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侠客”在“蓝天”下守护生命 听莱芜蓝天救援队讲述生死博弈的故事

济南日报 2019-08-06 11:16 大字

莱芜蓝天救援队在潍坊抗洪救灾一线。体力透支的队员在救援现场休息。

莱芜蓝天救援队走进学校教授师生安全救援知识。莱芜蓝天救援队参与打捞救援。

在莱芜有这样一支队伍,有人走失,他们紧急寻踪;有人溺水,他们紧急搜救;出现灾情,他们紧急驰援,玉树地震、雅安地震、鲁甸地震、潍坊水灾……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不是消防队员、不是部队官兵,却如战士一样赴汤蹈火,履行职责。每当他们出现的时候,总给人一种信任与温暖,他们就是莱芜蓝天救援队,他们被称为仗剑走天涯的侠客。这群由热爱公益事业的志愿人士组成的队伍,由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如今的正式队员50人、志愿者200余人的大部队,这群“民间侠客”已由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

遗书中写满队员出征前的牵挂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地震,牵动着全国各地人民的心。莱芜蓝天救援队也参与了此次搜救任务。

10天的搜救,让第一次参加地震救援的队员邹笃胜、魏新胜等人度过了10个难忘的日夜,“在刚开始救援的几天,灾区余震不断,开车从山体旁经过,被落石砸中是太平常的事了。”邹笃胜说,“有一次,我们搜救车辆经过山路,一块从旁边峭壁上滚落的大石‘哐’的一声就砸在了车上。还好车子通过得较快,砸中的是车尾,否则可能就永远地在云南了。”

刚刚到达灾区时,灾区的食品和饮用水供应十分紧张。为了节省物资,队员们三个人一天只喝了一瓶矿泉水。当他们把一个个装满食品和生活用品的赈济箱发到灾民手中时都已是热泪盈眶,“这下可好了,灾民们总算能吃上像样的东西了。”

由于大型救援往往需要深入灾区中心,危险与意外随时都会到来,队员们在出大型救援任务前都会偷偷瞒着家人前去。为了避免出现意外来不及和家人交代他们出发前都会写下遗书,也会相互拜托队友未来照顾自己的家庭,如果能回来就将遗书烧掉。这些年来,他们已累计写过十几封遗书。

今年33岁的卢章参与了去年潍坊抗洪救灾,这是他加入蓝天救援队后执行的第一个大型救援任务。临行前,他在遗书中对妻子写道:我此次前去救灾不要告诉父母,未来情况不知道如何,如果我有意外还要辛苦你照顾好孩子,照顾好老人!

思前想后的卢章觉得第一次救援不知情况如何,还是要和妻子交代一番。刚开始,卢章遭到家人的极力反对。

“妻子不同意,以离婚相逼,我知道她是担心我。我是家里的独子,自己的孩子也不大,肩上的担子也很重。但是在危险面前,总要有人挺身而出,好在妻子通情达理,做了几次工作她才瞒着家人勉强同意。”卢章说。

在队员张震的遗书中,他给自己的未婚妻这样写道:“如果我有意外,忘了我,找个好人嫁了吧,如果我活着回来,咱们结婚!”

前往灾区一线,水面上漂浮着家禽腐烂的尸体、树木、发霉的粮食。看到这一切,卢章震惊之后就是奔着去救人,心里想着就是救人、救人!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想恐惧,想一些害怕的事。

“第一天,我负责搜救一个被洪水冲走的小女孩,傍晚时分,当我们找到女孩时,女孩的父亲疯子一般地抱着女孩向我们致谢,那个时候荣誉感油然而生,感觉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卢章说。

休息了两个小时,救援队便连夜赶赴寿光。“我们赶到寿光的时候,受灾区基本看不到陆地,空气中混杂着各种发霉和腐烂的气味让人作呕。”

尽管条件恶劣,却没有一名队员想着退却,他们牵挂的是受灾的群众。

15天的救援工作,顶着烈日,衣服穿在身上,湿了干、干了又湿透,却没有更换过。没有洗漱的条件,同行的4位女队员同样坚持了下来。连续高强度的工作一天一顿干吃方便面,让救援队员体力极度透支,每天他们都相互搀扶着为彼此打气,每当看到群众热情的目光时,他们又浑身充满了能量。

救援回来,队员们顾不上浑身是伤,纷纷回家报平安。

卢章回到家才得知,他的母亲在他走后的第二天就知道他去了救援一线,尽管心里担心,却没有打一个电话,为的就是怕卢章分心。

回到家的卢章扑通一声跪在母亲面前,“妈,我不孝,让您担心了!”

