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仓村与北皂村 芝罘村庄记忆

烟台晚报 2019-08-23 10:30 大字

□彭守业

南仓村:位于只楚办事处北部,距办事处驻地2公里,东至化工路,南至只楚路,西与只楚村接壤,北与北皂村相邻。于明代洪武年间建村,时官府在此设置粮仓和盐仓,故称“仓里”,后因村北建北皂村,改称南仓村。1956年高级社时,南仓村与北皂村及林丰社(后来的幸福十五村)联合成立红星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红星社改称北皂大队,1960年南仓大队从北皂大队中划出,1984年改为南仓村,2002年1月改称南仓居民区。村庄除北面一孤丘外,余皆平地、洼地和沙滩地,区河在村西流过。

明洪武年间,域内开始有人居住。董、王、牟是村里三大姓,董氏于明洪武年间从“小云南”迁入,王氏从宫家岛村迁入,牟氏从芝水村迁入。为只楚一带人口小村,1944年时全村仅有45户,180人,2016年时228户,630人。

上世纪70年代前,村经济以粮食生产为主,因土地多是洼地,产量较低,收入不高。80年代后经济以工副业为主,村集体企业始办于1983年,先后办起化工试验厂、标准件厂、塑料制品厂、建筑公司等企业,到2000年时,村经济收入达到2300万元。

金贡三是南仓村出类拔萃的人物,他南开大学法律系毕业,英文出色,爱好摄影,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年轻时先后在烟台兴建了恒兴绸缎庄、火生油坊和瓷厂,1932年创办村小学,1948年烟台第二次解放后,响应政府发展工商业的号召,集资30两黄金,恢复胶东瓷业窑场(烟台瓷厂的前身),窑场恢复生产后,改名为新生陶瓷厂,金贡三任经理。新中国成立后,金贡三出资支援抗美援朝,帮助兴建公利市场、海滨中学和跃进锨厂。

北皂村:位于只楚办事处北部,东越化工路与珠玑村接界,南与南仓村相邻,西与宫家岛村相接,北至海边,清朝初年建村。明代此地为盐场,清初有移民来此定居煮盐,时称这样的人家叫“灶户”,因地处南仓之北,故称北灶,后改称北皂村。村西南角有一孤丘,人称钓鱼台,北面陡峭,据传古时村北是大海,人们在孤丘上甩钩钓鱼,故名,以后海水逐步退却,周围形成大量盐碱地和沙滩地。除此孤丘,余皆平地、洼地、沙滩地,村西北是夹河河口,村北是套子湾。

清初有权、张两姓人来此定居煮盐,后有王、金、曲、卢、韩、管等姓迁入,逐步形成村落。权、张两姓如今已湮没,现在村内主要姓氏有王、金、曲、卢、韩、管、苏等,王姓从“小云南”迁入,金姓从辽宁省盖县青石岭迁入,曲姓从世回尧镇上曲家村迁入,卢姓从福山县东厅镇迁入,韩姓从北上坊村迁入,管姓从诸城县瓦店村迁入,苏姓从芝水村迁入。1944年时全村169户,603人,2016年时645户,1620人。

北皂村古时为盐场,自明朝时起就有灶户在此煮盐。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水逐步向北退缩,再加上此时外地已改煮盐为晒盐,成本降低,而效率大增,而北皂村海滩不适宜晒盐,故到清末时煮盐基本终止。但直到50年代时,仍有村民因生活所迫沿袭古法制盐技术:先到海滩取淤泥回家洗出卤水,再用大锅煮卤水,获取食盐。清朝及民国年间有部分村民出海打鱼,他们以户为单位,独立作业。1946年,北皂村成立渔业合作社,贷款造了3条木船,织了1300余米长的棉线大网,开始了拉大网捕鱼,1956高级社时,渔业社改为渔业队。村北有一片荒沙地,过去每年春天黄沙弥漫,压毁农田。该村金仪斌于1882年向福山县政府呈请租用这片荒沙地植树固沙,获得批准后领到了县令核发的执照,这片捍沙林是境内最早有记载的人造防护林。70年代前,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因土地盐碱涝洼,产量较低。西郊被划为工业区后,村民以打工、运输、装卸等副业增加收入。改革开放后,北皂村先后兴办铝合金加工厂、化工设备厂、起重运输队、建筑队、造纸厂等十多个企业,其中1984年成立的铝合金加工厂是烟台从事铝合金加工最早的单位之一。

早在30年代时北皂村就有党的活动,共产党员戴开文、王伯程以教学为掩护,向学生灌输革命道理,培养了一批进步青年,先后有金丰、牟彬、张玉、曲中一等12名学生参加了革命工作,并加入中共。1940年7月至1941年3月,有多名妇女入党,后成立北皂特别支部,支部3名成员均为妇女,成为当时烟台市西郊一支较强的妇女革命力量,被称为“女儿国”。

新闻推荐

诸城市皇华中心学校创新党建机制激发教育活力

本报讯(记者刘晓杰通讯员杨清泉宋新明)近年来,诸城市皇华镇中心学校实施党建引领工程,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

诸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诸城,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