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小作坊” 致富“大车间”

潍坊日报 2022-01-16 08:45 大字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孙希明文/图

冬闲人不闲。在寿光市双王城生态经济发展中心牛头镇村,当地村民传承前辈们的老手艺,利用本地的芦苇、茅草等原材料,每天忙活着做草编。再加上党委政府牵线搭桥,拓展销路,这里许多群众晚年生活充实,经济收入增加,日子过得蛮幸福。

“你看,这是我和老伴编的挎包,编一个需要两个小时,一个的手工费是7块钱。”1月10日上午,记者走进了王继信老人家里。此时他正和老伴王泮云在劳作(右图),桌子上摆放着一些成品。老人告诉记者,他们从小就跟着长辈编织这样那样的物品,特别到了晚年后,这更成了他们冬天里打发时间和创造收入的主要方式。家乡盛产芦苇和茅草,是免费的原材料,夏天时他们会提前收割芦苇,在家里晒干,只要接到订单,马上下手干,一个人一天能挣20多元钱。“干这活得有耐心,还要细心,我一边看电视一边干,既锻炼了头脑还挣着钱,多好的事。”王泮云笑呵呵地说。

记者了解到,以前牛头镇村的草编一般都赶集去卖,但卖得不好,一度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前几年,寿光市依托牛头镇村芦苇资源和草编老手艺等有利条件,建设“扶贫车间”,引导外向型企业入住,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草编是主导产品之一,企业负责产品销售或提供一部分原材料,群众负责加工,这样优势互补,实现了多赢。

村妇联主席朱萍带记者来到“扶贫车间”一楼大厅,只见展台上摆放着村民编织的花瓶、挎包、圆扇等各类生活用品,还有老一辈牛头镇村人留下的作品,久经沧桑,更显珍贵。朱萍见证了草编产业的重新振兴,深有感触:“我们把一个个手工‘小作坊’联合起来,抱团致富。草编现在都出口国外了,群众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有的一年四季都以此为生,特别是给那些老年人、残疾人提供了在家里干活挣钱的好机会!”

对于党委、政府和基层干部给予的帮助支持,王继信老人满怀感激之情:“加工费从不拖欠,订单也没断下,我们心里清静,干活多,挣得也多。我和老伴不但自己干,还向本村和外村无偿传授技艺,让他们也一起勤劳致富!”

新闻推荐

寿光侯镇借力社区教育推进办学满意度再提升

本报讯(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于哲通讯员刘召同)去年以来,寿光市侯镇教育学区通过开展社区“全民终身学习活...

寿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寿光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