华贵氛围中。此次展览分“敬天法祖”“万寿盛典”“龙凤呈祥”和“辞旧迎新”四部分。除陈列形态各异的金器、玉器外,还使用了场景复原、多媒体设备和投影等,《光绪皇帝大婚图》《岁朝欢庆图》等清代名画以满墙的灯箱画面和窗棂装饰的形式重现。观众穿行其间,仿佛置身于节日庆典中的奢华清宫。

敬天法祖,是清帝的祖训,包括敬奉天道和祭祀祖先两个方面。在清宫的各类祭祀、典礼仪式中,金器和玉器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其中,玉质册宝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玉特磬与金镈钟是祭典、朝会等重要场合不可缺少的乐器。清宫中还藏有大量金玉质地的佛教祭器和法器。在“敬天法祖”展厅,可以看到平日难得一见的玉璋、玉琮、玉册和金佛像、金镈钟,还有一方青玉交龙钮“太上皇帝之宝”。原来,乾隆皇帝85岁时决定于次年正月归政,将帝位传于第十五子颙琰,由此成为清朝唯一的“太上皇”。其归政后镌刻了“太上皇帝之宝”数方,用于日常处理政务和鉴赏书画时使用。

进入“万寿盛典”展厅,各种福寿题材的金玉摆件和珠宝首饰,看得人眼花缭乱——白玉巧雕螳螂蝠桃、金累丝万年如意……自康熙皇帝举办六旬万寿庆典后,崇庆皇太后、乾隆皇帝、嘉庆皇帝、慈禧皇太后都曾隆重庆祝万寿。期间,皇子皇孙及福晋、王公贝勒、文武大臣、外藩属国等都要向帝后进贡寿礼。

清帝大婚是国家盛典,场面极尽奢华。顺治、康熙、同治、光绪等皇帝曾在紫禁城中举行过大婚。仪节隆重而繁缛,宫廷布置和婚仪器品中使用了大量的金器和玉器,“龙凤呈祥”展厅陈列了大量此类物件,其中包括光绪皇帝大婚时婉容的金龙钮“皇后之宝”。

古代春节从农历腊月初一开始,到二月初二结束。从雍正皇帝开始,每年正月初一都要在养心殿明窗开笔写“吉”字,并且每次开笔必使用“金瓯永固”杯和“玉烛长调”烛台。如今,这两样宝物就摆在“辞旧迎新”展厅,玲珑剔透、熠熠生辉。展厅里还有各种寓意吉祥的金玉摆件、挂屏、餐具等,充满新春佳节的喜庆气氛。

漫天雪花飞舞,穿红着绿的儿童嬉戏其间……一幅动态化的《乾隆皇帝岁朝行乐图》,为整个展览“画龙点睛”。

博物馆里迎新年

共飨文博“大餐”

□文/图 本报记者 唐召怡

94幅大师版画

勾勒西方艺术图史

成都博物馆:

观地中海帕埃斯图姆古城

感受2000年前“战争与和平”

四川博物馆:

岁末年初,“大师印记: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版画展”在成都博物馆三层临展厅与公众见面。藏品包括丢勒、提香、伦勃朗、马蒂斯、毕加索等40余位西方绘画大师的94幅原创版画。展览将持续到3月8日。

这些诞生于遥远欧洲的珍贵版画,与一位名叫唐纳德·斯通的美国教授息息相关。作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特聘教授,从2006年起,他每年都向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捐赠一批自己收藏的大师版画,已累计捐赠600余幅。斯通希望“以我绵薄之力,改变中国尚未有一间学府设有西方艺术殿堂展馆的现状”。

展览精选十余年间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举办的版画展中最为精彩的几个主题。步入展厅所看见的第一幅展品,是伦勃朗的肖像版画《桌边戴着十字架链条的男人》,这也是斯通教授17岁时购藏的第一幅作品。

展厅布置非常具有现代感,或明或暗的灯光、明快的背景色板、四方柱搭建的三角形门框和廊道隔墙……随着迂回折返的观展路径,四大主题徐徐展开——

“山川与城市”单元展出的风景版画均出自声名显赫的艺术大师们,包括鲁本斯、雷斯达尔、毕拉内及、透纳、康斯太勃尔等。海洋、湖泊、湿地、森林等大自然中的风景,被大师们用细腻逼真的笔触一一记录下来,静谧、唯美。

