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在“家门口”挣钱 ——汪湖镇发展现代农业侧记

日照日报 2018-04-19 02:14 大字

本报通讯员 牟宗刚 段鸿鹏

4月13日,在汪湖镇“9602”油桃基地大棚里,管理员李明勋和他的妻子像往常一样,早早地开始了劳作。“再过半个多月,这棚里的桃就上市了,比露天的要早接近两个月,按照以往的行情,价格是普通桃子的好几倍呢!”见到笔者,李明勋停下手头的活聊了起来。

李明勋早年在外地打工,曾在新疆、甘肃等地闯荡,后来到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从事PPR管材制造、工程安装等工作,学得一手好技术。虽然在外混得不错,但终归觉得没有在家里踏实,这几年就回乡创业。

“在家其实钱不少挣,管理这个棚,从去年冬天覆膜到今年五月份,大约就是6、7个月时间,收入在5万元左右。我闲时去帮人栽树、种大田菜,能挣1万多元,李明勋还干着电焊、农机维修,能挣3、4万元,一年下来总得有10多万的收入吧。”李明勋的妻子王秋美和大家算了一笔账。

钱不少赚,家里的农活耽不了干,吃住又省又方便,年轻时在外打工,上了年纪回乡创业成为了许多农村在外务工人员的一种选择。

然而,吸引他们回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让他们在“家门口”挣到钱。为了增加群众收入,汪湖镇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该镇坚持特色产业支撑,让群众干在家门口,得鱼更得渔。大湖村通过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和大户带动,发展了世丰农业进口彩色苗木基地和“9602”油桃基地,打造了大湖特色产业。两基地管理员和帮工优先雇用本村流转土地的农户,不管男女老弱,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挣到可观的收入。

“9602”油桃基地推行企业化管理模式,将企业职工的管理模式应用于果业管理,推行“租金+薪金+分红+奖金”模式,管理人员年均收入4.5万元以上。目前该基地流转560亩土地,建成18个设施大棚,每天可带动该村80人到基地打工,每人每天工资60—80元。

世丰农业进口彩色苗木基地,流转土地4000多亩,每年付给村民承包款400多万元,同时,每天可带动该村100多人到基地打工,每人每天可获得70—80元的收益。流转土地的村民每年每亩可获得1000元的土地补偿,不但补偿金普遍高于自己经营土地所得,而且还解放了劳动力,得到了另外一份工资,让村民“离开土地,又不失去土地收益”。

基地的不断发展壮大,积累了雄厚的实力,给租出土地的群众吃上了“定心丸”。据该基地销售经理迟玉国介绍,自去年秋季到今春,已销售红枫、海棠等各类进口苗木8000多万元,效益非常可观。

一个产业的发展并不是那么容易,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就是镇村干部和老百姓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该镇始终坚持以超前的思维指导谋划产业发展。坊城村积极宣传引导,让“种大棚比种黄烟好”“一个大棚相当于20亩黄烟”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党委在倡导发展大棚蔬菜过程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并举,主动对接寿光,组织人员实地考察,邀请寿光技术员驻村指导,不仅指导大棚建设,更是手把手教村民大棚种植技术,让蔬菜大棚产量进一步增收,推动了大棚产业发展。坊城村通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种植大棚茄子的特色产业,主要销售到青岛、临沂、上海等城市。全村共100多户种植大棚,占全村总户数的39%,带动从业人员约20人,每个大棚毛收入约6.5万元,纯收入约4.9万元,从业人员人均纯收入约2.5万元。

党建引领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所在。汪湖镇注重农村“两委”班子建设,党员干部冲在前,领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解决了一个个难题。仁旺村是该镇人口最多的村,前几年,由于村支部班子战斗力不强,各项工作一直没有起色。今年,在村“两委”换届中,在外创业的郑泽刚回村担任支部书记后,一举扭转了落后的局面。该村重新丈量了土地,规划建设700亩的林果产业园,进行对外招商开发,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汪湖镇是个典型的农业镇,在当前形势下,如何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把在外务工的农民吸引回来,让群众在‘家门口\’挣到更多的钱,更好地建设美丽乡村,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汪湖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韩恩峰表示 

新闻推荐

猪舍上建成光伏发电站

□记者石如宽报道本报寿光讯4月8日,寿光市营里镇立涵养殖有限公司场区,猪舍及空地上排列着深蓝色的光伏板。“共安装了1900块光伏板,建成了1兆瓦光伏电站,现在每天可发电2100多度。”...

寿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寿光,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