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拆了小锅炉,采用清洁能源、余热回收、空气能等方式 寿光:“绿色供暖”风生水起

大众日报 2018-01-20 03:39 大字

□石如宽报道寿光市孙家集街道嘉和茗苑小区的居民们,现在冬天享受的是“绿色供暖”。□本报记者戴玉亮石如宽

本报通讯员刘瑞全

1月15日,寿光市田柳镇金富地小区,陈秀梅家室内温度21度。“现在暖气格外好,温度有保障。”陈秀梅说。

这个供暖季,田柳镇共有11个农村社区及企事业单位、沿街商铺用上了余热供暖。

余热来自新龙集团的烟囱。寿光市港投集团民晟热电公司投资6500万元,在新龙集团的烟道内加装设备,对余热进行回收。“烟气排放温度在140度左右,回收余热后以汽动泵加热水,从而实现供暖。”民晟热电总工程师张德三说。

据民晟热电经理马颖介绍,整个供暖季的余热回收量可达9.33万吉焦,相当于节省3183吨标煤。同时可减少烟气烟尘、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碳化物的排放,且供热效率比小锅炉提高25%。目前,余热供暖项目辐射田柳镇王高片区、田柳片区,实际供热面积为30万平方米。

田柳镇余热利用暖民工程负责人李瑞亭说,余热供暖项目替代了已拆除的20余座燃煤锅炉,与往年相比,可以节约近三分之二的费用。

与金富地小区不同,孙家集街道嘉和茗苑社区采用了空气能供暖。该小区居民范莹家室内温度一直在二十四五度上下。“很舒服,在家里穿件毛衣就行了。”范莹说。

往年,嘉和茗苑小区用12吨燃煤锅炉进行供暖,11万平方米的供暖面积,每个供暖季需要燃煤1600吨。2017年,孙家集街道引进爱能森电能和空气能供暖设备,给6个小区及周边的学校、医院供暖,覆盖面积35万平方米。

据介绍,孙家集街道的新型供暖项目以太阳能、空气能、地热能作为能量来源,通过核心储能系统储存能量,再转换为用户所需的暖气或冷气。目前,该项目在孙家集惠及居民4000余户。

爱能森三元朱热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怀升说,新型供暖项目每年可以减少4800吨的煤炭燃烧,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以及二氧化硫的排放。

早在2016年冬天,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就用上了爱能森空气能供暖。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说,新能源的推广已经让三元朱村民过上了绿色、低碳的新生活。

爱能森三元朱热力有限公司总经理蓝兰说,爱能森运用熔盐蓄热技术,在三元朱建设全球首个“储能+多能互补+智慧能源”的清洁能源供暖制冷工程示范项目。

据介绍,熔盐蓄热技术是一种基于熔盐显热蓄热的电加热集中供暖技术,采用独立熔盐蓄热集中供暖系统,利用晚上谷段的低价电加热熔盐储能,供暖时通过盐—水换热器将循环水加热至供暖温度,将热水输送至用户,实现供暖功能。

古城街道弥香苑、弥清苑等小区,则采取了煤改电、煤改气等方式供热。弥清苑小区东区这两年一直采用土壤源供暖,居民反映效果不错。弥香苑小区采用的是“天然气壁挂炉”方式进行供暖。

“这种供暖形式,可以根据各自需求控制室内温度。”弥香苑小区居民李庆林说。

2017年,寿光全面开展了燃煤小锅炉清零行动,完成拆改的769台燃煤小锅炉,很大一部分为供暖用燃煤锅炉。

“针对各镇街驻地及部分农村社区存在的供暖实际,我市探索出清洁能源、企业余热回收、空气能等多种新型供暖方式。”寿光市燃气供热服务办公室副主任薛松说,目前寿光有110多处社区、学校、医院等用暖单位已通过新型供暖基本实现集中供热。今后,寿光还将在农村社区大力推广这些新型采暖模式。

新闻推荐

潍坊创建中国食品谷

目前,潍坊农业有了一个新的品牌窗口——中国食品谷。规划建设45平方公里的中国食品谷核心区正依托“农业及食品产业创新(研发)中心、品牌展示暨交易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检验检测认证中心、食品产业...

寿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寿光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