“英雄与神祇”单元的版画基本上是描绘希腊诗人赫西俄德和荷马、罗马诗人维吉尔和奥维德作品中的场景,以此解读西方文明的渊源——古希腊神话。古希腊神话激发了很多画家的想象力,如从洛可可大师布歇的巨作《维纳斯的胜利》中,可以一窥画家心中关于奥林匹亚之巅的狂想之旅。

“杜米埃的世界”单元展示的插画,全部来自法国画家杜米埃。这些作品幽默风趣,充满对市井小民的真挚关怀。画家以对世态敏锐的洞察力,用夸张象征的漫画形式,针砭时弊,揭露和讽刺社会的黑暗。

毕加索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运动——立体主义的开创者,始终处于20世纪西方美术运动的中心。“毕加索的时代”单元以毕加索为线索,带出了现代美术史上一连串如雷贯耳的大师名字——“野兽主义”的奠基人马蒂斯、立体主义灵魂人物之一的布拉克、超现实主义大师夏加尔……

整个展览为观众勾勒出一部反映从文艺复兴、浪漫主义运动到声势浩大的现代主义转向的西方艺术图史。

18世纪,修路工人在意大利南部意外发现一座被遗弃的城市。经古文物研究者论证,竟然是2000多年前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帕埃斯图姆古城。这一惊世骇俗的考古发现,使这片被人们遗忘千年的土地名扬天下。

帕埃斯图姆古城不仅保存有三座宏伟的古希腊神殿,还有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留下来的公共场所、宗教建筑等,十分珍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年,面对它的辉煌,诗人雪莱也发出感叹:“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壮观!”

令人惊喜的是,意大利帕埃斯图姆考古遗址公园出土的134件精美文物,日前正在四川博物院展出。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月26日。

2019年是中国与意大利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本次“彩绘地中海:一座古城的文明与幻想”展览,是四川博物院“一带一路展览季”的首展。

一座失而复得的古城

这是一场令人耳目一新的展览。通过独特的叙述角度和讲述方式,为人们描绘出一段关于这座地中海古城的尘封历史,再现了2000年前“大希腊”地区的“战争与和平”。

古代的地中海周围住着埃及人、希腊人、伊特鲁里亚人和古意大利人等,他们居住的小村落独立城邦自成一体,成为上千个小政治实体,不属于任何王国或领土。帕埃斯图姆就是其中之一。直到约2000年前,罗马崛起之后,地中海诸城邦才聚集在统一的政治势力之下。

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希腊进行了空前规模的移民,在地中海的其他地区及黑海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希腊社区,即殖民地区。公元前6世纪起,帕埃斯图姆成为希腊殖民地。希腊殖民者在这里建立了波塞冬尼亚城,以此纪念海神波塞冬。商人、士兵、工匠、奴隶等不同身份的人们,为了生计穿行于海上与陆地之间。频繁的贸易往来,促进了技术和知识的交流。帕埃斯图姆繁盛一时,成为周边城市的殖民者、冒险家、商人、艺术家、哲学家的目的地。

公元前5世纪末,波塞冬尼亚城被卢卡尼亚人占领。卢卡尼亚人来自山区腹地,被本土原住民视为“野蛮人”。但卢卡尼亚人尊重这座城市既有的政治和宗教场所,并着力推动希腊居民与新进人口的融合。卢卡尼亚人把这个古老的希腊殖民地更名为帕伊思图姆。据考证,卢卡尼亚人或是以雇佣兵的身份来到波塞冬尼亚,受雇于当地的希腊人,逐渐反客为主最终成为统治阶级。

公元前273年,这里沦为罗马殖民地,并更名为帕埃斯图姆。罗马人重新规划了城市空间,建起古罗马广场,使其成为新殖民者的政治、宗教和社会中心。广场上的重要建筑包括元老院、监狱、户外集会场、和平神庙、食品市场等。

在古罗马帝国期间,帕埃斯图姆成为重要的贸易港。但在罗马统治者撤退时,帕埃斯图姆遭受过数次打击,加之多次疟疾的爆发以及撒拉逊人的野蛮骚扰,人们无奈放弃了这座城市。

直到18世纪,这座在历史的风尘中淹没了近千年的古城,才重回人们的视线。帕埃斯图姆的历史极具代表性地展示了“大希腊”的矛盾:融合与战争,不同民族之间的暴力与和平。

三座气势恢弘的神庙

漫步在四川博物院展厅里,面对来自2000多年前亚平宁半岛上的物件,令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你可以近距离地观赏到赫拉神庙里的赫拉雕像和有狮头的上楣残片,古城南部圣所出土的罗马制式日晷和蛇发女妖瓦檐饰,北部圣所出土的狮头造型滴水槽,还有若干精美的小型女性雕像……展览除了陈列这些珍贵的文物外,还充分运用图、文、声、光和视频资料,脉络清晰地展现古城的历史演变过程。

