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寺始建朝代悬案述略

贵港日报 2018-04-01 11:12 大字

南山寺飞来石佛。(潘金强摄)南宋《南山诗·五章八句》石刻。(潘金强摄)清代李彬“宗风覛秀”石刻拓本。(潘金强摄)北极洞“四不像”岩画。(潘金强摄)明代敬所“虚白洞天”题额。(潘金强摄)清代王三锡“南宗正脉”题额。(潘金强摄)■文/杨旭乐

唐代杜牧诗句有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自南北朝到唐宋的数百年间,随着历代封建统治者推行崇佛与毁佛的不同政策,佛教传播也经历了兴盛与衰落的反复,故有学者认为北宋端拱二年(989年)善智和尚在南山狮山岩洞建寺属于南山佛寺“重新开光”,而非“始创建寺”,但究竟始建于何朝何代,至今尚未发现有更早的文献史料与实物铭文双重印证,故后人为此众说纷纭,遂成南山寺的千年悬案。

不知唐宋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贵县举人陈芝诰与友人同游南山寺后,写有《重游南山寺记》,综述了困扰已久的南山寺始建年代之谜:“南山寺或云起于六朝,或云起于唐,及起于宋,相与聚讼不休,甚至旧志载,唐武后时赐经建阁,数百年迄无定论。”陈芝诰所言的“旧志”即清初贵县籍进士李彬编纂的康熙版《贵县志》,后人根据康熙《贵县志》里“唐武后赐经建阁”的记述,引申出唐初已存在南山寺,即“南山寺创自唐代”,此说被后来的光绪《贵县志》所沿用:“南山寺在南江,离城十里,唐武后赐经五千卷,建楼贮之。”“唐代说”遂被清代地方志书沿袭记载。

“唐代说”在现存的南山石刻里也偶露鸿爪。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李彬在《重修三官楼石坊香积厨大门石砌记》中有提“南山为邑之胜地……自唐宋元明,登眺吟咏,笼纱拂袖,代有其文,不独零陵一片石也……”。可见,300多年前居住在南山附近乌桕村(今属新塘镇)的李彬当是在寺内见过唐代碑碣,或是亲睹过记载唐宋史料的元明两代地方文献藏本。

1989年,贵港市举行以“弘扬中华文化、振兴贵港经济”为主题的南山寺建寺一千周年纪念暨修葺募捐活动,吸引大批港澳台同胞返乡观光、投资。当年所言“建寺一千周年”即源出《南山寺前后住持题名记》碑刻,这是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由第14代住持有达所立,其后任者续刻至第23代止,碑文镌刻有两宋时期南山寺住持法号、任期等信息,是考索南山建寺及佛教源流的重要史料,原碑已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但广西自治区博物馆藏有拓本,“南山题名记”清晰地记载“第一代,善智,己丑端拱三年初开山,住持六载”(端拱三年初,实为淳化元年,因自端拱始,“以正月改元”,端拱年号仅历两年,端拱己丑即公元989年),成为考据南山寺北宋建寺论的仅存实物碑刻,也是目前仅存的南山寺有确切建造年份的石刻文献,“北宋说”成为当代普遍认同的南山寺最晚建寺朝代。

其实,关于南山寺的创建朝代,无论是“唐代说”,还是“北宋说”,均不能简单的说“非唐即宋”而一锤定音,因为还有比唐代更早的开山创寺渊源说法一直未绝于耳,不然晚清时期协修光绪《贵县志》的陈芝诰断不会说“南山寺或云起于六朝(即魏晋、南北朝)”。陈芝诰作为述而不论的修志史官,唯有将地方流传的各说一一汇集载入志书,既不肯定,又不否定,为后世留存南山开山布道与创建佛寺的历史线索。现存南山石刻尚遗有两幅碑记铭文将南山建寺滥觞追溯到了“汉唐”。

抑或魏晋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贵县贡生曾光国(康熙版《贵县志》协修)在《重修佛像碑记》里有说“邑之江南二十四峰中,有寺曰景祐,上溯汉唐,下迄宋明,高僧至此,代不乏人……”。此外,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佚名的《重修通堂佛像碑记》有提“贵邑城南十里有南山古刹,汉唐以来,真人焚修由来旧矣……”。

我国中原地区的佛教自东汉初年的明帝时代(57~75年)由西域陆路传入,在洛阳创置白马寺,继而“舍布天下”。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并非只有西域方向一条路,而是多方位传入汉地。比如连接印度半岛与中南半岛的国际商路——茶马古道,就使得我国西南地区近水楼台先得“佛”;沟通印度洋与南洋的海上丝绸之路,也使得天竺佛教在华南沿海及内陆西江流域的传播比陆上丝绸之路更便捷、更迅速。

