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探源 传承家风

潍坊日报 2018-09-07 09:38 大字

陈氏族谱

□本报记者邵光耀文/图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犹是焉。中国人重视饮水思源,不忘祖宗先人。千百年来,人们把祖宗的世系和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子孙,以此证明家族的存在、延续家族的血脉,这就是家谱。9月2日,在十笏园文化街区3号美术馆,作为第二届陈介祺艺术节系列活动之一的“追根溯源家风传承——老潍县家族家谱展”正式拉开帷幕。通过看板和实物两种形式,老潍县“四大家族——陈、郭、张、丁”以及于家、刘家的世系图表、家族名人、家规家训、古籍家谱、古籍文稿、书法、画作,私家珍藏等首次集中展出,为广大市民追根溯源,搭建起家族先贤与后人重逢的桥梁。

家谱——血脉之源

“吾族世传淮安府卫海洲人也。按《海洲谱序》,原湖广武昌府武昌县人。元末天下大乱,丁氏始祖讳兴者,以铁枪从洪武军,历年多所征伐,有功。及洪武十三年,调守镇海卫,后兴以老疾告退。迨廿二年,长子贯复并枪补役,又历年多功。洪武廿四年辛未。赴京叙功。九月望日,及钦除淮安海洲守御所世袭百户,长子贯继海洲,其余各流寄他郡如潍州、琅琊、东平、沾化、寿光、日照、莱阳,皆其派也。”这是潍阳丁氏家族来源记载,市民丁先生一边看,一边小声读着。“家谱是个好东西啊,我们中国人历来重视追根溯源,看了族谱,我们知道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祖先有哪些丰功伟绩,并且还知道了我们的旁系、侧支去了哪里。这就能对上了,五百年前是一家嘛,看族谱越看越有意思。”丁先生说。

记者了解到,此次展出的家谱有姓氏源流、世系表、家训等,特别是“四大家族”来源、分支等都有详尽叙述,潍县陈大观家族、潍阳丁氏家族、潍县西门里张氏家族、潍县于氏家族等让许多市民感慨万千。

家训——处世之道

除了家谱之外,大家族的处世格言,家风家训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个家族要想长盛不衰,良好的家风是处世的根本。在张氏家族名人中,对光绪年间进士张僖有这样的记载:“丁亥摄篆漳州。寻丁外艰,以母康养老,不克北归,滞留闵省,亲侍汤药,未尝废离。”对母亲不离不弃,一步也不远离,这种孝道传承、优秀家风,对现代人仍然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记者在现场看到,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而一些名人的故事,读来更是令人受益匪浅。潍县城里东大街,有一座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的牌坊,叫做“步天衢牌坊”。潍县城两位穷秀才于周、李洪举,到省城参加乡试,不想,途中李洪举突患重疾,于周见状,赶紧请大夫诊治,服侍在侧。李洪举非常愧疚,对于周说:“考期难逢,我不能连累你,你自己去考吧。”于周说:“你病成这样,我如果撇下你,枉为人。别说考试无把握,就是十拿九稳,也断无抛下兄台不管之理。”就这样,两人错过了考期。乡试三年一科,哥俩又苦读三年,结伴再赴省城,双双中举。李洪举不忘恩情,说:“于周帮我中举,无异于上天庭的天衢,功德无量。”于是为于周修建了“步天衢牌坊”。朋友之交,患难与共,这样的故事、风气,也令在场的市民啧啧称赞。

著述——传世之宝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在中国,家谱约有3000年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

记者在现场看到,张昭潜的《无为斋文集》、郭尚友《爱劳轩答问草》自序、郭梦龄《式训集》序等都有拓片展出,对潍坊市文脉传承、文化发扬意义非凡。此外,还有刘应节、于希宁、三进士等人物生平故事介绍,作品简介,这些著述作品,也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瑰宝。据十笏园美术馆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展出的家谱、作品、人物故事,搜集了大量文史资料、后人叙述,在还原真实的基础上,尽量给市民呈现原汁原味的老潍县族谱志、人物志、作品志。

新闻推荐

全力以赴加快灾后重建

当前,在潍坊市受灾各县市,大棚明水已经排完,各地正在迅速着手灾后重建,加紧恢复生产。在菜乡寿光,人们在忙着清理庭...

寿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寿光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