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传承的艺术人生
□李云胜 韩婷
一琴,一人,一杯茶,放下所有外界的烦扰,静下心来抚一曲《平沙落雁》,这就是古琴的魅力。
它浑厚低沉的音色,赋予了它独特高冷的气质。因为不是舞台乐器,也让它显得更孤独。弹古琴的人自然也显得孤独了许多。这些孤独的人汇聚到一起,承担起了古琴传承的重任。
一、梅庵琴派大师藏身合肥
古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以前。载有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305首古代乐歌的《诗经》,充分反映了当时琴乐的广泛流传。从最早的道家法器,到后来的王公贵族专属乐器,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符号。
梅庵古琴派是近代民国初年时崛起的一个新兴琴派,它的创始者是山东诸城人王宾鲁。山东诸城王氏是一个大的家族,世代都有善琴的传人。到了清末民初的年代,王氏家族中更先后涌现出5位杰出的琴人。
王燕卿先生在民国初年时,经过康有为的介绍,接受了南京东南高等师范学校(即中央大学的前身)校长江易园的聘请,在东南高等师范学校设帐教授古琴。
邵大苏和同邑至友徐立孙先后负笈东南高师,有机会拜列王燕卿门下学琴,而在众多的学生中,仅邵大苏、徐立孙二人学成,成为得到王燕卿先生心传的弟子。
“梅庵”是王燕卿在东南高等师范授琴之所,位于北极阁下,原是清末临川名画家李瑞清在两江师范时所建,取名“梅庵”。邵大苏与徐立孙在编纂琴谱后,将其改名《梅庵琴谱》也是取纪念之意,“梅庵琴派”也由此而得名。
1949年后,梅庵琴人中有的去美国,也有的去中国香港或中国台湾。彼时,刘嵩樵则在南通师从徐立孙。
受到父亲刘嵩樵的熏陶,刘赤城幼时就对古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5岁开始,当同龄的孩童还在山野间奔玩时,刘赤城已经端坐在琴案前“一板一眼”地练琴。刘赤城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当时自己几乎整天坐在案前练琴,手指磨出老茧不说,夏天时因为汗水的浸渍,臀部溃烂出两个洞。靠着这等苦练,刘赤城8岁时就能熟练演奏《风雷引》《平沙落雁》等古琴名曲。
因为对古琴爱得深沉,1958年刘赤城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首届古琴专业。几经蹉跎,他调入安徽省歌舞剧院专研古琴。为了梅庵派古琴技艺的传承,刘赤城在安徽教授古琴,从一开始只有一名学生,到后来慕名前往求学,梅庵派古琴在合肥深埋扎根,还开出了一片花园。
2008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刘赤城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二、别人在为吃饭筹谋他却一心要学古琴
彭韬出身庐州城内的一户书香门第,从小受到母亲和姨妈的影响,对古琴情有独钟。
“那时候妈妈抓着我的手,带我在琴弦上拨弄,我还记得弹的第一首曲子是《东方红》。”
彭韬至今仍记得第一次听到古琴的感觉,被它低沉的音色吸引了,从此便不可自拔。
1986年,他经亲戚的介绍,找到了当时正在安徽省歌舞团工作的古琴大师刘赤城。
“因为我没有琴,那时候刘赤城老师是拿他珍藏的唐代古琴给我学习,打好基础指法才开始教曲子,一支曲子要反复练习大半年。每次练习真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直至老师满意才教授第二支曲子。”
就这样,青年彭韬不厌其烦地练习琴曲,在反复琢磨中领略到了古琴的意境和曲中蕴藏的精神,也为彭韬今后的古琴演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那个时候古琴比较小众,老师只带我一个弟子,老师经常带我遍访古琴名师,纵谈琴论,切磋技艺,使我领会到各家琴派的高妙之处,这对我后来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一直跟随老师学习了17年,直至老师离开合肥。”彭韬老师说到这,眼中泛起激动的泪光。
为了传承“梅庵琴艺”,彭韬老师先后于2004年、2016年陆续开办了“大椿堂琴馆”、“彭韬古琴社”,借此与国内外琴人交流学习。
他在刘赤城老师教授的传统指法基础上,精心编纂了一套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不仅学会梅庵古琴的技艺,更要领会梅庵古琴“流畅如歌,绮丽缠绵”的琴韵。
他还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琴会,与国内外知名古琴家同台交流,至今已有百余场。
彭韬还于2018年在安徽省图书馆成功地举办了《梅庵琴韵》彭韬个人古琴音乐会。15年来,他手把手教授学生300多位,其中既有文化工作者、企业家,也有小学生、大学生、老年古琴爱好者。有的学生在跟随彭老师学习后成为古琴专业学士、硕士;有的远渡重洋,在国外继续传播梅庵古琴艺术;还有更多的分布于全国各国学传播机构,担当古琴老师,把梅庵派古琴艺术带进千家万户。有的学生自己也拥有几十位学生,梅庵古琴正代代相传,桃李满天下。
说到多年的古琴艺术的传播,彭韬老师为很多学生把古琴融入到生活中感到欣慰。
“有一个学生是一家大型企业的老板,他即便是出差凌晨才到家,也要弹上一个小时的琴才去睡觉。古琴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彭韬老师说:“管仲有言,五音不同声而能和。而古琴就是用来启迪人们创造和谐的。”
三、用艺术表现形式让古琴传播更远
如果说,钢琴、小提琴、吉他这些乐器能在舞台上展示不同的特色,那么古琴则是完全相反,它没有办法“合群”,更没有办法成为“主流”。
“大多数喜欢古琴的人都是能享受孤独的”,梅庵派古琴传承人王徽宁2004年拜师刘赤城。从小耳濡目染中国传统文化,对古琴的学习,王徽宁显得非常聪慧。2017年,她也成为蜀山区古琴非遗传承人。
王徽宁虽然没有学过乐器,但是对于古琴却一直很有感觉。师从刘赤城后,每周一次的课程,无论刮风下雨,她从不懈怠。
“整整7年,其实中间有瓶颈期,无论怎么弹都觉得没办法再进步了。那时候再去上课就像是在完成一个任务。后来我明白这就是一种孤独,那时候我没有体会到。”
王徽宁说,直到后来刘老师去了杭州,有人找她想学习古琴,她为了不耽误学生,自己一边教一边学,突然有一天就突破了这个瓶颈。
2013年,在王徽宁的发起下,成立了翠微琴社,至今共举办了大小雅集63场,“翠微琴社公众号”将这些演出的视频传播开来,让更多人去了解古琴。
2017年,王徽宁整合合肥、安徽省各地琴社,又组织成立了安徽省古琴学会,连续4年于涡阳老子庙、九华山等处进行“道家与古琴”、“释家与古琴”文化的讲解与传播,每年一次的全国重点高校的“大学生游学”古琴文化讲述;古琴学会还参与非遗大赛古琴弹奏活动;纪念曹雪芹诞辰300周年主办《琴梦红楼》大型古琴音乐会等交流活动。
“我们为的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去了解古琴,把古琴这个在中国传承了3000多年的技艺继续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诸城市把“双招双引”和重大项目建设分别作为“大竞赛、大比武”的重要擂台,扎实开展“大项目突破年”活动...
诸城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