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坊子区洼里村整个农业链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生态圈,循环往复刘向东坚定走有机农业的路子,“不管做什么,都不要急于回报,因为播种和收获不在同一个季节,中间隔着的一
刘向东(左)在向来访者介绍有机蔬菜。洼里村醒目的党群服务站标牌。■ 周末人物 我们都是追梦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 本报记者 卢昱 杨国胜本报通讯员 高亮
在潍坊市坊子区坊安街道有个洼里村。汽车从潍安路右拐,映入眼帘的便是写有“中国玉泉洼”五个大字的石刻。在村中漫步,只见这里环境优美、户户安居。村子周边,果蔬种植区、采摘区、观景垂钓区、养殖区、农耕文化园等星罗棋布。村东是现代化的钢结构温室大棚,村西是养牛场和沼气处理厂,整个农业链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圈,循环往复中,效益便自然冒出。
洼里村从“落后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这是村党总支书记刘向东带领党员、群众同心合力,埋头苦干出来的。乡亲们纷纷说:“洼里村缺什么,也不能缺了刘向东!有了他,我们就能过上好日子,就有心气儿、有奔头儿!”
企业家回村,带领老少爷们儿勤劳致富:“智能种植床”
一年收菜16茬
洼里村地势四周高、中间低,一到雨季四面的水就往村里淌,汇集成一片水洼,村落因此得名。而今,洼里崛起了,是新农村的高地。
在洼里村,玉泉洼精准农业示范馆占地8.46亩的新式玻璃温室大棚里,整齐地摆放着60多个箱体“种植床”,每个“种植床”上一拃多高的叶菜整齐划一、长势旺盛。指着眼前的“种植床”,刘向东告诉记者:“这是我们利用三年时间研发成功的‘智能种植床’,一年可以种植蔬菜16茬,这样算下来1亩地产值可达100多万元。”
以前在地上种植,现在咋种到了“床”上?面对着记者的疑惑,刘向东详细介绍,“智能种植床”是他们首创的技术手段,为蔬菜种植提供了一个类似“床”的生长环境,实现了蔬菜种植“从地上到床上”的转变。“种植床”长23米、宽1.8米,里面包含了地源热泵、种植基质、酵素发酵等技术,以及一系列的自动控制系统。经过三年的反复试验,目前已形成了成熟的生产技术规程,并成功申请了国家专利保护。
记者看到,每张“种植床”上都有黑色“土壤”,大约有25厘米厚,这是种植床技术的核心种植基质。据悉,基质层是由德国泥炭土、玉米秸秆加生物菌种揉丝发酵而成的,能够在保证养分的同时有效分解氨气等有害物质,可以循环利用20年。
“正是利用这种先进的基质,加上我们研发的酵素发酵技术,可以解决有机种植中土壤转换期长的问题,生产的蔬菜当年就可以达到国家有机标准。”玉泉洼种植专业联合社技术副总周文正说,“智能种植床”采用全封闭无菌环境,箱体的中间有夹层,夹层底下有空气,利用水墙和空调为作物提供18℃-25℃的恒温生长环境。同时,采用滴灌设备配合人工,就能很好地控制作物生长时间和产量,实现精准定产。
这种“智能种植床”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采用床体式设计,实现了立体种植、生态循环,对地理环境的要求比较低,无论是山地丘陵、盐碱地带,还是沙漠地区、边防海岛,甚至是空中菜园、阁楼,都可以使用,而且可以个性化定制,非常方便。“玉泉洼首创的种植床种植模式,突破了种植上的地域、空间限制,是种植模式的变革性改变。”对于这项技术,青岛农业大学教授王振兴曾给予高度评价。
在刘向东的规划里,他要将洼里村打造成“中国玉泉洼”。而在2011年时,洼里村是远近有名的落后村:村里村外,全是土路;村委办公室10多年没有修;村集体无收入,村“两委”软弱涣散;从1992年到2011年,换了9任村党支部书记……落后的生产条件,贫瘠的自然资源让洼里村很难从根本上摘掉落后的帽子。
如何能让洼里村摘掉落后的帽子,成了村民热切盼望、坊安街道党工委一班人挂念在心的一件大事。2011年,坊子区村“两委”换届工作拉开帷幕后,在洼里村组建起一支有战斗力、凝聚力的新班子,迅速带领村民改变村庄面貌已迫在眉睫。谁能挑起这副“重担”?坊安街道党工委和洼里村民都把目光瞄准了刘向东。
当时刚过不惑之年的刘向东,在村里口碑颇佳。作为土生土长的洼里村人,他青年时离家创业,凭着踏实与诚信积累起资金,成立了潍坊市天峰建材厂。到2010年,公司已发展成拥有600多名员工的大企业,在建筑行业有着响当当的口碑。他也没忘记洼里这片水土的养育恩,从2007年起,他就陆续拿出十几万元支持家乡建设。
为了请刘向东出山,街道领导大年初一就来做他的工作,连续几天找到他说明情况,请他回村带领群众致富;村里的父老乡亲,更是利用过年的机会多次反复恳请。面对选择,刘向东陷入了沉思,一边是自己倾心经营的企业,一边是亟待走出困境的父老乡亲,他彻夜难眠。
而作为一名党员该作何选择?刘向东想,自己富了不算富,大伙儿富了才算真富,这坚定了他二次创业的想法。他毅然作出决定——带领老少爷们勤劳致富!
