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城里北门大街往事

潍坊日报 2018-11-09 09:47 大字

◎陈瑞曾

北门大街偏安于县城西北隅

原潍县城里北门大街,是城里南北走向的主要道路,北起县城的北门,南到县城西门大街的四牌坊,长约500米,宽约9米。北门大街与城里东门、西门、南门里三条大街不同的是,它不在县城的主轴线上。由于潍县县衙建设在南北主轴线的正面的北端,北门大街就规划建设在离县衙偏西100多米处,也由此与南门大街相错开来。

北门大街北端,可通城里的北马道:中段东侧有金巷子、城隍庙街,西侧有撞钟院前街、陈家老过道,东西相通。

北门大街中段西侧撞钟院前街以北近300米的西北隅,全是连片的深宅大院,之间虽无东西走向的街巷、胡同,但在深宅大院之间却有一条“更道”。旧时,靠谯楼击鼓、更夫打更报时,为此,大户人家曾在大院之间留下了这条“更道”,地点就在“广东道”宅院以北,东端自彭家过道起,在住户两墙之间,宽一-二米,蜿蜒几百米,更道两边没有门户,其堵头在临近北马道的杜家胡同的吕家住宅院内。除了打更人夜间专用,平素不能通行。

北门曾有瓮城

潍县城北门,名曰望海门,取遥望潍县北面的渤海之意。明代以前潍县城是土城,明末改建为石城,直到民国年间,人们仍能见到北门城楼雕梁画栋,雄伟壮观的形象。其在城门上用以守门瞭望的谯楼紧连空心楼一座,上有玲珑炮台,横书“海天一角”,还置有金大定年间的古钟一口(原放置于撞钟院前街观音大士庵内)。北门城楼曾有瓮城(月城、重门)。据《潍县志稿》明万历王渐《史(善言)侯重修潍县城池记》说:“古者重门击柝以待暴客,城东西南三门,皆重门,盖古意也。乃北门独缺,义诚无稽,故于北门建重门,制如三门而甃以石(与东、西、南三城门一样并砌成石墙)。佐贰诸君扁(匾)其门曰‘史公门’,纪创始也。”关于北门不设月城到底是因为什么,已不可考,反正国内其他古城,没有这种讲究,有说潍县城如龟,四门都有瓮城,成了瓮中之物,未免附会;而留下北门不建瓮城,有面向渤海升腾远举之象。还有说,望海门处潍城西北,金水之方,建了重门,或妨碍财源滚滚。但是,不管怎样,堪舆家关于潍县北门建月城不吉利的说法,还是有很大影响,以至于没有多长时间,史善言所建月城“史公门”,又被拆除,并且后来再未重建。

潍县北城及北门城楼,历史上多次经受过战火考验。其中明崇祯十五年(1642)清兵将领巴尔太率步兵万余及骑兵三千围攻潍县城三月,由于县令周亮工组织全城父老奋力抗守终未攻下。

陈大观世家最初发迹所在

北门大街是潍县城重要的老住宅区,历史上曾有许多大户人家的旧居在此。例如潍县有名的望族之一陈大观世家,早在明初就从直隶沧州迁来落户于北门大街,而后的几百年时间,当街居民为这个家族中成员的居处,起下了诸多的宅院名称。如:其长支六至十四世,出过两名进士、五名举人、一名拔贡,先后有六人在外地做官,几代人一直住在北门大街路西的一条过道的数椽茅屋草房里。由此后人称此处为“陈家老过道”。

又陈家老三支的第十二代陈尚志,原来也住在北门大街,父亲教家馆,难以糊口。陈尚志后来弃学经商发家致富,乾隆年间捐修了学宫、文昌阁、他的子孙后来又捐献了城西北炮台,他们一家在北门大街身东建设了大片住宅,由此,潍县人为此处起名叫“金巷子”。

再如老三支的十六世陈官俊、其子陈介祺、侄子陈介猷,三人中进士后,入过翰林院,当编修、修撰或庶吉士。由此,当地称他家在北门大街南段路东的住宅叫“翰林院”。还有位于北门大街中段、撞钟院前街以北的一座深宅大院,主人是长支道光进士陈应聘的两位(都是进士出身)孙子陈世昌与陈德昌。因其祖上陈所问曾任南京广东道监察御史,他们本人也曾做官于广东,由此,人们称此处为“广东道”。再是清代官至江西巡抚的长支陈所问从弟陈所述的后人陈阡的故居、老三支人称“丁字门”的(后人陈宽甫)陈家等等也在该街。

