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效武:“有为”老人 情系农圣

潍坊日报 2018-11-09 09:47 大字

□本报记者尹莉莉

通讯员袁晶

“博学明德传薪火,健笔飞椽写春秋。”有人说,用这句话描述刘效武是恰当不过了。“师者,传先贤之道,授所学之业,解学生之感,教育是一辈子的事,不但要老有所成,更要老有所为,老有所用。”刘效武这样点评自己。

今年74岁的刘效武,在教育战线上执教40余年,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寿光市教师进修学校、寿光师范学校……在人民教师的三尺讲台上,他始终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退休后的他不肯让自己闲着,把满腔热情倾注在了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的研究上,他与前贤以心灵对话,与时代交接文化传承,参与著书传承并弘扬中华农圣文化,灿烂了自己的人生。

奉献讲台笔耕不辍

刘效武出身于教育世家,从小酷爱读书,然而就是1959年,家庭突遭变故,他在小学任教的37岁的父亲因心脏病突发殉职于课堂上,还在上初中一年级的刘效武坚持依靠国家助学金读完初中学业,1961年底开始他担任本村小学民办教师,帮母亲分忧解难,照顾四个弟妹,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初中毕业后,16岁的刘效武成为了一名小学民办教师,他在教中学,学中教,一点一滴地提升着自我。在乡镇执教16年后,刘效武转为公办高中语文老师,后来又到寿光师范学校教书育人。

在那个年代,刘效武就是个自觉学习的“达人”。随着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为了胜任工作岗位,他从没中断学习的步伐,他始终坚持刻苦自学与系统进修,一路教学下来,他也学了一路。也正是在这种自发的、自主的学习中,锻炼了他的耐心和意志力,培养了他的独立自主能力。1991年,刘效武被评为全国自学成才先进个人。

上学期间,受家中多位学者亲戚的影响,刘效武立下了撰述之志。教学过程中,他根据自己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和学生课上课下的反馈,编成了语文工具书《常用词语类编》,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接下来,他又逐步编著了《教育教学探微》《护花春泥——忆名师之教诲》《小学新教师必读》等15部书籍,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9部(篇)获得省市县社科优秀成果奖。

农圣齐民故里情怀

2006年底,62岁的刘效武从寿光一中退休,然而,他近半个世纪春风化雨的奉献并没有写上句号,他披荆斩棘的自学之路也还在延伸。

退休后,刘效武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在地方教师培训中,多使用的是全国通用教材,其中涉及地方特色的内容很少。“就我们寿光而言,潍坊市的教材中很少有涉及潍坊市的城乡变化、名人故事、习俗传承等方面的内容。”刘效武决意要编一本可体现寿光市地方特色的书籍。

思来想去,他把目光放到了原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的事迹上。“我年轻时,正是王伯祥书记领导寿北开发、蔬菜生产的年代,这些事情都让我印象深刻。”刘效武说,他利用已经掌握的材料,和其他人用了一年半的时间采访、调查,再用一年半的时间写出了长篇纪实文学《伯祥书记》一书,从生活、工作等,全面细致地介绍了王伯祥书记在寿光任职岁月的成就,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

在刘效武的书房里,书橱占据了整整一面墙,他个人的藏书达万余册。而他自己已出版著作23部,完成60余篇论文,共计650万字……

著书弘扬农圣文化

刘效武自小受在中央民族大学当教授的舅父徐宗元影响,喜欢读书,善于思考。早在1963年徐宗元从香港邮购了一部新出版的《辞海》赠给他,勉励他不要因家庭原因放弃学业,坚持自学上进。在舅父的引导下,刘效武开始接触《齐民要求》。从五谷之别开始,刘效武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在当地做社会实践调查,写成三篇小文章寄给舅父审阅,后来这三篇小文被译成浅近的文言文收录在文献《方篇》中。这些史地知识的开拓,为他后来对《齐民要术》的系统研究埋下了伏笔。

退休后,时间宽裕,刘效武做了大量的桑梓文化研读。在这个过程中,他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有了更加浓厚兴趣。作为一名非农业专业人士,他敏锐地意识到,寿光市是贾思勰的故里,又是著名的蔬菜之乡,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对寿光县域乃至全国农业的发展都具有指导作用,他看到这本书为文言文,内容难懂,不方便普通群众阅读,在国内,涉足研究此书的人较少,萌发了对其进行研究梳理的想法。自从2006年起,刘效武就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齐民要术》的研读上。

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研究会成立于2005年10月,这是以贾思勰《齐民要术》研究为主要方向的学术研究和社团组织,2011年底,在研究会第一任会长王焕新的推荐下,刘效武担任了第二任会长。

时光荏苒,刘效武的研究也颇有心得。2013年,他作为执行主编,出版了《贾思勰与〈齐民要术〉论集》一书,填补了此项研究的出版空白。

为了让《齐民要术》为我所用,刘效武和寿光市几十位“贾学”爱好者一起,总结梳理近30年来他们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的研究成果,编著了一套《中华农圣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研究丛书》,从贾思勰祖籍考证,到《齐民要术》成书背景、语言解读,以及农林牧渔副创新案例实践……这部丛书由15分册组成,300万字,40余人参与著作。刘效武作为该丛书的总主编之一,他负责其中导读专辑和语言特色解读部分内容的编写,约20万字。

为了这部丛书,实现深层次、全方位、多角度解读《齐民要术》的目的,刘效武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他每天都与农业专家在一起,整天抱着《齐民要术》不撒手,凭借自己在文字方面的深厚功底,参考有关农学著作,所查阅的国内、国际资料更是不计其数。仅农学类书籍、字典和《齐民要术》同时代的书籍就翻阅了近百本。他不顾自己的身体,常常忙到深夜,甚至整宿都不睡觉,进入了废寝忘食的境界。刘效武希望通过这部丛书,能够进一步扩大农圣文化的宣传力和影响力,提升菜乡文化的软实力。

这套大型学术研究丛书被列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图书和寿光市重点文艺创作立项资助项目,获评潍坊市第四届“风筝都文化奖”。

刘效武坦言,研究“贾学”的目的,不单纯是为了解读《齐民要术》,最终是为了对“贾学”全面普及和创新运用,推动现代农业更好更快发展。“其他国家都很重视《齐民要术》,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寿光作为贾思勰的家乡和《齐民要术》的发源地,不能落后。书的出版只是一个开始,后面会有更长的路需要走。”刘效武说。

从生龙活虎的小伙子到白发苍苍的老人,虽然没人要求他去做这些事情,也没有任何报酬,自己能够做到老有所用,老有所为,就很开心。刘效武就是这样一个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有为老人。

新闻推荐

潍坊城市公益慈善综合指数排名全国第三十六位

本报11月6日讯(记者丛书莹)11月5日,中国善城大会暨第五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发布会在广州召开。根据新发布数据,潍坊...

寿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寿光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