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田园”,效果不一般 寿光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3860人
□石如宽戴玉亮报道◤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现代农艺教学部的“课堂田园化”教学现场。□本报记者戴玉亮石如宽
7月22日,寿光市化龙镇西丰村,张建华在温室大棚内研究如何种植藏红花。“我们和电商合作,根据电商销售特点、要求种植。现在,我们不仅种植盆栽韭菜,还发展了盆栽藏红花等花卉园艺。”张建华说。
张建华是脆鲜碧韭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合作社有韭菜种植基地180多亩,社员35户。而在2017年前,张建华只种植西红柿和韭菜。
“要是没有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我也就是个普通的农民。”张建华说。
2017年,张建华参加了寿光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并去江苏、上海、北京等地考察学习。“出去走走看看,我很受启发。光埋头干,挣不了多少钱。既要学习新技术,也要转变思维,注重蔬菜品牌。”张建华说。
此后,张建华潜心钻研盆栽韭菜,注册了脆鲜碧商标。2018年,他靠着盆栽韭菜,亩均收入3万至5万元,远远高出温室大棚的亩均收入。针对盆栽包装,张建华还设计出不怕摔不怕碰的包装盒。
开始,张建华自己通过网上销售也有不错的业绩,但他现在更愿意和电商合作。“我们在生产上专业,在电商上欠缺,双方结合更容易应对全国市场。”张建华说。
“张建华是我们‘校园+田园’模式培养出的优秀新型职业农民代表。通过持续不断培训,我们已经培养出众多爱学习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负责人尹明说。
近年来,寿光市立足创新提升“寿光模式”,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和蔬菜产业优势,通过“田园”把农民培育成“新型职业农民”,通过“校园”把涉农专业学生培育成“准新型职业农民”。自2013年以来,寿光“双园制”模式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3860人。
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校长刘玉祥说,在当前年轻人普遍不愿回乡创业的大背景下,寿光市依靠“校园+田园”模式着力提升农民技术技能,提高农业经营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据介绍,“校园”培养对象以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学生为主,培育“准新型职业农民”,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梯队,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人才断层问题。在初中学段开设“三农”教育和农业实践活动课,引导初中学生报考中职涉农专业。2013年以来,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每年招收涉农专业学生200人以上。
“田园”培养对象以初中及以上学历的农民为主,借助镇村教学站,重点培育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三类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实施校园课堂与田园课堂“双园结合”,实现了教育链、科技链、产业链“三链对接”,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跨界融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育“层级衔接”。
夏鑫是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现代农业技术专业2015级学生,自小患有小儿麻痹症,不能正常走路。毕业后,夏鑫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营起了自己的电商店铺,把羊口虾酱、羊口咸菜、双王城大米、王高虎头鸡等寿光特色农产品搬到网上进行销售,年销售额10万元以上。“网上创业让我找到了生命的支点,这完全得益于在校期间和毕业后学校对我的关心和培养。”夏鑫说。
“优秀,也是训练出来的。我们注重培训学生的动手能力,课堂田园化,让学生在社会上有很强的立足能力。”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现代农艺教学部副主任徐荣娟说。
在现代农艺教学部,学生要学习的内容有:农药残留的检测、组织培养实验室、病害的远程诊断、电子商务技术等。徐荣娟带领学生获得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蔬菜嫁接奖项四连冠。
去年,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校园+田园’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9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寿光取得了6金3银2铜的好成绩,再次以绝对优势列潍坊各县(市、区)首位。
除了学校固有的师资力量,寿光还有由“农技专家”“田秀才”等组成的128人“师资库”,对农民进行点对点教学。
寿光蔬菜产业集团现代农业产业园管理人员王福坤负责管理荷兰模式温室。该温室占地10亩,面积大,南头光照强温度较高,叶子发黄早衰,王福坤不知道如何解决。后来,这个问题被《北方蔬菜报》首席顾问朱振华解决。“办法很实用,就是在温室南墙上搭上一个遮阳网。我虽然是青岛农业大学毕业,但实践经验还是欠缺。”王福坤说。
“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社会培训,我们都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作为重点工作,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发挥教育的社会职能,培养出创新应用型人才。”寿光市教体局局长李玉明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柳风马恺)近日,由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编制的《山东特色小(城)镇典型案例》出版发行,潍坊市寿光市羊口...
寿光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