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村,100多位妇女做乡绣

大众日报 2019-03-08 11:31 大字

□石如宽报道寿光市台头镇三座楼村村民张秀香家的客厅内,挂着张秀香亲自制作的乡绣作品。□本报记者石如宽戴玉亮

3月2日,寿光市台头镇三座楼村,70岁的张秀香坐在阳台上,戴着眼镜,穿针引线绣制《鸳鸯戏水》乡绣。

“乡绣制作工序比较复杂。先要在纸板上画出图案,再剪出小样,然后用花色布料包起来绣好,用各种颜色的线锁边,最后点缀上彩色亮片、串珠。小件,一天能做五六个,大件,至少得用10天的时间。”张秀香说,

张秀香家中的客厅内,挂着《麒麟送子》《年年有余》《鸳鸯戏水》等乡绣作品。张秀香的客户,除了周边的村民,还有一些广东、江苏、新疆甚至国外的乡绣爱好者。

在三座楼村,乡绣代代相传,至少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如今,该村还有100多位像张秀香这样的乡绣艺人。

据介绍,早年间,乡绣是三座楼村妇女人人都会的“基本功”。勤劳手巧的女人们,根据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在缝制衣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乡绣”这一刺绣形式。

“17岁那年,我跟着我大姑学做乡绣,一直做到现在。那时,制作乡绣还是我家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张秀香说。

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制作生活用品,三座楼村的妇女更多地去制作挂件、布老虎等装饰品。

三座楼村党支部书记刘瑞祥说,乡绣作品的特点是以针代笔,用精致的走线在织物上绣制图案。这些图案大多色彩艳丽,寓意喜庆祥和,具有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被称为遗落乡间的“绣明珠”。

83岁的张桂蓉是三座楼村年龄最大的乡绣传承者。“从我记事时起就知道乡绣了。没事就喜欢在家里拿起针线,做做乡绣来打发时间。做乡绣,能锻炼手和大脑。拿起绣花针来,什么烦恼都没有了。”张桂蓉说。

2018年,张桂蓉做了大大小小100多件乡绣作品,不光摆在家里自己欣赏,还拿出一些送给邻里乡亲。“《年年有余》这个乡绣是个挂件,主要有4个部分,从下往上依次绣上莲藕、一对金鱼、荷叶,再做出荷花,最后把它们组合起来。”张桂蓉说。

和以乡绣为乐的张桂蓉不同,张秀香做乡绣不光是为了解闷,乡绣还为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一对金鱼小件售价是100元,一副装裱好的大件乡绣挂件作品价格则在500元至600元不等。

据了解,三座楼村的乡绣艺人,年龄大多在60岁以上。去年夏天,张桂蓉、张秀香、郑连芳、花兰英、刘雪梅等乡绣艺人的名字被写入三座楼村村志。

张秀香认为,乡绣是个需要耐着性子去做的技术活。乡绣制作精美,具有较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是机器生产制品不能具备的。

刘瑞祥说,乡绣艺人大多是将乡绣作为自用,没有将这门地方色彩浓厚的传统手工制品推向市场。想让乡绣艺术后继有人,就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去改变,让精巧的手工制品发挥更高的市场价值。现在,三座楼村通过一些活动倡导年轻人多去关注乡绣艺术,取得不错的效果。目前已经有不少年轻人开始向老艺人学习这门手艺。

“有了乡绣,乡愁就有了寄托。”刘瑞祥说,“下一步,我们想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我们还将策划乡绣艺人的作品系列展览,并开展乡绣制作培训。”

新闻推荐

望留街道狠抓落实迈出发展新步伐

本报讯(记者李文莉通讯员王国乾)强化责任担当,狠抓工作落实。潍城区望留街道以认真贯彻落实省“担当作为、狠抓...

寿光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