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搬不走的金山银山 “改革先锋”王伯祥:干大事就得吃大苦
王伯祥寿光蔬菜大棚智能化发展在潍坊寿光市,连片的蔬菜大棚是这座“中国蔬菜之乡”的地理标记,同时也见证了一位优秀共产党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他就是被称为“新时期县委书记榜样”的王伯祥。
上世纪80年代,在任寿光县委书记的五年多时间里,王伯祥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掀起一场改变农民命运的“绿色革命”,不仅让寿光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还给寿光人民留下一座座搬不走的金山银山。今年3月,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专访了78岁的“改革先锋”王伯祥,听他讲述寿光发展的“蜕变”历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田汝晔许建立荆新年张锡坤
大棚种出了万元户 3月23日凌晨四点,寿光市三元朱村的种植户王聪就赶到蔬菜大棚准备摘苦瓜。俯身走进瓜棚,一条条青翠的苦瓜挂在枝头。王聪穿着能防水的衣服,戴着自制的灯光帽,不一会儿,就摘了一大筐苦瓜,一一码好后搬运到三轮车上。连摘两个大棚后,上午8点,他就直接送到了村口的蔬菜专业合作社。
“今天的菜价还算不错,在我们村,不愁菜卖不出去,只管把菜种好就行。”今年29岁的王聪虽然是村里的年轻人,但说起种菜来,俨然是位老手了。
2015年,王聪和妻子决定返乡当农民。作为全国冬暖式大棚的发祥地,三元朱村的每个种棚人都是师傅,王聪小两口跟着父辈一点点学习,从插秧、浇水、抹叉子、施肥……慢慢掌握了种棚技术。如今,王聪种植着四个大棚,去年他将大棚翻新,并安装了更加智能的打药机,产量和质量提高了,收入也翻了番。
让村民富裕起来的三元朱村及寿光蔬菜产业的发展变革,要从32年前第一代蔬菜大棚说起。村民都说,寿光蔬菜大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人的支持和鼓励,那就是时任寿光县委书记的王伯祥。距王聪所种大棚不远处,还保留着王伯祥支持搞起来的第一代大棚。
1989年,寿光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带领村民建起17个冬暖式大棚。“那时一个大棚能挣好几万,一个户一个棚,就成了万元户、双万元户。”王伯祥回忆当年的情景说,寿光老百姓本来就很会种菜,三元朱村引进冬暖大棚技术后,村民一下子发现了大棚的好处,寿光种菜的优势更强了,这也改变了北方人的餐桌,冬天除了吃白菜,其他菜也能吃到了。
“寿光模式”推向全国
凭借蔬菜大棚,寿光的“万元户”一个接一个出现。到1991年,寿光的蔬菜大棚已发展到3.3万个。如今,寿光已成为“中国蔬菜之乡”。王伯祥激动地说:“现在大棚在潍坊已是到处开花结果了。”
30多年来,寿光蔬菜大棚不断创新发展,从烧煤的“土棚子”到“晒太阳”的第一代冬暖式大棚,再到第六代智慧大棚,发生了一场改变农民命运和改写农业历史的“绿色革命”。三元朱村的第六代大棚全部使用自动卷帘、温控、喷药、补光和水肥一体化等智能装备,大大缩短了劳作时间,提高了质量和产量。
作为冬暖式大棚的起源地,寿光积累了领先的种植技术和经验,如今寿光蔬菜的技术、人才、标准、问题解决方案推向全国,致力于带动全国农民增收致富。
在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试验示范基地里,黄色的粘虫板、红艳的番茄花、授粉的小熊蜂……农艺师正忙着给番茄吊蔓。
“我们去年发布了‘日光温室全产业链管理技术规范番茄、黄瓜’两项农业行业标准,这是国内第一次制定,可以说填补了空白。原来标准就是单个环节的,我们现在是从产地环境、日光温室、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秸秆利用、种植服务这些环节,把原来单个的生产技术相关标准集成一个标准。”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综合科科长孙明告诉记者,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推行从种苗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标准,让蔬菜生产有标可依,实现蔬菜产品的高质量、高品质、高颜值。
目前,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已集成2369条相关标准,启动118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研制工作。“现在我们制定的标准,也是基于王伯祥书记原来带着寿光人民打下的好基础。‘寿光模式’正在推向全国,现在标准中心以及整个寿光蔬菜产业的发展,也是突出标准化、优质化、品牌化。”孙明说。
