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针走线 “绣”出乡村振兴路

潍坊晚报 2018-12-04 09:28 大字

寿光市台头镇三座楼村将整合乡绣制作资源,助推经济发展

手工乡绣作为一项传统技艺,世代相传,只是随着社会发展,传统手工乡绣越来越少。然而,寿光市台头镇三座楼村不少老人依然坚守着这一传统工艺,她们用灵巧的双手不断创作新品。12月3日,记者走访该村多名传承人,深入了解了村里的乡绣传承和发展。该村计划加大措施促进乡绣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82岁老人做乡绣

飞针走线很灵活

12月3日,室外天气阴冷,冬雨不停地下着,但寿光市台头镇三座楼村张桂蓉家却是暖意融融,她手中正飞针走线,用指尖创作艺术品。

今年82岁的张桂蓉是村里最年长的乡绣传承人,虽然已是白发苍苍,但仍然精神矍铄。针线在她手中来回穿梭,一件《年年有余》乡绣很快就成型了。一旁的一件《花鸟鱼虎》是刚刚绣好的,活灵活现,似静似动。

看着自己的作品,张桂蓉老人露出了笑容,欣慰又有些自豪。“我现在做的这个《年年有余》挂件有4个部分,从下往上依次绣上莲藕、一对金鱼、荷叶、荷花,最后把它们组合起来。”张桂蓉戴上老花镜,一边向记者介绍作品,一边拿着针线、布料,仔仔细细地绣着,她手上的作品惟妙惟肖,颇具立体感。

乡绣给张桂蓉的晚年生活带来了不少乐趣。“闲暇时间,我就拿起针线耐心地做乡绣,并不断创作新图案。”张桂蓉说,2017年一年,她创作了大大小小100多件作品,不光摆在自己家里欣赏,还拿出一些送给了乡邻,“乡绣作品寓意美好,比如鸳鸯图案作品象征夫妻相亲相爱,荷花图案作品寓意阖家团圆,大家都喜欢。”

自幼接触乡绣,从模仿创作到成为传承人

张桂蓉告诉记者,在三座楼村,乡绣这门手艺代代相传,从她记事时起就知道乡绣。当时年幼的她看着老人们穿针走线,就能做出活灵活现的图案,这引起了她很大的兴趣。

说起自己做乡绣的经历,张桂蓉说那是从“从照葫芦画瓢”开始的。几十年前,她在附近村的集市上看到有人在卖手工老虎乡绣,一眼就相中了,并买回了家。她从此便与乡绣结缘,并一发不可收拾。“我的第一个乡绣作品就是老虎绣,26元买了人家两只老虎乡绣,拿了人家的样品照着做。”张桂蓉从做老虎乡绣开始做起,不断在生活中寻找灵感。每天早上起来,她围在炉子旁,就开始寻思着如何做出更好看的乡绣。“做乡绣锻炼脑子也锻炼手,还能忘记烦恼,一拿起绣花针来,我所有的注意力就都在手上了。”张桂蓉说,除了手上技巧之外,还得不停地在脑中思考,只有不断创作,才能做出更好的作品。”

今年夏天,三座楼村编写了村志,张桂蓉作为本村的乡绣代表,被编入册。另外,张秀香、郑连芳、花兰英、刘雪梅等乡绣艺人的名字也被写入三座楼村村志。据介绍,像她们这样的乡绣艺人,目前在三座楼村有近百人,她们的年龄大多在60岁以上。

乡绣寄托了三座楼村村民的乡愁,村民们也以拥有这项传统工艺而自豪。张桂蓉说,乡绣是指尖的细致技术活,它制作精美,具有较高观赏和收藏价值,工厂是做不出来的。

乡绣深受人们喜欢,甚至有外国人来订购

在三座楼村,今年70岁的张秀香也是一位乡绣传承人,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她17岁时就学会了绣制各种图案。“在我的记忆中,早些年间村里有很多人都会乡绣。17岁那年,我开始跟着大姑学习乡绣,很快就学会了基本功。”张秀香说,有了基本功只是算入了门,乡绣的魅力在于不断创新。

张秀香说,她制作的乡绣图案和小样绝大多数都是自己想出来,除了花、鸟、鱼、虫等图案之外,她在生活中看到感兴趣的内容,都能用手上的针线做成精美的乡绣作品。

“乡绣制作工序比较复杂,我们一般先是在纸板上画出图案,再剪出样板,然后用花色布料包起来绣好,用各种颜色的线锁上边,最后点缀上彩色亮片、串珠……小一点的乡绣作品一天能做五六个,做一个大的则至少要用10天。”张秀香说,制作乡绣费神费力费眼睛,上了年纪的老人,多是戴着老花镜制作。

张秀香制作乡绣不仅满足了自己的爱好,而且还让乡绣走出了三座楼村,不少外地人慕名来购买。一对金鱼作品小件,售价100元,一件装裱好的大件乡绣挂件作品价格则在500元至600元不等……

购买乡绣的人,除了周边村镇的村民外,还有广东、江苏、新疆甚至是国外的乡绣爱好者来订购。记者采访得知,在三座楼村,还有很多像张秀香这样的乡绣艺人,她们在农闲时通过售卖自己制作的乡绣作品,获得了可观的收入。

全面创作乡绣

助推乡村振兴

记者采访得知,以前乡绣是三座楼村妇女人人都会的针线活,勤劳手巧的她们根据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在缝制衣服时逐渐形成了“乡绣”这一传统工艺,并应用在制做枕套、鞋垫、毡帽等生活用品上。后来,随着制作水平的提高,她们还制作挂件、布老虎等乡绣装饰品。

三座楼村党支部书记刘瑞祥说,乡绣作品的特点是以针代笔,用精致的走线在织物上绣制图案,这些图案色彩艳丽,寓意喜庆祥和,因此获得不少人的喜欢,在当地被称为“遗落乡间的‘绣明珠’”。目前,传统的乡绣艺人各自为营,没有统一推向市场。近年来,村里通过一些活动倡导年轻人多去了解乡绣艺术,起到良好作用,现在已有不少年轻人开始向老人们学习、继承这门手艺。“下一步,我们想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乡绣的知名度。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将策划乡绣艺人的作品系列展览。”刘瑞祥说。

刘瑞祥说,为鼓励更多人学习乡绣,村里打算组织制作队伍,对乡绣进行全面创作,让作品更加符合现代审美观,以提升乡绣的社会知名度,让这一传统手艺焕发新生机,助力三座楼村的乡村振兴。文/图本报记者邓永杰

新闻推荐

零下45℃超低温电池“寿光造”

□记者石如宽通讯员付惠敏报道本报寿光讯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有多项先进坦克装甲车辆及...

寿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寿光,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