“有机产品并不仅仅只是
产品,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刘向东给人第一印象是,身材不高、语调平缓、外表儒雅。而接触多了,聊起村子、农业发展时,他则思路清晰、滔滔不绝地讲起自己的思考。
熟悉农村风土人情的刘向东,抱着归零的心态回村。他知道,只有踏踏实实地解决群众当下最关心的难题,才能不负乡亲们厚望,才能对得住村支书这个位子。
当时,“水不通、路难走、电压小”是困扰洼里村多年的老大难问题,也是涉及全村群众切身利益的最直接问题。但村集体没有一分钱,怎么办?个人出资!刘向东拿出40多万元,仅用1个月时间,便带领乡亲们新打机井3眼,铺设主管道3100米、分管道15000米,户户安上了水龙头,全村群众都吃上了自来水。之后,他又协调资金,拓宽整修出村路6000多米,加固塘坝护坡210米,铺设雨水疏通管道200米,对村内老化供电线路进行改造,更换了250V变压器,保障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用电。从此,洼里村彻底告别了东家没水西家借,“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窘况,全村百姓拍手称快!
村子要发展,必须建立起一支有战斗力、凝聚力的班子。刘向东一方面带领班子成员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结合创先争优活动进行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监督,“两委”干部每人包靠一个困难家庭,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为发挥村民监督作用,筹建村民监督委员会,选出30名村民代表,既发挥监督作用,又参与村居事务民主管理。对村中发展大事要事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宜,采取班子达成意向、党员和村民代表讨论通过的程序实施,保证党务、政务公正公开。
另一方面,刘向东与班子成员身体力行,积极投入村委及村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他先后投入60多万元积蓄建成1500平方米的村文化广场,地面全部硬化,安装了篮球架、压腿架等十几套健身器材。新建集远教中心、农家书屋、卫生室于一体的组织活动场所15间,丰富了全村百姓的业余生活。现在,文化广场成了群众傍晚娱乐的聚集地,老党员王洪明心里乐开了花:“老活动场所是用木头顶着房顶,下雨就漏,现在好了,俺们这些老伙计总算有个‘家’了!”
多年的企业经营使刘向东养成了“凡事预则立”的习惯。自打干上了村支书的第一天,他就开始琢磨如何带领乡亲走上致富路。刘向东带领党员和村民代表去寿光三元朱村、烟台等地考察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种植技术。
学习考察回来后,大家都认为洼里村土质好,引进有机种植业会有发展前景。“有机最大的意义在于它是用整体合一的角度来看待我们的产品和生活方式。因为有机产品并不仅仅只是产品,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考虑的不仅仅是食物的安全,还考虑到我们的饮食和生活对环境的影响,关注生态环境的整体可持续性。”种了几年蔬果,刘向东对有机产品有着更深的理解。
5个合作社组成专业联合社,集肉牛、肉猪养殖,蔬菜水果种植于一体
可在当时,一算前期投入,党员和群众都傻了眼,建设一个大棚就需要十几万元,对于多年没有经济收入的洼里人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危急时刻,刘向东的坚定给群众们撑了腰:“大家只要想好好干,钱多的多拿,钱少的少拿,剩下的我全出!”就这样,村民们东拼西凑,你3万、我2万,一个月的时间,19个日光大棚建起来了,刘向东自己垫付了200多万元。
发展种植业必须有科技支撑。刘向东先后从省、各市请来40多名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村民面对面讲解、手把手传经,并高薪聘请两名技术专家驻村指导,保证科学种植。
