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活跃着这样一群人
——潍坊市疾控中心灾后防疫工作纪实
受“摩羯”“温比亚”台风叠加影响,潍坊市部分地区遭遇数十年来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一夜之间,寿光告急、青州告急、临朐告急、昌乐告急……灾情就是命令,灾区迅速出现了一群人,他们身着防护服或应急服,不分白天黑夜,不怕垃圾废墟,蹚着水,踩着泥,流着汗,不停奔波在乡间镇街,穿梭在背街小巷,忙碌在泥水路旁。一个月来,他们坚守灾区,能打能拼,表现出了空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他们服从大局,听从指挥,坚决落实科学抗灾、效率抗灾、依法抗灾、团结抗灾、担当抗灾、廉洁抗灾要求,完成了大灾之后“零疫情”的重大任务。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这群人,性子急,第一时间全到齐
灾情、命令,对于这群人来说,都是深有体会的。
8月19日晚上的雨,紧紧揪着这群人的心。20日早,市疾控中心紧急派出了卫生应急、传染病防控、饮水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专家,直插昌乐受灾严重街镇。
21日早,市疾控中心接连派出三支专家组,火速赶赴寿光、青州、临朐。当天返回后,各专家组顾不上回家,顾不上吃饭,连夜形成灾后传染病风险评估报告。当晚,所有班子成员和科室主要负责同志齐聚会议室,连夜研究灾后防疫对策。就在这个晚上,五个包靠专家组、51人组成的防疫队、灾后防病专班,正式成立了。
“洪水到哪里,疾控工作就覆盖到哪里,绝不留死角。”市疾控中心主任亓传敬如是说。
这是一个无眠的夜晚。专家组成员和防疫队员连夜整理行囊,灾后防病专班当晚投入工作,所有人员取消休假,在外人员连夜召回。一夜之间,人员、设备、药品准备到位。
22日早上出征前,包靠寿光并担任51人防疫队队长的瞿建俊,立下铮铮誓言,坚决完成任务。各专家组相继到位,51名防疫队员齐聚寿光,应急培训、分组包靠、消毒除蚊、应急监测、健康教育等系列工作同时展开。
此次出征,可谓尽锐出击。包靠寿光的专家组组长瞿建俊,身经百战,经验丰富,是卫生应急方面的专家,曾于2008年带领疾控队员鏖战北川;包靠青州的专家组组长于建乐,曾于2008年作为首批队员参加过汶川抗震救灾;包靠昌乐的专家组组长刘海田,沉着冷静,稳扎稳打,是着实的多面手和实力派;包靠临朐的专家组组长尹军光,虽离开部队多年,但仍保留着军人特有的雷厉风行和坚韧刚毅。各组队员们,有的参加过1998年九江抗洪,有的抗击过2003年非典疫情,有的参加过2008年抗震救灾,个个都是把好手。
在纪台包靠的防疫队员梁成武,曾是一名军人,也曾作为首批防疫队员参加过2008年抗震救灾。21日晚11时接到紧急通知后,他毫不犹豫地推掉了已预约好的胃镜检查。“胃不舒服是小毛病,坚守在一线是大事。”
刚刚结束一天工作的防疫队员周伟接到了妻子打来的电话,5岁的儿子突发高热惊厥。周伟赶到医院,安抚好妻儿,又连夜赶回灾区,回到驻地已是凌晨2时。路上的他,想了太多太多,他觉得,相比家庭的需要,灾区群众更需要他。
老师傅郭洪范,再有几个月就要退休了,一个月里,这位年届退休的司机师傅,载着队员们奔波在受灾镇街。为了让大家多休息会儿,他尽可能地轻踩每一脚刹车,避免每一处颠簸,当大家称赞他的驾驶技术时,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这群人,干劲大,从早到晚停不下
在灾区在这些日子里,不管是扑在一线的专家们,还是奋战在一线的队员们,他们时刻怀着一种紧迫感,一刻都不让自己停下来,有时恨不得一个人掰成八瓣使。这,就是他们这一个月来的工作状态。
这群人,年龄最大的59岁,最小的28岁,平均年龄46岁,很多都是教授级的专家。
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面对洪水到过的村庄,群众往外走,他们往里冲,时现“逆行”身影。
