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书劝儿返乡种地
村支书劝儿返乡种地
一年的时间,儿子从“打工仔”变成了新型职业农民
6月23日,在莱城区牛泉镇贺小庄,村民王爱新正开着农用拖拉机在地里收土豆,路边停放着几辆皮卡车,车上栽满了已经装箱的荷兰土豆。“今年我种了20亩土豆,现在刚收获了一半。”王爱新说。
王爱新今年33岁,父亲是贺小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兆申。高中毕业后,他一直在外地打工。十多年来,他当过出租车司机,安装过空调,在大理石厂干过搬运工,跟妻子开过杂货店,但长期以来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只靠下体力干活,很难在大城市扎根立足。”王爱新感言。
就在这期间,他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父亲王兆申的带领下,全村已经有将近200户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村里引入了章丘大葱、荷兰土豆,并积极培育当地特产鸡腿葱,仅去年就出产大葱1000多万斤、土豆800万斤,年收入1500多万元。“国家提出了‘农业供给侧改革\’,这让我看到了种地大有可为。”王兆申说。但近年来,贺小庄也遇到了发展瓶颈:农业技术缺乏,产品附加值低劳动力流失严重,现在1/4的村民都外出打工了。从2014年开始,每次儿子回家,王兆申总会给他做思想工作,鼓励他回家搞大棚蔬菜,但儿子一直不为所动。“我常年在外打工,不懂种地,种出来也没人收,赔了咋办?”王爱新质疑。
为了打消儿子的顾虑,王兆申带着他,先后四次到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进行考察,并在寿光职教中心接受培训教育,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儿子动了心。为了让他尽快掌握温室大棚管理种植技术,王兆申联系上了山东省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协会工作人员先后三次来村里进行了考察,确定了生产规模,种植种类。去年7月,父亲和儿子对半出资,第一个在村里建起高标准蔬菜大棚,专门种植富硒农作物瓠子,农技协人员负责教授大棚维护管理和种植技术,并全程辅导,成熟期后由寿光一家果菜公司按保底价收购。此外,儿子自己还流转了20亩荒地,种上了荷兰土豆。
“从那之后我发现儿子变得成熟稳重了,不管是‘土专家\’还是老农民,他都虚心请教农业技术,自己也上网查阅资料,农闲时间到外地学习考察,参加市农业局的培训, 主动联系农技协专家,引进种苗,提升品质。”王兆申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瓠子丰收,卖了5万多元,土豆产量10万多斤,收入6万多元。昔日的打工仔“摇身一变”成了村里的新型职业农民。“以前在外打工,一天能挣200多元,现在在家种地,一年少说有10万元。”王爱新说,“技术、资金、市场心里都有数了,我现在买了农用机械,一心就想把地种好。”
年初,在省农技协的帮助下,村里建起了农产品加工厂,王爱新也引入了广西大学培育的“粉贝贝”小西红柿,目前亩产2万到3万斤,产品直供信誉楼、十八乐等市里的大型超市。“现在像我这样的新兴职业农民全村有7户,他们都是回乡种地的农民工,我算是最年轻的。”王爱新笑着对记者说。
(□本报记者 时晔然 编辑 )
?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邵光耀通讯员张志刚国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是国家安全、民族利益的灵魂,是增强公民国...
寿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寿光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