建成年代久远的陈氏家庙

明清两代,陈大观家族,文科共出过45名贡生、52名举人,其中19人中了进士。武科出过举人5名、其中武进士1名。这些人发迹后,陆续迁移到县城的其他街道居住。但是,他们的家庙还是设在了北门大街上。

该庙建成于乾隆辛亥(1791)年,其建筑格局庄严肃穆。庙门高筑在平台之上、庭院前有过厅,正祠三楹飞檐斗拱,西侧有厢房,为一三合院。另有二门及临街平房。嘉庆元年(1796)端阳,安神开祭前,阖族代表议定了《家庙条规》五项,规定:正祠中列始祖、二世祖三位,永不许更添神主;祠前西厢,凡上世举孝行历仕籍受封典各支子孙,禀明族长会同族众立神位送入;祠内一切房屋,不许借存神主,不坐馆借居、寄物,并强行侵占;春秋伏腊务致敬尽礼。后来,还将道光版《潍邑陈氏族谱》放入祠堂,便于寻亲问祖者拜读。

家庙建成后50年,由于十六世到十八世子孙中出仕做官的多,也给庙里的老祖宗带来了荣耀。其中,当过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道光皇帝老师的陈官俊,在其母夏氏九十寿辰时,皇上御书了“耆臣寿母”匾额与“福”字、“寿”字,以示殊荣。于是,就将御赐匾额悬在了家庙的正厅上,供奉了起来。而后,陈官俊之子陈介祺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人称陈大花翎)咸丰四年丁母忧回潍后,曾在光绪初家庙维修时,着其义子、刚中状元不久的曹鸿勋题写了“陈氏家庙”的匾额悬挂在门楣中央,他自己撰写了大门楹联:“孝友泽长,念尽性尽伦,系出自妫之后;德功祀重,庸示俭示礼,观于平仲之乡”。二门楹联:“莫不尊亲,入庙共知同血气;无远兄弟,推心自己有儿孙”。

在封建时代,陈氏家庙既是族间按季节祭祀远祖的场所,也是本族族长按族规、家法,处理族间事务、化解族间纠纷的所在。因此,家庙又像是族间的“衙门”。民国初,陈纪元先生,由于参加了同盟会,首先在潍县开办女学堂,提倡女子放足、男子剪辫子,被视为“大逆不道,有伤风化”要开家庙门,请族长打他的堂棍。后由实行新政的县府头面人物说情,才免受惩罚。

该家庙在潍县解放后,一度由地方改作他用,后拆除。

刘鸿翱父子昆仲也曾在这街上居住

又据《潍县志稿》:曾任福建巡抚、署闽浙总督的刘鸿翱(1778—1849)的住宅,先在城里郭宅街道北,为其祖刘九叙所置,鸿翱及其从兄弟刘伯蕴都生于此。清乾隆辛亥,其父刘济川与刘伯蕴的父亲刘峝(济川胞弟),迁到北门大街道西(在撞钟院前街北侧与广东道宅南),后人称刘家过道。刘济川,嘉庆庚申(1800)举人,任寿光县教谕。他在这里筑室名曰“既翖堂”以标志兄弟和睦。其子刘鸿翥、刘鸿翱嘉庆十二年(1807)同时中举,十四年(1809)又同登进士,鸿翥曾任安徽芜湖知县,其弟鸿翔也于嘉庆十八年(1813)中举任莱阳教谕。鸿翱弟兄五人,是三母所生,他们之间兄友弟恭非常和睦,又在堂上悬了“同怀堂”匾额。还在这里写下了《同怀堂记》及《同怀堂后序》,载入《绿野斋文集》中。

刘鸿翱的叔兄弟刘伯蕴,字石玉,嘉庆二十一年(1816)中举,任四川青神知县,政声卓著,卒后入祀乡贤祠。其弟伯英,字育才,嘉庆十九年(1814)中进士,任阆中、巫山知县,也著循声。

刘鸿翱家的刘氏家庙在该街路东刘家过道对面。

新闻推荐

司法救助暖人心

本报讯11月1日上午,司法救助申请人桑某夫妇为寿光市检察院控申科送来写有“检察关爱暖人心、司法救助解民困”的锦旗,以此...

寿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寿光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