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一份彷徨 多了一份自信
□本报记者潘来奎赵金凤
一场突如其来的超强台风“利奇马”打乱了寿光菜农平静的生活。抢险、排洪、恢复生产,成为最近一段时间的关键词。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去年抗击台风“温比亚”情形相比,今年菜农们言语中少了一份彷徨多了一份自信,眉宇间少了几缕忧愁多了些许淡然。
“有了排水渠,今年不那么慌了”
孙冯路是寿光市洛城街道一条普通的乡间道路,但是短短一年的时间,这条道路却上演了迥然不同的景象。去年,“温比亚”台风过境后,孙冯路上铺着168条送水带,400多名干部群众“以路筑渠”,解决周边大棚的排水问题。今年,“利奇马”台风过境后第四天,这条路上就平坦整洁,只有少数几条送水带从大棚延伸到棚间管网。
8月16日,记者走进孙冯路边74岁孙中堂的大棚,满棚翠绿的葡萄苗,长势良好。然而,说到去年的受灾情况,孙中堂仍然心有余悸,“去年大雨,抽水抽了半个月,两棚葡萄全淹死了。”今年虽然又遇上了台风,但是老孙的眉头舒展了不少,“这次雨水大,积水多,但因为有了管网,排水距离短,排水很快,葡萄没受影响,估计明年菜博会上市应该没问题。”
跟老孙有同样感受的,还有寿光市纪台镇方西村的赵守方。他种了十多年菜,酸甜苦辣都尝过,特别是去年那场罕见的内涝,让他刻骨铭心。“地里都是大棚,没一条排水沟,水进来了愣是排不出去,眼睁睁看着大棚塌了,疼人。”他说,这次超强台风“利奇马”的降雨量更大,12日一大早,他抓紧启动抽水泵,展开大棚排涝。棚东侧是条一米多宽、今年春天竣工的排水渠,他们大棚里抽出来的水均集中到这里,然后一路向北,汇入主干渠和邻近的丹河。“有了这排水渠,今年不那么慌了,要不然真是着急啊!”忆起去年的情景,赵守方颇有感慨。
坝修得及时,关键时刻用上了
在洛城街道马前村村民马文明的大棚里,他正忙着跟妻子给黄瓜落秧子,“昨天,400多斤黄瓜卖了1200多元,估计下一茬儿也差不了。”马文明家的大棚位于农业园区最东侧,5米外就是整修加固的堤坝,前几日强降雨,汹涌澎湃的丹河水从这里湍急而过。“都是这座堤坝的功劳,泄洪量这么大,大棚没受什么影响,要是堤坝没有加固整修,新建的大棚可能就危险了。”马文明说。
站在堤坝上,马前村党支部书记刘永奎看着下落的水位,脸颊上露出了笑容:“去年,150个大棚因为河水漫灌被毁,今年,新建的80个大棚完好无损,一个大棚也没有进水,老百姓心里很是踏实。”刘永奎告诉记者,他们村的大棚区紧邻丹河,去年这座堤坝的高度在两米半左右,宽度3米,整修加固后,坝高加了1米,坝宽加了4米。“我们水利设施的治理和修建,是真真见了成效!”
总投资36.12亿元,筑起坚固防洪工程
同样遇到台风,仅仅一年时间,反差缘何如此巨大?原来,今年寿光启动总投资36.12亿元的弥河、丹河防洪治理工程建设。其中今年汛前工程投资26.07亿元,治理总长度163.7公里,弥河工程于2月下旬开工,丹河工程于3月中旬开工。到5月31日,两河治理汛前工程全部完成。
据介绍,高峰时两河治理上阵施工人员3700余人、机械3100余台,仅用50天的时间就完成了两河汛前工程。完成河槽切滩、堤防填筑等土方2850万立方米,建设防浪墙7.3公里,安装波浪桩8400根、生态框4.1万个。
两河治理是寿光水利建设历史上投资额最大、工程量最大、上阵机械最多、建设时间最短的工程,创造了“四大班子齐上阵,市直部门全靠上,水利部门总指导,镇街协同作保障,施工企业全一流,代建监理抓质量,挂图作战促进度,层层验收铸辉煌”的两河治理“寿光模式”。
为进一步提高防汛防洪能力,自去年12月开始,寿光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实施了道路排水设施工程建设,构建道路排水与其他水利工程互联互通的排水网络,建成棚(田)通渠、渠连沟、沟进河、河入海的防洪排涝体系。整个工程涉及160公里国省道、1018公里县乡村道,已全部实现互联互通。
新闻推荐
本报讯此次台风过后,寿光不少村民家中进水。潍坊市一家政公司得知情况后迅速赶到现场,免费为村民打扫卫生、清理淤...
寿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寿光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