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旺文化炉火 煮沸一锅欢乐

潍坊晚报 2019-12-07 10:50 大字

在今年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以下简称“潍坊市文旅局”)组织的全市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示范镇村评选中,基层文化站长这个群体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他(她)们当中,有刚踏进基层文化这道门的年轻“硕士”,也有干了一辈子临近退休的老站长,还有不少吹拉弹唱皆在行的“文林高手”。他们身上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不会轻易引起社会公众的瞩目。但就是他们,把公共文化服务,把欢声笑语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成果。文化站长,是一个值得关注、记住、致敬的群体。

从光杆司令到文化品牌乡镇他曾夜晚三顾茅庐积极动员

57岁的王清江是诸城昌城镇文化站长,潍坊市文旅局公共服务科的李晓祥评价他是基层文化的“活化石”。从1985年至今,王清江干基层文化工作已有35个年头了,见证了昌城文化的发展。

从“文化站,一间屋,一个人,常年下乡,铁锁看门”,到一年70多场次文化下乡活动,这离不开王清江多年的耕耘。上世纪80年代以前,全镇只有昌城村、王家巴山村、王家岭村三支茂腔队活跃在乡村舞台,之后日渐衰落。“为了救活文艺队伍,我主动找这些艺人攀谈,心贴心地聊,跟村里说好,只要外出调演,免除义务工,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才把三支茂腔队勉强维持下来。”王清江说,1991年,他编演的《送嫚》反响强烈,获得了诸城市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文艺调演一等奖;他主动与镇电影管理站示好,以增加偏远村庄的电影放映次数。从2012年至2016年,王清江组织的昌城社区艺术节连续搞了5年,年年都有新起色、新成果。

令王清江印象最深的,是极力组建文化团体时的艰辛。2013年冬天,为了排演《小姑贤》,他请王家岭村民王秀娟担纲主角,三顾茅庐,苦口婆心。最后一次,他下班后骑摩托去王家岭。“到了她家,人家正在吃饭,我谎称吃了,一直动员到晚上9点,她才点头答应。”回家时,天黑路滑,他不小心摔倒,当场摔蒙了,四野无人,寒风呼啸。他摔伤了胳膊,第二天照常上班。所幸《小姑贤》巡演成功,带给他无比的欢悦。

王清江发现,镇文化站的场馆很多,在过去,就是闲着,也不能乱租。为此,他将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场馆免费提供给昌城镇农民书画院、武英茂腔剧团、老年大学艺术团、龙城草根大舞台4个文化团体,并签订长期使用合同,制定文化服务承诺制度,让他们放心安家,以此“借鸡生蛋”,为镇村文化一体化建设搭建了良好平台。几年来,这些团体进社区、下农村义务演出30余场次,举办书画展20余次,为烈军属、伤残、五保等送春联600余副。

同时,王清江组织文艺骨干和社区文化管理员参加国学传承、曲艺、创作、公共文化服务管理等各类培训班,与大专院校和各类文化社团挂钩,派员学习、重点培养。近年来,培训各类人才80余名。“我们聘请了快板名师李德亮、京剧老生张则平为曲艺指导,让老师担纲主角,带徒弟,效果良好:戏曲表演队伍由原来的20人增至38人;组织武英茂腔剧团编创人员围绕传统剧目挖掘、新编创作,现已成功编排了《小姑贤》《罗衫记》等传统剧目,新编《大爱情歌》《七棵树》《二次分爹》等新编剧目。”王清江说。

社区艺术节自2015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为期4个月,设读书朗诵、歌舞表演、茂腔表演、书画展示4个部分,采取社区选拔赛与村庄展演相结合,品牌过硬。“一年一村一场戏”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文化下乡送服务则依托镇上综合文化站各类平台优势,加强谋划和统筹,制定文化下乡服务清单,建立规范化、常态化的文化活动开展机制,在时间上串起线,在空间上连成片,在政府和群众之间形成文化活动互动,参与群众达4万多人。

文化站新人在全镇掀起广场舞热

高密市柴沟镇文化站站长秦丽娟是基层文化工作圈的“新人”,2017年从乡镇调到文化站,成为站长。“不会唱、不会跳,从未接触过文化工作,心里直打鼓。”秦丽娟回忆说。

“第一年接触文化工作,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秦丽娟还记得第一次组织两个村80多人的高跷队伍参加全市新春文化大展演活动时的紧张,也记得第一次组织大型文艺汇演及表彰大会前反复修改方案,不少于10次与主要领导的沟通和节目的多次彩排,更难忘2018年组织全镇100多名干部群众,参加高密市全民健身运动会取得成绩时的激动和闭幕式上40人冒雨走完方队的感动……伴随着无数个第一次,从零开始的秦丽娟,工作经验积累得越来越多。