“儿啊,你要是出事,我们可怎么活!”老母亲哭着一巴掌打过来,却轻轻地落在了卢章的脸上,心疼地拉着他的手,仔细查看他的伤口。

“家人在知道我的整个救援过程后就不再责备我,他们很理解,明白我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卢章说。

从成为救援队一员的那一刻起,每名战士都要成长,都将体会到生之宝贵与死之惨痛。在救援过程中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但在命悬一线时他们都没想过退缩。

生命救援,是一个要经常进入危险环境拯救受困者的过程。当冒着危险冲向一个个救援现场时,有一份强大的力量来自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这份理解和支持令人感动。

这是一群“快乐的傻子”

作为一个纯公益的救援团队,队员基本都是兼职,有汽车服务人员、个体户、企业工人等。平日里,他们都忙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一旦出现紧急情况,他们就会立刻集结。

“在灾难面前,竭尽所能地挽救生命。”这是莱芜蓝天救援队的口号。

张震告诉记者,莱芜蓝天救援队成立是因为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之初,莱芜的志愿者自发地赶赴灾区,由于没有任何组织的授权,志愿者被挡在震中地区之外,只能徒步进入震中地区,并且仅能从事简单的物资运送工作。在现场,他们更是被专业救援队员干练、专业的救援工作深深吸引。

从汶川回来后,莱芜的志愿者联系到了北京蓝天救援队,在北京总队的帮助下,莱芜蓝天救援队在2012年成立。

蓝天救援队成立几年来,这支民间公益力量,掐着秒针和时间赛跑、和死神赛跑,救助了许多人。“我们是一支纯公益性质的救援队伍,对于身处困难中的人,帮助他们根本不需要理由,帮助别人是我们最快乐的事情。”张震说。

从成立到现在,莱芜蓝天救援队也承受到了不少的委屈和误解,在一次雪野湖救援时,围观的村民问道:“你们打捞一次收多少钱?”

“我们是公益组织,不收费用。”队员答道。

“不收钱,还这么卖命的干,是不是傻子?”许多人不理解。

今年51岁的队员吕政才去年参与莱芜地区一个水库的救援,从接警到现场用了10分钟的时间,却被在场的落水人家属指着鼻子破口大骂:“你们都是白痴吗,来这么晚,光知道收钱,你们得赔命!”

每当遇到此事,救援队员都是忍受着委屈把任务做好。“有时候我们自我调侃:别人说我们是傻子,那我们就是快乐的傻子,有些事总要有傻子去做。其实我们不傻,我们只是尊重内心的选择!”那是一抹希望“蓝”

今年40岁的董磊是莱芜蓝天救援队的老队员,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他家里还有一位久病在床的老人需要他照顾。起初,董磊参与公益救援活动没有现在这么顺利。

老人在病床离不开人,有一次董磊参与救援一天没有回来,等回到家时,老人满面怒色,“你就知道在外面跑,家里人也等你救援呢,你人呢,要不是有邻居照看我,今天还不知道有什么情况呢!”

董磊满面愧色,只能跪在老人身边赔罪。

再后来,每当有救援任务时,董磊都提前安顿好老人再出发。他总说,“那一抹‘蓝’带给被救助者的是希望,看到被救者脱离了危险,我们真是打心里高兴。”

如今董磊家里的老人对他很支持,老人总说:“你在外面帮助别人,你不在的时候,也总有人来照顾我,这就是社会需要的大爱。”

许多刚入队的新队员,在救援现场第一次接触到失去的生命,都会有心理压力。

新队员田丽红第一次参与水库救援时,看着失去生命特征的群众特别自责,怪自己没有快点、再快点。一连几天,她天天晚上被噩梦惊醒。

老队员总是这样安慰新队员:“我们是公益救援队,是帮助别人的,我们尽到了最大的努力去救助别人,结果总要去接受。”