为在更大程度上保证群众利益,将种植业做大做强,刘向东又注册成立了由天霞合作社、众意合作社、东山合作社等5个合作社组成的潍坊市玉泉洼种植专业联合社,集肉牛、肉猪养殖,蔬菜水果种植于一体,同时建成5200平方米蔬菜加工厂和容纳500吨蔬菜的冷库以及2600米的葡萄观光长廊。
刘向东的妻子赵霞说,当时上蔬菜大棚,刘向东晚上12点前没合过眼,很多时候凌晨三四点钟起床便一头钻进棚里。有一次冬天刮大风,为保住蔬菜,刘向东竟爬上大棚用整个身体死命压住大棚薄膜,一旦吹下来就会被重摔。看着当上村支书后瘦了21斤的刘向东,赵霞疼在心上,对丈夫全力相助,现在她在玉泉洼种植专业联合社担任理事长。
“在最开始,走出传统农业、转变观念是最大的难题。有机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标准不同,有机农产品更为严格,绝对不能使用化肥,而且种植基地要远离公路500米,方圆10公里内没有化工厂等等,我们一直强调不能用化肥,严把质量关。因为这个,我们没少得罪人。”赵霞说。
当时,眼看第一批有机西红柿要上市了,赵霞发现有一名村民偷偷使用了化肥,“当时我特别生气,因为已经强调了很多次不能用化肥,但还是有人担心产量上不去,就偷偷用了。”没办法,整整一个大棚的西红柿全被赵霞和工作人员给铲了。“不但这次的西红柿不能卖了,连这个棚的土地都得重新‘养’,‘养’到符合有机标准之后才可以再种植作物。”
苦心人天不负。洼里村的水果蔬菜因采用统一购种、统一管理、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的规范化合作社管理,产出的草莓、西红柿、黄瓜口感好,质量有保障,因而迅速打开销路。目前已与潍坊佳乐家超市、寿光等地签订了长期供销合同;草莓大棚以“农家乐自助采摘”的形式开放后深受顾客青睐,产品供不应求。合作社的19种果蔬通过有机认证,玉泉洼有机果蔬获国家“一村一品”认定和“潍坊农品”授权。
现在,刘向东依然认准有机农业的路子。“不管做什么,都不要急于回报,因为播种和收获不在同一个季节,中间隔着的一段时间,我们叫它:坚持!”今年40岁的周文正也这样认为。洼里村“两委”每年赴先进地区、高校院所考察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发展模式和管理知识,广泛对接国内外先进的农业科技和领军人才。洼里村先后与以色列LR集团、中国农科院、青岛农业大学专家科研团队等进行技术合作,学习应用节水灌溉、立体栽培、生物防控、有机堆肥、土壤改良、智能植床等技术,园区亩产提高30%以上。
“农业不能单打独斗,
一定要强强联合,达到精准”
有机,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生产方式。在洼里村,每个大棚里都铺着四十方牛粪,发酵好的牛粪不臭,有淡淡的酵素味。为了让土地达到有机种植基地的要求,玉泉洼种植专业联合社打造了“沼气+种植+养殖”的循环生产模式。目前,园区386亩土地达到有机种植条件,年产沼气1000立方米、有机肥2万吨全部供应园区使用。
去年上半年,玉泉洼种植专业联合社在洼里村西侧的岭上投资建设了崭新的养牛场,现在有286头奶牛。有别于不少小型养牛场低矮的牛舍,洼里村养牛场的牛舍如同厂房般宽敞,并且采用了水帘、风机、空调等进行降温,让奶牛生活在舒适的环境当中。
与其他养殖场不同的是,洼里村的养牛场里并没有堆粪池,也没有专门人员负责清理粪便。奶牛的脚下踩着厚厚的稻壳,却仅有少量的粪便。“这些稻壳就是养牛场没有‘异味’的原因之一。”刘向东告诉记者,他们的养牛场采取了“发酵床”技术,不出牛舍就处理了粪便,这样就不怕下雨天粪便随着雨水流出而污染环境了。
记者了解到,牛舍内要先铺设30厘米厚的垫层,然后又铺设80厘米厚的稻壳,组成“发酵床”的基础部分。“发酵床”要发挥处理粪便的作用,还需要半年喷洒一次特制的生物菌。这样,洼里村发展有机农业产生的根、茎、叶、果实就有了用武之地。“我们利用自己园区产生的根、茎、叶、果实等发酵成有机酵素,再加上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融合加工成生物菌。通过喷洒机器将生物菌均匀地喷洒到稻壳上。这样,‘发酵床’就可以发挥作用了。”刘向东说。
刘向东一直强调,用科技驱动农业发展。最近,他到上海考察数字化农业设施。“在青浦区,有个研究农业19年的专家,一直在做农业数字化生产。他有一个100亩地的农业工厂,总投入1.5亿元,已有108项专利。他的所有设备全是自动的,从育苗、播种、收割,全都是机器人。我们研发的机床,和他的自动化结合,才能更成功。农业不能单打独斗,一定要强强联合,达到精准。”