周健,是这次包靠寿光的专家组成员之一,每天近20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和无规律的饮食作息,引发了结肠炎的老毛病,发作起来,腹痛难忍,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滴。看到周健苍白的嘴唇,队长瞿建俊命令他赶紧回去治疗,周健的回答却斩钉截铁,“只要任务还没有结束,只要老百姓还需要我,我就一定要坚持到底。”
张洪祥老家在寿光市上口镇,是重灾区之一。在距离老家不足2公里的临时驻地,他接到了老父亲打来的电话,“儿啊,家里房子淹了,我得去安置点了。”同事们劝他赶紧回去看望父亲,张洪祥摇摇头,“等手头工作结束了再说吧。”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直到父亲从安置点回到家里。
包靠寿光侯镇的李海涛,是消杀小组组长,也是两个孩子的爸爸,十几天下来,他一直冲在消杀的第一线,连日
的劳累加上补水不够,他的嗓子哑了,牙龈肿胀,疼痛不止。灾后的几天,年幼的儿子因肺炎住院,而身在医院工作的爱人又异常繁忙,八岁的女儿独自待在家中无人照看,身边的同事劝他回家看看,哪怕回去一天再回来。他说:“家庭困难是暂时的,咬咬牙就扛过去了,这里更需要我。”
消杀队员孙坚毅,作为消杀方面的专家,一样身先士卒投身第一线。有时工作急,他顾不上更换扎破的乳胶手套,冒着可能被消毒液烧伤的危险,扑在一线做消杀,一天下来双肩被压出深深的血痕。第二天,他仍旧背起喷雾器,劝都劝不住。每天任务结束,从医院到住所仅二三百米的路程,他都要停下来休息三两次。
在这高强度的消杀工作中,总能看到几个背负喷雾器的娇俏身影。几天下来,她们有的肩膀磨破了,有的身上过敏起了疹子,但硬是一声不吭,咬牙坚持着。
前方队员们的冲锋陷阵,时不时传到后方,也感动和鼓舞着后方的所有人。一个月里,后方这群人,时刻保持高度紧张,主动放弃周末休息加班加点,很多同志已忘记了星期几。实验室人员24小时待命,连夜开展卫生检测,经常不知不觉工作到凌晨。几位女同志在实验室一忙起来,时常忘了家中年幼的孩子。
在后方,大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前方很辛苦,我们要做最坚强的后盾!
这群人,活儿细,言传身教齐防疫
这群人,就像一粒粒种子,撒在灾区的角角落落,包靠街镇,协调当地,动员群众,身体力行,贡献着他们的智慧。
他们没有专家的派头。刚去灾区时没地方睡,他们就睡在乡镇卫生院的病床上,吃饭就在工作之余,蹲在路边啃个馒头喝瓶水。
他们既当专家,也当队员。他们要求队员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队员怎么做的,自己首先先做。
凌晨的王坟镇格外安静,可陆翊平的房间却一直亮着灯。到灾区的十几天里,她白天跟同事们走家串户,检查指导,晚上组织研判,撰写总结,准备第二天的培训课件,待工作结束后,往往已是凌晨。同事们都劝她要注意身体,而她总是爽朗的一笑,“没事儿,我天生觉少!”可她那双布满血丝的双眼却瞒不过大家。
灾区的卫生条件差,蚊蝇孳生,水源存在被污染的隐患,为确保灾区群众的安全,一连数日,队员们起早贪黑,奔波于包靠点和大小村庄,面对横流的污水,腥臭的淤泥和满地的垃圾,他们全然不顾。
身穿防护服的刘学飞背着几十斤重的电动喷雾器,一边喷洒消毒液,一边向村民们讲解喷洒药品的注意事项。额上的汗水浸过他的眼睛,流过口罩,又顺着脖子淌下来,全副武装的他甚至没法去擦一下。
“您家的这些花盆要倒扣放,要不然里面的积水会孳生蚊子!”已经56岁的主任医师初永华一边说,一边拿起花盆一个个翻起来。为了让群众掌握灾后防疫知识,她走街串巷,挂宣传标语,发放明白纸,讲解防疫小技巧,一天下来筋疲力尽,连她自己也说不清,那些话已重复了多少遍。
消杀专家李林最近忧心忡忡,心想“孩子们马上要开学了,怎么保护孩子们?”他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在9月3日开学的第一天,在寿光市营里镇道口小学,一场特殊的开学典礼开始了。消杀专家李林和防疫队员王园园来到教室里,为孩子们上了一次特别的《开学第一课》。很快,他们的讲课视频传遍网络……
队伍中唯一的“90后”小伙康凯,在日志中这样写道:“抗洪救灾是个大战场,也是个大课堂。这次锻炼让我感到很充实,是我人生中的宝贵经历!”
