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故里的遗迹与传说

潍坊日报 2021-11-05 09:25 大字

◎李学森

仓颉,黄帝时史官,亦作苍颉,中国文字创造者。战国末期,《荀子·解蔽》云:“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韩非子·五蠹》《吕氏春秋·君守》及之后的历朝历代,均有文字乃仓颉所造之说。寿光的仓颉墓、仓颉台、仓颉石室、孔子问经庙,史书上都有记载。

仓颉是东夷族人

《山东重要历史事件》记载:“最早的文字,当是东夷人的创造。”东夷文化成熟于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时期,聚居在我国的山东东部为中心的黄河下游。《东夷杂考》河南大学旧著新刊编委会编纂载:“我国古代居住在东方濒海地区的一些复杂民族,他们本来居住在黄河下游一带,文化是相当发达的,大概就是他们发明了制陶和始创了文字。”

《杂考》说了两个问题,一是东夷族聚居区域在濒海地区黄河下游,即少昊之国(今寿光),与《东夷古史传说》“东夷泛指泰山以东的夷人部落或黄河流域东部地区”大体相同。这是历史对东夷地区的基本定位,其他地方也有零星的夷居,是黄河下游濒海地区夷人的扩张迁徙的。二是东夷人有很多发明创造。除了发明制陶、弓箭外,首要的是创造了文字,文字的创造对社会贡献最大,加快了社会发展的速度。

莒县陵阳河遗址,占地7000平方公里,是目前发现最大的大汶口文化古国。《齐乘》载:“而是,书独遗漏未载,又寿光为古莒国。”《地理志》说:“莒国从前是莒子之国,姓盈,是少昊的后代。”此两史书记载,说明莒国是从古寿光徙迁去的。不论莒国原来在寿光,还是后迁莒县,陵阳河遗址与青州、寿光的大汶口文化遗址,是一个族团是不可否认的。陵阳河遗址从1960年至1979年,先后出土大汶口文化陶器11件,发现不重复图像文字13个;寿光在城里东区和纪台亦出土了一批骨刻文。山东大学历史专家、教授认定,大汶口文化陶器文字与寿光的骨刻文,属同一时期。由此可见,寿光、莒县都是东夷族发展最早、文化发达的中心。

典籍中的仓颉遗迹

《说文解字》认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史记》记载:黄帝生于寿丘(今兖州东),封于泰山,建都于涿州(今河北、山东搭界处)。黄帝都城距东夷聚居中心较近,按照选贤任能常理,仓颉造字成绩突出,被选为黄帝制造文字的史官,在情理之中。

仓颉遗迹在寿光,《水经注》有载。郦道元在《水经注》26卷巨洋水中说:“巨洋水自巨淀湖东北流,经县故城西……城之西南,水东有孔子石室,故庙堂也。中有孔子像,弟子问经,既无碑志,未详所立。”注:巨洋水即弥河自巨淀湖以东继续东北流,此处积水成谭,有百尺沟,相距巨淀湖百里。东面是古寿光县城,现为牟城村。旧县城之西南,有孔子问经石室,即仓颉墓,还有纪念孔子问经石室的庙。但找不到碑文,不知何年所立。

《水经》说,仓颉墓、仓颉石室、孔子问经庙,就在弥河水东北流,至积水成谭、百尺沟以东,古寿光县城之西南,现在的安全牟城村西南。这里汉代时还有孔子问经庙,为孔子到寿光造访仓颉石室提供了证据,并为仓颉石室仍在地下埋下了悬念。至明代洪武年间,把仓颉墓迁徙至现寿光县城西,建造于以扩大。仓颉墓一直保存到文革动乱前,动乱中被毁。

仓颉遗迹在寿光,《通志》有载。《通志》郑樵著。郑樵在《通志》金石略第一篇中说:“苍颉石室记有二十八字,在苍颉北海墓中,土人呼为藏书室。周时自无人识,逮秦李斯始识八字,曰:‘上天作命,皇辟迭王’。汉叔孙通识十三字。”注:仓颉石室,可能指的记有二十八字的那块仓颉石刻,因藏到了仓颉墓中,故为仓颉石室,亦是孔子问经石室。在北海仓颉墓中的北海,古寿光地域无其他建制,只有北海国、北海县、汉设北海郡,所以,北海者即寿光。周时无人识,说明周朝时仓颉石刻就出土了,当时无人认出什么字。到秦汉后斯通才识其中的部分。这里还有一个重要问题,说是周时石刻出土,为春秋孔子登门造访创造了机会,因此孔子到寿光拜读仓颉书成为事实。

