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着尺子种菜 寿光用标准数据定义“好”蔬菜
本报记者 陈强
小番茄1公斤80元,可能吗?在寿光,答案是肯定的。而成就这一切的,正是位于山东省寿光市的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
以前,寿光向外输出产品、技术和人才。现在,依托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寿光正在向输出标准、输出机制、输出体系方向转变。蔬菜质量标准在全国的推广,也赋予了“寿光模式”新的内涵。5月18日,“全国农民报总编辑看寿光乡村振兴”调研采访团来到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探究“好”蔬菜是如何用标准数据定义出来的。
1公斤小番茄能卖到80元?面对大家的质疑,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综合科科长孙明解释道:“这样的小番茄,从种子到果实,都‘享受’了标准化的生长环境、种子纯度、设施设备、病虫害防治,甚至流通方式,因此,这里产出的小番茄拥有标准的甜度和大小,身价远高于普通的小番茄。”
2018年7月,农业农村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在寿光建设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全面整合各类蔬菜质量标准资源,建立全产业链的标准化发展模式,推动蔬菜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中心依托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优势,紧抓标准研发和推广,总结提炼“寿光标准”,形成在全国可复制能推广的标准化模式,以蔬菜品质认定服务蔬菜优质优价,引领蔬菜产业标准化、优质化、品牌化发展。
记者了解到,标准中心成立以来,已集成2369条蔬菜产业链相关标准,形成14大类、182个品类的蔬菜标准数据库,编制完成37种蔬菜的54项生产技术规程,启动16项国家、行业标准和102项地方标准研制工作。其中,1项国家标准计划正式下达,番茄、黄瓜两项农业行业标准获农业农村部发布,辣椒、茄子、西葫芦3项全产业链行业标准和5项地方标准完成评审。
另外,中心还建成了国内唯一的蔬菜品质感官评价与分析实验室,在山东、江西等蔬菜主产区认定27个试验示范基地,辐射带动蔬菜生产标准化面积50万亩,整链条输出寿光蔬菜标准,实现由“技术输出”向“模式输出”转变,提高了寿光种业研发和蔬菜生产技术水平,以标准化引领了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用标准数据定义“好”蔬菜。
在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成果最佳实践地之一的寿光市金融投资集团田柳现代农业创新创业示范园区,记者见到,这里占地面积1500亩,共建有160座温室大棚,以及2座40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
“160座温室大棚,都统一按照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编制的日光温室全产业链管理规范运行,比如番茄大棚里使用的设施番茄标准化管理技术模式,从生长环境、设施设备、种子种苗,再到采购初加工等11个环节都是有规定的。”集团运营经理韩永琪介绍,“160座大棚,除了三分之一是自营,其他全部是农户租赁使用。”
一座80米的大棚,种植户只需要每年缴纳每米200元共计1.6万元的租金,就可以实现“拎包入驻”,借助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支持,园区实行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园区管理、统一产品检测、统一品牌包装、统一产品销售,让在这里“入驻”的农民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化的一员。
“下一步,中心将加快推行从种苗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标准,通过执行标准,让蔬菜生产有标可依。通过制定统一标准、全程实施标准化,促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并借助蔬菜质量大数据服务平台,推动蔬菜产业实现标准化、优质化、品牌化。”孙明说。
新闻推荐
首届中国国际职业教育博览会现场。通讯员隋许杰摄本报讯(潍报全媒体记者于哲通讯员隋许杰)为深...
寿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寿光,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