为了尽快熟练掌握各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情况,秦丽娟跑遍79个村,为建有文体广场的48个村建档,每年年底重新梳理一遍,对新建广场没有健身器材的村,对接市体育局申请器材。到目前为止,她帮助新建广场的9个村申请了健身器材,给12个村更换或新增了健身器材。

村镇的夜晚不一样了,从家家闭户到一片热闹的广场舞海洋,是秦丽娟最欣慰的事,两年的努力没有白费。“为鼓励群众积极参加文体活动,我便从广场舞入手。”秦丽娟为有需要的村配备拉杆音响,分别在柴北村、高家村举办了两场大型广场舞比赛,同时邀请了其它镇街的20多支广场舞队伍交流切磋。全镇掀起了广场舞热潮:每天晚饭后,各村妇女不约而同地来到文体广场,跳跳舞,既锻炼身体又开心热闹。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文化生活的队伍,晚饭后的活动成为农村群众日常生活最精彩的一部分,看到这样的一片景象,秦丽娟非常高兴。

秦丽娟接触到很多热爱文化艺术的前辈,有愿意自掏腰包成立茂腔团队的企业老板,有会唱戏的退休工人,有身患重病辞去村支书职务,依然坚持带队送戏下乡的剧团团长,还有为舞蹈队成员每人买好几套演出服的女队长……是他们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渴望,成为了鞭策她前进的动力。“只要有责任心、有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的能力,就能干好文化工作。”她感慨道。

文企联姻相得益彰全镇文化百花齐放

诸城相州镇文化站站长张卫波从2012年从事基层文化工作以来,也经历过“要什么没什么,办公室和演出设备不敢想”的无奈。7年的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张卫波物质上并不富裕,但精神上却非常富足。

诸城相州镇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近代以来更是红色文化名人辈出。近些年,相州镇充分利用好这一自身优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2009年建设了王统照故居,今年投资100万元建设了相州镇历史文化名人展馆,成为乡镇红色文化标杆建筑。全镇对镇上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明细保护分工,挖掘整理民间文学艺术,保护各类技艺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张卫波就是这些名人展馆、文物遗址的管理人、讲解员。

45岁的张卫波,基层文化工作开展得红红火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另一个身份——相州镇总工会专职副主席。因工作需要,他平时经常与企业打交道,于是促成镇文化站与企业合作,也成为了相州镇文化的亮点工作。

张卫波利用半年的时间,对全镇120家大小企业走访了一遍。“一些大中型企业会定期组织一些活动,他们需要租用外面的设备、舞台、灯光等等,算下来花不少钱。”张卫波说,他想出了企业冠名赞助文化活动的主意。具体来讲,企业组织文化活动时,文化站免费提供设备以及演出节目等,企业则将花在设备等地方的钱省下来冠名一些镇上的文化活动。就这样,他一家家上门谈。

“我们很多文化活动全镇巡演,这样既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又广泛宣传了企业,互利双赢。”张卫波表示,几年间,他联系企业冠名的活动不计其数,比如山东华宝食品有限公司冠名赞助的相州镇“华宝”杯广场健身舞蹈大赛连续举办了5届。相州镇“中顺”杯农民职工书画展已经连续举办了3届。张卫波拉来的冠名企业成立了多元化的群众文化社团。比如2014年5月在多家企业支持赞助下投资20多万元成立了“相州华宝”职工艺术团,职工艺术团60名文艺骨干分为民乐队、舞蹈队和戏曲队3个团队,现在该职工艺术团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专业舞台和灯光、音响。

不仅如此,张卫波了解到很多企业的负责人都是文体爱好者,他利用这一特点去做工作,推广文化活动。山东江信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江是乒乓球爱好者,经常组织球友打球。张卫波与郑江商量合作,一拍即合,郑江投资80万元将自己的一个车间改造成“江信乒乓球俱乐部”,室内场馆占地600平方米,铺设了专业地胶,有10张专业球台,可以接待市级比赛,如今已连续举办5届“江信杯”相州镇乒乓球比赛,影响力广泛。

张卫波表示,现在基层最缺的就是组织文化活动方面的人才,下一步他将针对这一现状对全镇大中专艺术毕业生、社区文艺爱好者进行登记。组建文化志愿者队伍服务农村社区的文化活动。进一步整理和挖掘民间文学、各类技艺传承,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镇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定期巡查,与每个村、社区负责人都签定了《相州镇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合同》等等,他要在基层文化建设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A12-A13版文/本报记者隋炜凤

图片由被采访人提供

新闻推荐

28年间,母亲每天守候在儿子的病榻前,用质朴的语言倾诉着最动人的话 “来生,俺还做你的娘”

55岁的周本业是诸城市石桥子镇朱苏铺社区大裴村的一名普通妇女。1991年,六个月大的儿子被查出脑瘫,周本业这二十八年每天...

诸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诸城,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