张震告诉记者,虽然他们是公益组织的救援队,但是他们救援技能都是经过专业培训过的。每年,队员都会参加好几场全国的救援培训,不论是新队员还是老队员,能成为正式的救援队员,都是经过多次培训和考试后持证上岗。

救援装备、物资、车辆等等都需要资金。没有资金来源,这些钱都是队员们自己掏腰包凑来的,每年队员们都会无偿捐助1万元至2万元,来支撑这只队伍的正常运转。也正是因为这种精神,成就了如今的莱芜蓝天救援队。

有些队员一个月3000多元的工资,除去日常花销,剩下的基本都捐了出来,有些队员开着小卖部,也是把钱都补贴进了救援队。

这些年,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莱芜蓝天救援队人员和装备也有了大幅提升,其中25人拥有美国AHA证书或红十字会急救员证,40人拥有无线电业余电台操作证书,基础救援装备有全天候救援车两辆、冲锋舟(带马达)4艘、简式担架(筒式担架)4个、潜水装备2套、水下声呐1套、地震破拆切割装备、急救医疗箱等救援装备。这些都是队员们无私捐助的资金换来的。

蓝天救援队以志愿服务为原则、协助政府应急体系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培训,参与各种灾害事故救援行动,减少灾害和事故造成的财产和生命损失。作为一支综合救援队,在自然灾害救援、山野救援、水域救援、洞穴救援、航空救援、地震城市救援及各种特殊环境下执行公益救援任务,同时进行户外安全和紧急避险知识的普及培训、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安全保障工作。

“我们拥有一批实战经验丰富的队员,以弘扬‘人道、博爱、团结、奉献’精神为宗旨。如果遇到困难时求助我们,我们绝对会在最短时间内赶到。”张震说。

“心中有爱,方行致远。”队员们一直坚持这种理念。“为了让每一位需要被救助的群众都能得到及时救援,让社会更加美丽祥和,我们莱芜蓝天救援队的成员们将一直行进在公益救援的路上,不会停歇。”张震说。

有星星之火才有燎原之势

“人的一生很短暂,要在有效的时间里多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会丰富我们存在的价值。”队员们这么说道。

现任队长张印在一次山野救援中摔断了腿,钢钉拆下的第三天就参与了水库救援,冰冷的河水刺激着他的伤口,上岸后他的两腿都失去了知觉。“多参加一次救援,就是多一次心灵的洗礼,这是对生命的敬畏。”张印说。

每年的夏天都会有溺水的悲剧发生,救援队每年都会执行溺水打捞的任务。为了减少悲剧的发生,做好安全教育。从2016年起,每当暑期来临前莱芜蓝天救援队都会到学校讲解安全知识,整个夏季他们也会安排专人定期巡河,以免意外的发生。

很多人被莱芜蓝天救援队的事迹吸引,也加入进来。如今莱芜蓝天救援队从成立之初十几人的星星之火,发展到队员50人、志愿者200名的燎原之势。

“这个社会是有温度的,在危难时刻能帮人一把,就会让更多人看到、更多的人效仿、让更多的人伸出援手,将爱传递下去。”张印说。

叮铃铃……

一阵急促的电话声打断了记者的采访。

“在汶河有群众落水,疑似酒后在汶河游泳所致,请立刻前往营救!”

刷的一声,队员们几乎同时起立,几十秒的时间,他们就完成了所有前期工作,开着救援车再一次奔赴救援一线。

望着逐渐消失的车影,救援队员爽朗的笑声仿佛仍回荡在耳畔……

(本报记者 郝磊)

公益评选活动目前仍然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参评团体、个人可以到评选活动公共邮箱(邮箱:gongyibaoming2019@163.com;密码:gybm2019)自行下载推荐表、查看活动方案,也可扫描右方二维码获取推荐表等,并准备1000字左右的事迹材料和能够反映单位、个人事迹的照片或视频资料,将填好的推荐表及相关材料发送至活动指定邮箱(jinangongyi2019@163.com)。经过评审和投票,主办方将对当选者进行表彰。我们期待着您的参与。扫码下载申报表

新闻推荐

瞧!田柳的“智能版”大棚

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普及电气化,成为“寿光模式”新样板7月27日,在寿光市田柳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技术总监陈玉涛通过...

寿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寿光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