1980年,在贵港城区石羊塘大修厂附近的风流岭31号西汉墓葬出土了佛像铜俑,证实佛教早在西汉时期已传入贵港,比中原地区还要早100多年。贵港汉墓群也出土了不少高鼻深目、络腮胡须的汉代胡人陶俑,与两汉时期的印度—欧罗巴人种特征非常相似,这些胡人座陶灯佐证了贵港作为中国南方古代海陆丝绸之路中转站地位的海外贸易交流史。

另外,南山寺岩洞内上散落有许多古代建筑物构件,如石础、石礅、石鼓、石凳、石桌等,这些石质构件是历史上南山寺庙建筑的残存物,其上饰有精美的纹路及瑞兽图案,甚至也有高鼻深目的胡人形象图案,是研究南山寺佛教起源流播、贵港宗教历史演变的珍贵实物。

朝代更迭,岁月流逝。南山寺石刻铭文能够保存至今的已不甚完整,特别是经过“十年浩劫”的破坏,许多反映南山寺历史信息的石刻、匾额、经卷已不复存在。1965年,贵县城关镇(贵城镇前身)在南山寺附近创办南山中学(今二职旧址),学生宿舍就设在寺内西楼,据当时曾在南山中学读书的刘天文老先生讲,寺洞内西北面洞壁原镶有一块长约四米、宽一米的楠木大匾,上书楷体“洞天福地”四个大字。因木匾高悬洞壁,加之岩洞长期遭香火烟熏,致使古匾落款的铭文已被熏黑,字迹模糊,极难辨认。此外,还有三块古代楠木大牌匾,一块在寺洞大殿内大佛后面的洞壁上悬有匾额“德耀南天”,另外两块匾额在寺洞西厅北面洞壁,分别刻有“乐极生悲”“有求必应”。1968~1969年,山边村民开采南山寺洞内的硫磷矿石,用炸药开山,南山石佛塑像被震坏、毁损不少,这四块楠木大牌匾则被开矿者劈烂当作柴火烧了。

根据就读于南山中学的亲历者回忆当年的南山寺场景,陈芝诰所言的“或云起于六朝”当不是妄语。事实上,自宋至清,历代都有传颂晋代葛洪在南山寺北极洞炼丹,遗留丹灶遗迹的诗句,显现出六朝轶事在南山寺的遗踪旧痕。

道消佛长

中国本土宗教道教自东汉形成以来,到魏晋时期获得迅速发展,东晋道家代表人物葛洪“闻交趾出丹砂,求为勾漏令”,葛洪南行赴任途中罢官避地,隐于罗浮山,游走岭南,在南中国地区留下诸多遗迹与传说。南山寺所在的狮头山最高点——北极洞历为贵邑道教名岩,有宜仙洞、葛仙岩、葛翁洞、白鹤岩等别称。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抗金名相李纲被贬谪海南岛,在南下途中因病在今贵港逗留月余之久,写有不少具有纪实性的诗句篇章。如七律《次贵州》有提“陆绩故城依石巘,葛洪遗灶俯江湄”。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贵州知州陈谠(福建仙游进士)作有《南山诗·五章八句》提到“伊晋之洪,采荣于斯。丹飞井留,木润草滋”。

元大德四年(1300年),贵州达鲁花赤(蒙古语,州官的意思)燕帖木儿在《重修南山寺记》里写道“上而葛翁之洞,旁而飞仙之桥,处处增修,一一完备”。明正德七年(1512年),翰林院编修湛甘泉(广东增城进士)被命为出使安南国正使,代正德皇帝册封安南王,赐一品服以行,途经贵港南山寺,作《游南山》诗云“丹炉烟灶冷,应说二仙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贵县知县臧祚巩(山东诸城举人)所作五律《南山寺》中有句“上有葛仙洞,晋代留冠服”。

南山寺尚存葛仙岩、丹灶、砂井(又名神仙井)等葛洪炼丹遗址,陈芝诰认为“虽不能信其为有,亦不能必证其为无,故老相传,历有年世,阙疑不辨”,北极丹灶算是南山寺最老的古迹,被列为古代南山十景之一。北极洞岩壁上还隐藏着一幅道教瑞兽——神特(俗称“四不像”)的刻石画像,这处古岩画凿刻年代无考,是南山寺摩崖石刻仅见的岩画,堪称南山寺除葛洪丹灶遗址外又一个道教典型符号。

郁江南岸的南山二十四峰作为道佛并存共融的名山胜迹,从“洞天福地”“德耀南天”“乐极生悲”“有求必应”这四幅古代匾额来推测,隋唐以前的南山宗教态势当是道盛于佛,之后随着道佛两教的此消彼长,佛教势力渐成主流,到唐初时南山寺已是华南著名佛寺,获武则天皇帝御赐经卷。唐末时,受唐武宗灭佛运动的影响,南山寺一度凋零沉寂,后在北宋端拱二年重光,善智和尚复建南山寺,再兴佛门,不久即获北宋皇室的垂青。

