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凤凰村 聊城农商银行助力乡村振兴的启示

聊城日报 2018-09-29 16:24 大字

□本报记者 尹腾淑本报通讯员 张 燕

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提到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乡村振兴,先要立足本土、因地制宜,趟出一条脱贫攻坚的新路子。脱贫攻坚,需要汇聚广泛的金融资源和资金力量,解决农村不懂贷款、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为“三农”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资金源泉,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生活富裕,建设“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美丽新乡村。

聊城市,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每一家农商银行都坚持立足三农、服务三农,为全市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本文以江北水城度假区李海务街道凤凰村为例,分析农商行在引导农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的作用,探讨出更多金融服务“三农”、推动“三农”发展的新思路。

飞上枝头的凤凰村

短短几年时间,昔日破旧、落后的凤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凤凰村家家种起了大棚,户户懂技术,每天一辆接一辆的大卡车将蔬菜瓜果运往全国各地,凤凰村带动了整个乡镇大棚产业的发展。

县里还建起了现代农业生态园,集旅游、餐饮、体验于一体,每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来此感受现代种植技术的神奇,品尝亲自采摘的蔬菜和水果,体验回归大自然的农家乐趣,今年,农业博览会将在这里召开。高速公路修到了这里,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村里的房子宽敞又明亮,小轿车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物,很多人在县城里买了房子,甚至有人还把孩子送去国外读书。因此,有人又将如今的凤凰村称为“飞上枝头的凤凰村”。

凤凰村面貌变了,村民生活变了,思想变了,精神面貌也变了,不变的是村民们对镇上“小西服”们的感激之情,吃水不忘挖井人,每每提到“小西服”,村民们都高高竖起大拇指:资金周转不开要找“小西服”,遇到技术难题也要找“小西服”,“小西服”们俨然成村民们的军师和智囊团。“小西服”们也不负村民们的信任和期待,定期去村子里回访,去田间地头跟村民们拉呱,了解他们的资金需求和技术困惑。

凤凰村旧貌换新颜,起始于国家金融政策的引导,得益于农商行的资金支持,离不开村民们不怕吃苦受累的精神。“农商行的员工们全心全意服务农民的一举一动、一思一谋,换来的是一片片的现代化蔬菜大棚。”谭学兵在说起未来时信心满满,“蔬菜大棚给咱农村老百姓带来了热气腾腾的好日子,大家都对明天的美好生活充满期待。”

落架的凤凰村

昔日的凤凰村是周边十里八村有名的穷村,村里的人祖祖辈辈都是汗珠子砸脚面子,在土地里刨粮食吃的农民。一年到头春耕、夏播、秋收、冬藏,四季轮回、周而复始,存不下票子、盖不起房子、娶不上媳妇,所以有人把这个村子称为“落架的凤凰村”。

当时,聊城农商银行的工作人员进村调查时发现,有些不甘心一辈子在村子里吃苦受穷的人都跑到城里打工,一年到头回不来几次,有些留守在村子里的孩子甚至都记不清爸爸妈妈的样子。后来,受经济下行的影响,农民工打工困难,讨不到工钱,很多人又都纷纷回到了村子里。

涅槃的凤凰村

伴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发展农村、振兴农村战略的提出,2014年起,聊城农商银行李海务支行的工作人员隔三差五就来到村里,跟村民唠家常,了解每家每户的收入和劳动力的情况。由于农商行的员工都是年轻人,而且每次来村里都穿着板板正正的西装,所以村民给这些人起了个外号——“小西服”。没多久,“小西服”们开始宣传农民致富路子,说是上面提因地制宜,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鼓动大家搞大棚种植,但是因为村民们没钱建大棚,也不懂大棚种植技术,更不愿意改变几百年来一直传承的春耕秋收的种植模式,所以一开始农商行的人并不怎么受待见。

后来,“小西服”们组织村民观看了一部关于大棚种植技术的电影,但是村民们并不上心,各玩各的手机。这之后有一段时间,“小西服”们都没有出现在村子里,大家也就慢慢淡忘了种大棚这回事。突然有一天,村党支部书记谭学兵在大喇叭里广播,组织大家免费去寿光旅游,不花钱还能出去玩,很多村民踊跃报了名,在大巴车上,大家又看到了“小西服”们的身影。原来,这是镇上的农商行组织大家去寿光参观。

到达目的地后,村民们大开眼界:大片大片白花花的蔬菜大棚,一眼望不到边,大棚里村民辛勤忙碌着,各种各样的蔬菜瓜果鲜翠欲滴。整齐漂亮的房子、一辆一辆的小轿车更是让村民目不暇接,很多村民当即表示要向寿光人学习,启动大棚种植项目。

回到村里,谭学兵和村民代表就跟“小西服”们商量大棚种植的事,首先村里人多,劳动力不成问题,再是村民们干事创业劲头十足,最难解决的就是资金问题。一提到贷款,村民们就犯了难,祖祖辈辈都是往银行里存钱,从来没有从银行里借过钱,万一大棚收成不好,还不了贷款怎么办,种种顾虑让谈话陷入僵局。“小西服”们一边为大家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一边向大家传达镇政府的政策,让大家放手一搏。

没几天,很多村民就拿到了贷款证,大棚建设开工当天,村民眼睛里的期待和溢于言表的喜悦,让“小西服”们备感欣慰。大棚建成之后,“小西服”们邀请了农业专家给村民们讲解大棚种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几个月后,42个大棚里的第一茬黄瓜产出40余万斤,二茬甜瓜产出40余万斤。一个年头、两茬蔬菜,一个大棚收入就能达到5万块钱。首战告捷,之前不愿种大棚的“钉子户”这次也红了眼,也嚷嚷着要种大棚。

新闻推荐

寿光世纪教育集团获得7项省市级教学成果奖

本报讯(记者孙孔嘉通讯员张立柱)日前,2018年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和第十六届潍坊市政府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

寿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寿光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