蔬菜物流园里大生意 生产和流通,是产业发展的两条腿,只有两条腿同时前进,才不会“栽跟头”。寿光蔬菜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蔬菜种植和蔬菜市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每天凌晨,当多数人还在熟睡,寿光这座蔬菜之城就已忙碌起来。凌晨2:30,随着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区大门打开,一辆辆车穿梭不息,将蔬菜发往各地市场,出现在全国人民的餐桌上。
在物流园的1号交易大厅,蔬菜经销商纪振男正在分销花菜,从当年的穷小子到现在成为拥有自己果蔬公司的老板,纪振男目睹了30多年间寿光蔬菜物流运输的变迁。
说起物流园,他便滔滔不绝:“我1997年来寿光干蔬菜批发买卖,来到物流园后,这里采用一卡结算制,不需要使用现金,而且也不用担心菜卖不出去,我们都是蔬菜市场的受益者。”纪振男说的老市场,正是30多年前王伯祥在九巷村规划形成的批发市场。当年由于单一种植白菜,导致滞销,只能任其烂在地头。王伯祥当时有个判断:市场是第一位的,就算有风险也得办,不能再让“白菜悲剧”重演。
就这样,在王伯祥的坚持与努力下,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的建设取得了惊人成就。从1986年开始,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三次扩建,占地面积也从20亩扩大到600亩。正像王伯祥设想的那样:“市场越来越大,越来越红火,交易量越来越多,很快形成了江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老百姓不管种什么菜,种多少,拿到寿光这个市场上,没有卖不了的。”
2009年,蔬菜交易点搬到现在的寿光农产品物流园。物流园除了销售本地菜,还承担着冬季南菜北运、夏天北菜南销的重要功能,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据寿光地利农产品物流园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国明茜介绍,如今物流园高峰期的日交易量在1万吨左右,交易品种300多种,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
如今的物流园不仅实现了蔬菜“买全国、卖全国”,让寿光蔬菜从研发、生产到物流、销售全产业链发展,同时由物流园和专家共同研发的“中国寿光蔬菜指数”,已经成为全国蔬菜价格和交易趋势的“风向标”,为国家发布有关蔬菜政策提供着参考依据。
撞开“千年洪荒”大门
王伯祥在任县委书记的5年多时间,除了带领寿光人民发展大棚、建设市场,还撞开了寿光北部“千年洪荒”的大门,为寿光改革开放后的发展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共产党的官是百姓的官,百姓的官就得时刻想着百姓。干大事就得吃大苦,急难险重的活儿,一把手必须靠上去。”说起当年的情景,王伯祥平稳的声音里,明显能听出激动。
由于寿光北部靠海,大片盐碱地成为阻碍发展的大问题。王伯祥出生于寿光北部,喝盐碱水、吃黄蓿菜长大,切身体会过盐碱滩涂上穷困潦倒的滋味。1986年秋,寿光县委、县政府召开联席会,王伯祥就寿北大开发一锤定音:“寿北开发不是盲目蛮干,而是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的。”于是,他靠前指挥,与群众一起风餐露宿,战天斗地。可以说,寿北大开发是寿光全县二十万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的一次大会战,寿光百万人民共同谱奏了艰苦奋斗的胜利凯歌。
“一开始,那些地方盐碱非常严重,不长庄稼,只能把寿北的盐碱滩都搞成高标准的条台田、盐田、养虾池,才能让老百姓吃上饭。当时,我就在养牛棚旁边的小屋住了四十多天,搞寿北开发。”王伯祥回忆。这些他三言两语就讲完的事,带给寿光的却是巨变。
说起当时寿北大开发的情景,寿光市侯镇东岔河村村民郭承会说:“当年跟着王书记在寿北开发,条件非常艰苦,在荒草野坡里喝点水都成问题,鞋都不知磨破了多少双。王书记制定了寿北开发计划,一个是规划了大片土地,另一个就是规划了盐田。”吃水不忘打井人,寿北老百姓对王伯祥都心怀感激。“是王书记领着我们打了井,现在我们喝上了甜水,种的东西还特别好吃。”郭承会动情地说。
如今再到寿北,一眼望不到边的防潮大坝将海水锁在坝外,盐碱地变成高标准的条台田,潮间带和浅海滩涂也都筑成高标准的盐田和养虾池,昔日盐碱滩变成了聚宝盆。
新闻推荐
本报讯(潍报全媒体记者刘燕)为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河湖长制”工作,打造“水清...
寿光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