“我还在关注蔬菜的物流和仓储。今年,我们联系了一位做生物防腐剂的专家,他在研究‘蔬菜银行’,春天生产的菜可以保存得很好,到秋天卖。还有蔬菜的深加工、代加工、电商销售问题,都需要研究,不能让我们辛辛苦苦种的菜瞎了(当地方言:浪费了)。”刘向东说。
在洼里村,有数处“中国玉泉洼 有机进万家”的标语,这是刘向东的梦想,如今也成为现实。玉泉洼牌有机蔬菜逐渐打出了名声,并远销北京、上海等地。“你们针对社区做销售很好,咱们的质量没问题,服务要细化。两败俱伤的事儿,我们不要去干。”记者采访时,有两个高密的小伙子,来找刘向东谈有机蔬菜销售事宜,刘向东这样对他们解释。
打造农业产业化特色生态
小镇,中国第一“莫沙夫”
扬帆起航
“只改变种植技术和管理营销模式,既无法从规模上解决产业化和品牌化问题,又无法在品控的同时,解决成本问题,更无法在营销上解决信任和溢价问题。从全球的成功案例看,用三产带动一产、用文化内涵提升农产品价值、用场景体验带动在地化销售、用文创复活传统产业的操作模式,或许才是我们乡村振兴中亟待学习的产业路径。”有机果蔬发展得越来越好,刘向东又把目光放在了农业转型升级上:“中央有发展现代农业的新政策,我就想着能不能在玉泉洼也发展现代旅游观光农业,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服务。”
洼里村先后流转土地2200余亩规划建设了玉泉洼生态观光园,将有机农业延伸到餐饮娱乐、观光旅游、教育培训等服务业领域,先后打造了农耕文化体验区、休闲采摘区、儿童娱乐区等19个景点,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
在刘向东看来,瞄准有机农业、循环农业、高效农业,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大力发展“新六产”。这是洼里村“三产融合”为农业增值、增效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昭示着这个小村庄的“钱途”。近年来,坊子区坚持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推广发展田园综合体、品牌农业、农业旅游、养生度假、生态农业五种模式,全力加快全域乡村振兴步伐,洼里村在这股热潮中也跑在前列。
除了深耕洼里的土地,刘向东还积极地走出去,向国外先进地区学习取经。经过几年的筹划运作,去年3月份,洼里村与以色列LR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联手按照农业“新六产”和田园综合体模式,以玉泉洼生态观光园为龙头,打造农业产业化特色生态小镇,中国第一“莫沙夫”扬帆起航。
“莫沙夫”是以色列最流行的农业社区模式,由80—100个分散家庭组成,在产销方面尽享有组织的合作。它给该国农民带来丰厚的收入和较高的生活水平。玉泉洼“莫沙夫”项目总投资20亿元,占地3万亩,协同周围15个行政村共同发展。其中,一期核心区占地面积5000亩,规划建设生态养殖区、有机果蔬种植区、农产品加工区、生活居住区四个板块。
刘向东向记者描绘:“我们要高标准实施智能大棚、生态牧场、培训中心等项目,在做大做强有机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二产加工业和三产休闲旅游、住宿餐饮、教育培训等产业,不断延伸拉长产业链条,最终目标就是建设美丽生态有机小镇,让农民早日实现庄园式生活梦想。”他的目标就是建设美丽小城镇,使百姓全部能过上庄园式生活,把土地统一流转过来,公司化运转,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入股、打工等多种形式增加收入,使群众过上田园式小康生活。
“我们整个园区,让乡亲们入股,让他们都参与进来,发动他们的积极性,越干越有劲儿。另外,拿出百分之二十的收益给村集体,集中力量办大事。解决村民的民生难题,不是我的最终目标,如何让村民全部富起来才是我的‘洼里梦’。”刘向东深知身上的担子有多重。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石如宽戴玉亮在寿光市圣城街道张仕村村民张庆忠的拱棚里,记者看到:绿油油的藤蔓连成绿色屏障,一棵棵西红柿长...
寿光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