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的诸多活动反映了人们祈福纳吉的愿望,有诸多习俗可追溯千年 大年初七 灵辰剪彩“扎姑姑”
□ 本报记者 卢昱
大年初七是人日。在山东民间,这一天又称“人七日”“人情日”“人胜节”等。据东方朔《占书》记载,农历新年的首八天为不同畜牧作物和人的生日,次序为“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
人日的诸多活动反映了人们祈福纳吉的愿望,有诸多习俗可追溯千年。据南北朝时期《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淄博、潍坊地区此日吃各种野菜做的小豆腐,即是此遗风。1936年《重修莒志》载:“初七日为人日,采七种野菜,和豆沫煮食之,谓之‘人七菜’。”
据说人日主人丁兴旺和人身健康。龙口、招远等地按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分为“小人七”“大人七”“老人七”,中午吃面条以祝人们健康长寿。胶东地区则在此日家家改善生活,有的吃面条,有的吃饺子。荣成、文登等地有“吃面条,拴小儿”的习俗,面条要擀得又细又长,有“拴住”小孩之意,谓之好养。
旧时,寿光等地在人日“树消息”。据1800年《寿光县志》载:“人日,树消息,削三寸木片以轴贯之,联以丝车,剪彩为络丝娘,悬之高竿,所以验风占岁也。”
有的地方,在人日还有祭神等活动。沂南在这天推磨压碾,送天地神。邹城、泗水、单县等地在这天祭火神祝融。据1892年《邹县续志》载:“七日,祀祝融以少牢,举烛,同社毕至,曰‘守驾’。”在同一年编纂的《泗水县志》载:“初七日,具香楮,祭火神。”
在蒲松龄的《聊斋诗集》中,有一首题作《人日》的七言绝句写道:“灵辰剪彩古来兴,闺阁讹言笑益增。此日相传猫嫁女,儿啼呜拍不张灯。”这首诗为我们提供了清初山东淄川一带“人日”节俗的具体信息,填补了县志的空白。其中,“猫嫁女”“不张灯”等习俗,更具有山东地方特色。
旧时,人日也称“灵辰”,取人为万物之灵在此日诞辰之意。蒲松龄所说“剪彩”,即剪作人形或花鸟状的彩胜,亦称“人胜”。此俗据说起于晋贾充夫人。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所载尤详,故李商隐诗云:“缕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当时多为闺嬉以占女红。到了清代,山东仍有行之者。在乾隆三十九年的《曲阜县志》中载:“七日为人日,剪彩为人置户牖,祀文庙。向晚,室人祀七姑以卜。是日也,晴主物产盛。”
随着时代的变迁,“剪彩为人”的年俗逐渐被淡化。在1832年修的《商河县志》中载:“人日,是夕不张灯,为鼠忌也,俗语谓之为‘猫嫁女’。”1925年的《无棣县志》也载:“人日,夜息烛,为鼠忌,俗云为‘猫嫁女’。”所谓“猫嫁女”,其实与“老鼠娶妻”有异曲同工之处,实质皆因忌鼠而产生的一种心意民俗,希望把老鼠嫁到别处去,以免骚扰自家。单县在人日要早晨吃饺子,叫做“捏老鼠嘴”,晚上不能点灯,据说是让老鼠娶媳妇。淄川在这天吃小豆腐,象征吃老鼠脑。
“剪彩”虽被人们遗忘,另一种替代的仪式却出现了。在1936年《重修莒志》中载“人家有卜紫姑之戏。”据《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载:“紫姑,莱阳人,姓何,名媚,字丽琴,寿阳李景纳为妾。其妻妒之,于正月十五阴杀之厕中。天帝悯之,命为厕神。故世人作其形,夜于厕间迎祀,以占众事。”
山东老乡紫姑虽为厕神,却并不司厕事,老百姓以箕帚、草木,着衣簪花,请神降附于上,女子们则把心事默默向紫姑诉说,或卜吉凶。这种习俗,在郓城民间传说中,演变成了人日是玉皇大帝的七姑娘生日。妇女在这天用秫秸、布条做一个“七姑娘”,扶着她先转井,再转碾台和磨台,边转边唱:“七姑娘,转井台,教俺绣花做绣鞋;磨道去,碾道来,针线筐,不离怀。”
在蒙阴,人日这天也有“扎姑姑”的习俗:未婚少女聚在一起,用木条、干草、葫芦头、彩色布条等,做成“姑姑”,葫芦头涂上白粉,画上五官,还用鸡血点染腮唇。之后,女孩们让“姑姑”站在供桌上,大家轮流给姑姑跪拜,祈求降福。最后,有人举着“姑姑”给每个少女点头。据说,给谁点头多,谁就福多。
除了紫姑,灶王爷也忙得很。旧时,沂南未婚女子在初七落日前,用初一早晨发纸时用过的红筷子,到灶王爷前占卜,预测婚嫁吉凶。
新闻推荐
疫情防控,百姓“菜篮子”能否保障? 商务部和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回应市场供应热点
当前,全国上下正齐心协力打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菜篮子”的保障情况关系百姓日常生活。...
寿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寿光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