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小伙齐增升自制砚台近三百方,作品被比尔·盖茨收藏 一方砚石雕出诗书画印
“80后”寿光小伙齐增升自学制砚7年,成为圈内颇有名气的制砚师,他制作的砚台先后被潘基文、比尔·盖茨收藏。对于齐增升而言,砚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他希望通过砚台文化载体,将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光大。
因为一块青州红丝石,与砚雕艺术结下缘
近日,记者见到了齐增升,只见他眉清目秀、外表帅气。齐增升接触砚雕的时间不算长,而成名却较早,这让人不得不承认,他对砚雕有特殊的天赋。1986年,齐增升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受家庭环境影响,他自幼爱读诗书,痴迷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学习和探究。“这也是我后来接触砚雕艺术后不能自拔的原因。”齐增升笑着对记者说。
当被问及何时与砚雕结缘时,齐增升给记者讲述了一段有趣的故事。齐增升的很多朋友知道他平时喜欢写写画画,整天与笔墨纸砚打交道,2010年前后一位朋友从青州带来了一块红丝石送给他。“在古代,红丝石是制作砚台的一种材料。”齐增升顿时对这块红丝石产生了兴趣,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他用篆刻刀刻了一方砚台,砚雕生涯中的第一件作品就这样诞生了。
砚雕完成后,齐增升拿给朋友赏玩,没想到第一次雕刻砚台就得到了朋友们的一致好评。“朋友的称赞和鼓励大大激发了我对这种艺术形式的兴趣。”齐增升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一切历历在目。就是从一块小小的红丝石开始,齐增升踏入了砚雕艺术的大门,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开始钻研学习这项传统艺术。
寻求创新,边研习砚雕艺术边学传统文化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齐增升的学艺生涯中,令他感触最深的是,砚雕制作可不像看着那样简单。“一开始做砚时,最难的是对砚本身缺乏深刻认识,概念很模糊。”回忆自己刚开始学习砚雕的时光,齐增升说,那时他只知道在雕工上下功夫,而忽略了“砚之为砚”的制砚理念。面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困难,齐增升从未想过放弃,他不断向各位前辈请教、与砚界同行进行交流,不断加深对砚的深层次认识。
与砚雕结缘后,齐增升发现砚雕是一门综合艺术,诗、书、画、印、刻等都囊括在内,在创作过程中总感觉自己之前所积累的知识远不够用。另外,在资源方面品种多样,各有特点,也是让他沉迷于砚雕的原因。“砚雕做起来相当有挑战性,可以充分体会到创作的乐趣,并且这是一个不断学习,创作,再学习的过程。”齐增升说。
齐增升的砚雕创作从青州红丝砚入手,逐步拓展至鲁砚的其他砚种及端砚、歙砚等,并且一直致力于强调作品的原创性和时代感。在研习砚雕艺术的同时,齐增升坚持读诗书,研习中国传统文化。为了使砚雕有所创新发展,他忙里偷闲,一边学习古诗词、传统书画,一边设计图案、精心雕刻,让自己在创作时能够得心应手。制砚近300方,作品被潘基文等名人收藏
寒来暑往,经过7年的自学与坚持,齐增升已自制砚台近300方。30岁前,齐增升已在全国各地的砚雕比赛中拿下了数个奖项,他的作品受到不少人的喜爱。2014年,他制作的《天地和同砚》被潘基文收藏;2017年5月,他制作的《上善若水砚》作为贵重礼物,赠予比尔·盖茨收藏。提起《上善若水砚》,齐增升表示,这是他用红丝石做的一方砚,图案呈水浪形状。“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上善若水\’,比尔·盖茨热衷于做慈善,于是我制作了这么一方砚。”齐增升说。
“在我看来,一方好的砚台首先要有好的石质。其次是立意,立意高远的作品如同一个人拥有高尚品格,是值得别人尊重的。再次是雕工,好立意、好思想最终要通过雕工体现出来。另外,还要有用,砚台之所以被创造出来,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它具有实用功能。尽管在当代其功能已经淡化,但实用才是一方砚台是否为砚的标志。”齐增升表示,这四点除了“质”是砚雕者们无法改变的因素外,另外几点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方砚台作品价值的高低。
潜心研究雕刻之余,齐增升经常自我反思。他告诉记者,有一次他翻出了当年初学砚雕时的练刀之作,虽然手法有些生硬和稚嫩,却是用心之作,现在看来反而有些古雅率真。后来学得多了,懂得多了,反而感觉自己的作品多了些“取巧”,少了些“本真”,他以此自勉,以求不忘初心。
醉心砚雕艺术难以自拔,志在传承砚文化
在当今充斥金钱与物欲的社会,致力于砚雕创作的齐增升一直在为“砚”做事,甘做“砚”事,沉醉和痴迷于砚文化中,浑然忘我。齐增升表示,砚雕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客观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砚的实用功能已逐步退化,已经从古代的实用器转变为收藏品,当代人对砚的需求与古人有了很大差异。“我认为当代砚雕创作关键的一点是,我们既要保持传统砚雕中‘以用为上\’的制砚理念,又要结合当代审美观,创作出符合当代人审美需求的作品。”齐增升说。
作为一名年轻的砚雕师,齐增升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砚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理应得到当今文化、艺术界的推广和弘扬,我们作为砚界的一分子,更应竭尽全力推动砚文化发展。”对于已经将弘扬砚文化作为终身事业的齐增升来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融会贯通,入古出今,用自己所学为砚文化的发展尽一份力量,将砚雕艺术传承发扬光大。文/图本报记者隋炜凤
新闻推荐
在丹河流域全河道建设人工湿地实施水质净化 寿光:污水处理费省了不少
□本报记者戴玉亮石如宽1月2日上午,寿光市侯镇河沟村,53岁的王凤琴在丹河里下好抽水机和水管,河水被引至麦田。“丹河水清澈见底,天气暖和时,还经常看到鱼儿游来游去。水好了,我们浇地放...
寿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寿光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