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 这个村的“新”与“旧”

潍坊晚报 2022-02-17 09:42 大字

□文/图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孙希明

寿光市文家街道仉家庄村村“两委”办公楼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已显破旧;办公室里的桌椅,都是其他地方闲置不用的“二手”。2月13日,面对这有些寒酸的配置,村党支部书记张炳成却很知足:“办公条件孬好,不影响为群众谋幸福,看到村里的公共服务设施日新月异,群众满意,我们比啥都高兴!”

仉家庄村原先就有小学和幼儿园,随着时代发展和外来人口增多,容量和硬件都需要提升。前几年村里选址建起新的小学和幼儿园,配套一流教学设备,满足了本村群众和外来人口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美好向往。针对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村里建设“文化大院”,健身设施和图书室、棋牌室等一应俱全,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阵地。

“原先没地方玩,自从有了‘文化大院’,我们天天来打牌,这里还有茶水,服务很好。”2月13日下午,正在“文化大院”打扑克的仉泮起老人说,村里很早就是“楼房村”,户户有小别墅,被评为“省级文明村”。针对青年人喜欢住单元楼的特点,村里又开发高层公寓楼,拿出部分资金,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圆了村里青年人的居住梦想。

“公寓楼一楼本打算作为村‘两委’办公室的,后来我们没有搬,把一楼租赁出去了,给村集体增加一部分收入。”陪记者采访的村干部张世明说。

在仉家庄村,与村“两委”办公楼陈旧形成鲜明对比的,不仅仅是日新月异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还有不断刷新的村民福利。村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给村民发福利,每人300元,现在增长为每人6000元,其中5000元是现金,1000元是生活物品和给村民承担的养老保险等费用,60岁以上老人发钱更多。

“新”“旧”对比,彰显初心。村党支部书记张炳成任职已有34年,今年80岁了,见证了家乡的变化。“村里内外无欠款,每年有几百万元固定收入,即便退下来,咱也放心,对得起上级党组织和父老乡亲了!”张炳成为村庄的华丽蜕变感到自豪和欣慰。

新闻推荐

村里建起汉字艺术馆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孙希明文/图寒假期间,位于寿光东城新区的屯西村仓颉汉字艺术馆成为...

寿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寿光,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