希腊殖民者刚刚建城时,就开始筑造祭祀场所。经过数十年的修建,城中建起三座气势恢弘的神庙——北部圣所的雅典娜神庙、南部圣所的赫拉神庙和尼普顿神庙(也被称为“阿波罗神庙”)。它们被公认为是古希腊人建造的最伟大的、甚至比希腊本国的同类建筑还要出色的建筑。

顾名思义,赫拉神庙是为供奉天神宙斯的妻子赫拉而修建的。它是三座神庙中历史最悠久的一座,有9根柱子横贯,18根柱子侧立两边,东侧有祭司塔遗迹。为供奉雅典娜女神而建的雅典娜神庙,是三座神庙中最小的一座,曾被作为基督教堂。尼普顿神庙则是帕埃斯图姆最为雄伟、保存最完好的神庙,其古典柱式的顶部与三角墙几乎完整地保存下来,只是没有屋顶。18世纪的学者认为,和城市得名的原因一样,这座神庙也是为了纪念海神波塞冬(即罗马神话中的尼普顿)而建造的。但最新的研究推断,它是为纪念医药之神阿波罗而建造的。

幸运的是,虽历经岁月磨蚀,三座神庙还保存得较为完好,昔日风采尤在。三座大型神庙遗址向世人展示了地中海地区的建筑风格、宗教信仰以及手工业的变迁。

神秘的墓葬彩绘壁画

帕埃斯图姆被公认为是地中海文明的一颗明珠。它为世界保留了两大杰作:宏伟的建筑和绚丽的彩绘壁画。那些藏在墓葬中的彩绘壁画以及精美的随葬品,不仅数量丰富,而且极具艺术性,实属罕见。

展览现场陈列有墓穴中出土的红绘风格婚礼花瓶、鱼类纹样圆盘、青铜头盔,还有彩绘壁画“战士归来”“决斗和哭泣者”“四马双轮战车”等。它们无声地诉说着当年人们的生活和战斗场面。展厅一隅还搭建了一个“跳水者之墓”实景模型,借助3D投影等科技手段,给观众带来浸入式体验。

帕埃斯图姆地区最古老的墓葬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墓墙上只有一些白色和红色的带状装饰。公元前5世纪初,著名的“跳水者之墓”诞生了。在箱型石墓四周的墓墙上,描绘着古希腊宴客饮酒的场景,宾客们伴随着音乐饮酒、舞蹈。最为神奇的是,石墓顶墙的覆板上,生动地展示了一个裸体男子跳水的场景,水池两侧各有一棵树。迄今为止,在同时期的出土物上并没有发现类似的神话或故事元素,它成为谜一样的存在。一些学者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种由生到死的隐喻性表现,但这仅仅是一种未经证实的推测。

最初彩绘壁画的墓葬只在精英阶层中流行。到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彩绘壁画墓明显多了起来,墓墙上也开始出现彩绘动植物及日用品,场景愈加复杂,并有了性别、年龄及社会地位的区分。据考证,卢卡尼亚人的到来给帕埃斯图姆注入了一些全新习俗,并使彩绘墓葬在当地开始流行。

通过彩绘墓室及随葬品,可以了解卢卡尼亚的社会组成。在卢卡尼亚社会中,女性角色十分突出,被认为是家庭和财产的守护者。她们在墓室中的形象被精细刻画,内容包括她们对家庭的照料、对财富的守护和管理等。而在公元前4世纪中期之前,还没有明确以女性为主题的画面。在男性墓室中的场景则主要强调其军事角色,如“战士归来”、比赛、决斗等场景。军事角色凸显了男性对城市的守卫。

展厅同时陈列有四川博物院馆藏的中国同一时期(战国时期)的13件(套)展品,其中包括战国的虎斑纹铜戈、错银云纹铜方壶、云雷纹地螭蟠铜镜、兽头铜带钩等精美青铜器,为观众提供了年代背景参考。

新闻推荐

“大竞赛、大比武”推动工作高质量落实

□记者张鹏通讯员陈连海报道本报诸城讯为深入贯彻落实“七赛七比”工作精神,诸城市聚焦突出问题和整改落实,在全市上下...

诸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诸城,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