仓颉遗迹在寿光,《齐乘》有载。于钦在《齐乘》卷二中说:“巨洋水又北经寿光县东北,《水经》云:‘旧有孔子问经石室’,即苍颉墓也,尧水入焉。”

于钦在《齐乘》卷五中说:“苍颉台,寿光西北,洱水所经。《齐乘》卷五重申《通志》云:“苍颉石室记二十八字,在苍颉北海墓中,土人呼为藏书室,周时自无人识,逮秦李斯始识八字,曰:‘上天作命,皇辟迭王’,汉叔孙通识十三字。豈孔子至齐,亦尝访焉。故有问经之目。”

仓颉遗迹在寿光,《衍极》有载。郑杓在《衍极》卷一中说:“北海亦有仓颉藏书台,人得其书,莫之能识,秦李斯识其八字,曰:‘上天作命,皇辟迭王’。汉叔孙通识其十二字(有载十三字)。”

仓颉遗迹在寿光,《金陵新志》有载。张铉在《金陵新志》中说:“昔周初,有于仓颉墓下得石刻,藏之书府。至秦李斯辨其八字,云:‘上天作命,皇辟迭王’。或云,叔孙通识十一字(有载十三字)。而不传妄也。”

张铉说,周朝初期,从仓颉墓下得到石刻,这与《通志》载的时间相同;将石刻藏到了书府,大概就是《通志》说的藏书室。书府、藏书台、藏书室,概念相同。

仓颉遗迹在寿光,《法贴神品目》有载。《法贴神品目》明代杨慎撰。杨慎在《法贴神品目》首列“仓颉二十八字,注云在北海。此石刻虽不可寻,而为吾国文字之祖,本志首录之。与《余干县志》之载石虹山尧碑,《庐山志》之载禹刻,《镇江府志》之载孔子书季札墓十字,《赞皇志》之载周穆王东巡五字,同例也。”

仓颉遗迹在寿光,《齐鲁历史文化大事编年》有载。《编年》是齐鲁历史文化丛书中的一部,由郭墨兰(山东社科院《东岳丛书》编辑部编审)与李梅训撰写。他们在《编年》中说:“仓颉,亦作苍颉,史皇氏,东夷发明家,黄帝时大臣,始作书,是文字的发明者。据大汶口文化陶器文字的发现,传说是有根据的。仓颉墓在今寿光市,秦始皇焚书时,许多书籍藏于墓中,故有藏书室之称。”

传说与“无风树不响”

寿光有7000年的文明史,传说颇多。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70多处。特别是古国时代,寿光有少昊之国即青丘国、乐安国、斟灌国、纪国、菑川国、北海国、考古专家苏秉琦认为的齐(营丘)国,都在寿光建制过。另有四个郡:北海郡、齐郡、安乐郡、乐陵郡和益县、益都县、平望县、乐望县、剧县、台乡县、巨淀县、平寿县、南丰县、博昌县、南皮县、乐城县亦在寿光建制过。《地理志》《齐乘》有记,少昊后代迁莒地建莒国,故有古莒寿光迁莒国的记载。

寿光有三大发现,写就了古代的文明。在寿光双王城一带发现了龙山、夏、商时代的古制盐遗址;在田柳一带发现了制陶遗址;周朝初期在寿光故城(今牟城村)发现了仓颉墓、仓颉石室等遗迹。所以,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王志民在《齐鲁历史文化概说》中说:“渤海一带是中国文化的摇篮。”

自古以来,在寿光这块热土上,因为仓颉创造了文字,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一是“仓颉造字圣人猜的传说”。其梗概是,周初,从寿光仓颉墓中出土石刻,记有二十八字,周时无人识,到春秋时孔子听说了,他便带着弟子到寿光造访仓颉石刻,因为看完之后没有认出是什么字,从此便留下了仓颉造字圣人猜的传说。二是“仓颉北海(寿光)放牧的传说”。三是“寿光龙头凤脊的传说”。除上面讲的三个传说外,寿光还有很多仓颉的传说。如“仓颉墓双井的传说”“寿光贵县的传说”“寿光清明扫墓的传说”“寿光‘稿’的传说”“寿光仓颉墓的传说”等等。寿光人民认为,传说是“无风树不响”。这些传说与寿光仓颉的遗迹和历史记载互相印证。

(作者系原寿光文化局局长。本文有删节。)

新闻推荐

俯下身子“接地气”服务群众“有底气”

尹家屯村干净整洁的村道。□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李国栋文/图“没想到往年没人种的地,今年...

寿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寿光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