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蔬菜换回了五年的租棚费
□本报记者孙希明
7月份对种蔬菜大棚的人们来说,是短暂歇息的日子:蔬菜卖完了,土地清理干净,撒上肥料,开始“闷棚”,8月初重新定植。但即使这样短的时间,对于在寿光市现代农业创新创业示范园区租棚种菜的张波来说,也有点等不及:“去年11月种上了第一茬西红柿,到现在卖了20多万元,把五年的租棚费换回来了,我们当然盼望尽快种上菜卖钱,以后除去肥料钱和雇工钱,再挣的基本是净利润了!”张波喜滋滋地告诉记者。
张波今年40多岁,是园区附近田柳镇崔家庄村的菜农,“玩棚”10多年,原先在村里玩着一个60米长的小棚。去年,田柳镇和寿光市金融投资控股集团通过流转土地,建起了占地1500亩的农业园区,一期建成高标准温室大棚106个和4000平方米智能温室2个,每个大棚近200米长,以租五年赠一年等优惠政策,面向菜农出租。张波租了一个,一年租赁费是35000元,五年近20万元,拎包入住,在家门口的农业园区玩起了大棚。
“各方面条件不错,大棚不但面积大,而且配套了现代化设备,卷帘机、放风机、水肥一体化等等,一样不落,农资超市、检测中心、蔬菜交易市场样样齐全,园区统一供应肥料、包装销售,跟原先我们个人玩棚直接不在一个时代了。”张波说起在园区玩棚的好处,滔滔不绝:“特别是园区专门聘请了技术员,我们打个电话,他们就进棚服务,帮着解决了不少难题。”
张波种的是樱桃西红柿,年前开始上市,由于品质好,行情一直不错,生产了7万多斤,价格平均在每斤4元钱左右,毛收入20多万元,他想再租个棚,可惜都已经承包出去了。“没钱租棚,园区能提供金融服务,利率也较低。”
寿光市金融投资控股集团是园区的运营商,包靠园区的韩全志经理告诉记者,他们与田柳镇选择土质相对贫瘠的3个村1500亩连片土地,以每亩960元年租金与农民签订流转合同。公司按统一标准建好大棚,再返租给村民经营。“以种植高品质口感番茄和黄瓜为主,目前第一季蔬菜实现大丰收,每个大棚一季的平均收益在32万元左右,张波卖得还不是最好的,最高纪录是种植大刺黄瓜的A34号棚,收益40万元呢!”韩全志称。
记者在园区看到,二期工程他们又新建高温棚14个,拱棚14个,目前已经建成,且完成了招租。
“周围村庄的许多菜农原先对园区不感兴趣的,现在看到第一批大棚租赁户种出了质量高和价格高的瓜菜,他们也急了,都盼望着进园区玩棚呢。”在施工现场调度的田柳镇党委书记王桂芝,既替增收的菜农们高兴,也为他们自己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收到的初步成效而宽心:“现在蔬菜生产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必须走园区化之路,把全产业链统一起来,提高组织化、集约化程度,让产出的农产品绿色无公害和更有竞争力,擦亮寿光蔬菜品牌,保障农民可持续增收,为创新提升‘三个模式\’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新闻推荐
本报讯7月12日,记者从市应急管理局获悉,今年6月份,全市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立案处罚143起。其中,寿光市34起,昌乐县...
寿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寿光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