这群人,心眼实,以身为饵捕蚊子
灭蚊是灾后防疫的重点之一。
灭蚊的方法很多,但哪一种最有效呢?重点防哪些蚊子?当大家在积极灭蚊的时候,有一群人却把蚊子当宝贝。为了这群蚊子,他们舍得用自己的身体去喂它们。
一个存有积水的破瓦罐,吸引了消杀专家李林的注意。他蹲着仔细地观察着。一旁的大爷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一切。“你不是负责杀蚊子的吗,怎么研究起来啦?”“你看,这是白纹伊蚊的幼虫,也就是咱们平时说的花花腿蚊子,水里的幼虫叫孑孓,十天就能长成蚊子。”在他的动员下,包靠其他乡镇的几名消杀队员,也开始跟着研究蚊子。勺舀法、灯诱法、布雷图指数法,一个接一个。等这些方法用完了,他们用上了一种具有牺牲精神的“人诱法”,顾名思义就是用人去吸引蚊子。
李林说:“蚊子找人时不用眼,而以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体表散发出的汗味儿和热量确定人的位置。”他亲自带头,特地穿了深色的衣服,在杂草丛、垃圾堆、臭水湾等蚊子出没的地方,挽起裤腿吸引蚊子叮咬……
看到大家以身诱蚊,后方的同事们也为他们捏把汗。一位大娘亲眼目睹这一情景,不禁哽咽了。
满腿是肿包的宋明明说,“眼睁睁看着几只花花腿蚊子踞在腿上,当时心里还真的害怕过,但是也顾不上多么多了。为了早日控制住蚊子,被多咬几口,算不了什么。”
这群人,就凭着这股子韧劲,为群众干着最“傻”的事情。
上面提到的他们,是队伍里的普通代表,还有很多很多的疾控队员们,包括前方的,后方的,他们一直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实际行动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潍坊疾控精神上添写了重重的一笔!
A04-A05版文/图本报记者邓永杰通讯员陈伟金丽君李宁
我不想说——致敬疾控铁军
□王象斌
你在树下乘凉,
我顶着似火骄阳;
你在喝酒品茶,
我在泥水中滚打摸爬。
既然当了健康卫士,
既然站在防疫前哨,
疾控人赴汤蹈火算什么!
我不想说,
因为我心中有一团燃烧的火;
我不想说,
因为我的责任高耸入巍峨。
一付担当的肩膀,
一腔赤诚的热血,
扛起人民健康重担,
换来祥和一片。
你在谈天说地,
我奔波消杀战场;
你在儿女情长,
我对老父母挂肚牵肠。
只要黎民苍生安康,
只要病魔不逞疯狂,
疾控人吃苦受累算什么!
我不想说,
因为人民的心中树起了丰碑;
我不想说,
因为健康贡献里有一个我。
一个博大的胸怀,
一副慈悲的心肠,
装满世界万千大爱,
温暖所有悲凉。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来奎金凤“爸爸妈妈,我已经长大了,我会尽自己的所能与您共渡难关!”“相信只要我们同心同德、齐...
寿光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