《宋史》有载:“至道三年(997年),太宗崩,真宗即位,六月乙未,以太宗墨迹赐天下名山。”翌年,宋真宗改年号为咸平,今贵港南山寺获太宗御书224轴,并建御书阁安奉,南宋地理总志《舆地纪胜》记述了这段史实。景祐元年(1034年)六月,宋仁宗大力整顿全国寺宇,下令“毁天下无额寺院”的同时,仁宗皇帝又以其新年号为名御题“景祐禅寺”匾额赐给南山寺,故南山寺又名景祐禅寺,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寺洞入口上方仍悬挂“景祐寺”匾额。

南山寺接连获北宋帝王赐轴御题的光荣盛事,陈谠用“昔我太宗,云章下贲。於皇仁庙,奎文神至”进行了概括。陈谠这首仿《诗经·周颂》所作的《南山诗·五章八句》摩崖石刻,至今保存完好,是广西宋代石刻中的名品。

李纲南渡经贵港停留时,曾暂居南山寺内,留下了记录当时南山宗教格局的写实诗篇——《移居南山寺,寺有岩洞甚幽并葛稚川丹灶》,其诗云:倚山高阁仰觚棱,洞穴嵌空屐可登。丹灶旧传留秘药,仙岩今已属闲僧。数峰削玉青如髻,群木参天翠作层。小驻未妨幽兴发,野禽嘲弄醉瞢腾。

可见,在两宋交替之际,作为贵港道教名岩的北极洞已是“仙岩今已属闲僧”,佐证了自唐迄宋,佛教已成为南山寺的主流宗教。

石窟密钥

石窟建筑群是与南山寺始建朝代悬案紧密相关的历史遗迹。南山石窟造像多由洞内钟乳石柱顺势凿刻而成,其建造年代无考,到底是先有石窟造像再有寺,还是先有寺再造石像,目前仍无法破解。

南山石窟佛像群分布在寺洞北壁、东面和南面的高崖上,是贵港屈指可数的古代石窟建筑群,尤以大殿东侧崖壁的石窟佛像最为密集,是研究南山寺起源与发展的珍贵实物遗存。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福建人台石题刻“石佛洞”三个大字于大洞正壁,故寺洞又通称为“石佛洞”。在现存的南山诗文及石刻铭文里,最早提及到南山石佛像的是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8)贵州知州俞括所作的《游南山》,此诗文被《舆地纪胜》所摘录。

俞括是今福建沙县人,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考中进士,博学能文,文豪苏东坡曾对其大为赞赏。俞括所作的《游南山》成为历代南山诗选的代表作之一,与百余年后其福建同乡陈谠所作的《南山诗·五章八句》并列为宋代南山寺诗赋之两大名篇。所不同的是,南宋陈谠诗作刻石于岩壁,而俞括诗句则存于典籍,故《游南山》诗文的知名度与曝光度远逊于陈谠的摩崖诗刻《南山诗·五章八句》,尽管两诗作都提到了南山石像,但由于俞括为北宋人,比陈谠早百余年,故俞括《游南山》诗作成为现存最早提到南山寺石窟佛像的信史。

俞括《游南山》全文如下:

二十四峰尖,参差列郡南。半空摩梵宇,绝顶寄僧龛。

峭壁编危栈,平田耸碧簪。岩呈星斗七,石涌佛身三。

人透龙门上,书疑禹穴探。银钩千轴丽,钟乳百年甘。

木杪浮朱阁,烟间露草庵。仰头瞻抱朴,侧足礼瞿昙。

洞洁无飞鼠,泉深贮嫩蓝。夕阳归北国,回首白云惭。

诗篇开始,即宏观概括了南山石窟建筑是“半空摩梵宇,绝顶寄僧龛”,字字珠玑,形象又有气势。“岩呈星斗七,石涌佛身三”则是对寺山狮头山内七个岩穴、飞来石佛及其旁边三尊小石佛的写实描述。“银钩千轴丽”就是指北宋两朝皇帝御赐经轴与匾额的事迹。此外,“仰头瞻抱朴,侧足礼瞿昙”,则是对葛洪在北极洞修道事迹的追记。

南山岩壁上这些多达数十龛的石刻佛像(至今清晰可辩的约有30龛),刻工精美,外观庄严,制法古朴,风格各异,体现了我国古代南方石刻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南山寺石窟造像作为广西地区罕有的石窟建筑群,是研究华南地区佛教起源、贵港宗教历史发展的客观实证,完全有资格单独作为专业课题去探索解读,为最终揭开尘封千年的南山寺始建朝代悬案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材料。南山石窟造像年代之谜一旦破解,南山寺这座被誉为“南宗正脉”的岭南古刹的始建朝代悬案或将掀开最后一层神秘纱幕。

新闻推荐

经济金融专家胡金焱做客齐鲁大讲坛新旧动能转换要占据人才高地

24日,知名经济金融专家胡金焱做客齐鲁大讲坛。本报记者戴伟摄“山东搞新旧动能转换,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重要的是占据人才高地。”3月24日,山东省知名经济金融专家胡金焱做客第151期齐鲁大...

诸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诸城,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