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残障志愿者 受助再助人

潍坊晚报 2017-12-06 10:54 大字

王晓平助残疾人乘车。闫桂平看望困难学生。耿丽为残疾人送温暖。肖岚在看望困难老人。潍坊市共有67万余名志愿者,其中有一部分是残障人士

近年来,“志愿者”这一社会群体得到了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在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的各类志愿者组织中,潍坊市的志愿者队伍是较为庞大却又独具意义的一类。其中有一部分人格外“特殊”,他们是一群身残志坚的“残障人士”,跟其他志愿者相比,他们从志愿者队伍的“帮助对象”变成了如今帮助他人的“志愿者”。12月5日,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潍坊市共有注册志愿者队伍200余支,志愿者达67万余人。

从“聋木工”到公益组织理事长

43岁的王晓平是寿光市文家街道西河村人,小时候因患脑膜炎失去听力,语言功能也逐渐丧失。“听不见、说不出”的缺陷让他尝尽生活艰辛。

王晓平的妻子说,因为丈夫是聋哑人,所以创业之初受尽苦楚。当时购买设备需要资金,夫妻俩到处借钱,几经周折,除了王晓平的父亲出了一些钱外,借到手的寥寥无几。

“后来,当地残联和志愿者帮助了我们,送来资金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王晓平说,想到自己的艰辛,他主动联系了特殊教育学校的几名残疾同学,为其提供就业机会。

王晓平热心公益事业,先后多次组织爱好木工的残障人士免费到他的基地参加木工技术培训,累计培训160余人。

2016年,在参与潍坊惟爱助残公益组织的十多场助残活动后,他感受到公益团队的力量,成立了潍坊惟爱助残公益寿光分会。“作为一家发展了6年的残障人士为主的公益组织,我们积极培养挖掘了像王晓平这样的热心公益的自强残友在县市区成立分会,目前有寿光、峡山、潍城、经济、昌邑五个分会。”潍坊市惟爱助残公益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仪宁说。

从服药自尽到成为不认命的志愿者

“我最初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竟有成为志愿者的一天。”闫桂平是一名身患强直性脊柱炎的二级残障人士,困难时曾领低保为生。在一次生病住院过程中,同样身体残疾的志愿者前来看望他,让他深受鼓舞。

“我经常说残障人士要‘认命\’,但我却没想到竟有这么多不认命的残障人士。那时我因为对生活绝望,所以服药自杀,可志愿者让我重新有了生的希望。”闫桂平说,当时他对那家公益组织的负责人说,只要他能走出医院,就跟着做公益,因为他们让自己知道这个世界还很美好,要“不认命”。

随后,闫桂平加入了这家志愿者组织,在公益活动中他逐渐成长起来,并且找到了新的工作。“随着活动增加,我跟两名残友一商议,成立了相亲相爱公益服务中心,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闫桂平说,爱心人士的救助让他认识到社会充满爱,因此他想现身说法,让更多人接收到这股正能量。

热爱歌唱,她成立残障人士艺术团

在安丘,有这样一位志愿者,她患有婴儿瘫,只能在轮椅上歌唱,从2005年第一次登台演出到现在,10年间她带出了一个残障人士艺术团,经常带团员们参加志愿活动。

“我们自发组成的文艺团人数越来越多,在残联、文化部门、民政部门的帮助下,2014年我们注册了自己的艺术团。”耿丽说,作为一名曾受到社会各界帮助的残障人士,她一直把帮助别人放在心上。

“希望社会各界人士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关爱残障人士,也希望残障朋友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自强不息,发挥特长。”耿丽说,她跟几个残友成立了安丘市华韵爱心艺术团,既是为了满足残障人士爱艺术的梦想,为他们提供一个平台,同时也是为了集合更多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传递正能量。

如今耿丽的艺术团里有50多名演员,注册后已进行公益演出十几场,演出形式有歌唱、舞蹈、小品、快书等。

从被帮助的“弱者”到奉献社会的“强者”

在潍坊的残障人士志愿者中,天使公益服务中心的肖岚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人物,1981年出生的肖岚,儿时因病致残,父母去世后,16岁的她便走上了社会,用稚嫩的肩膀挑起家庭重担。

“当时社会上的一批好心人帮助了我,后来我才知道,他们的名字叫做‘志愿者\’。”肖岚说,2007年她受伤骨折,社区领导和志愿者到她家中看望鼓励她,还帮助她开办了潍坊市第一个爱心公益谈话热线——肖岚热线,那时候她就想如果自己能重新站起来,也要成为一名帮助他人回馈社会的志愿者。

市天使公益服务中心成立后,一直致力于开展救助弱势群体、扶贫助残、社区服务等公益活动,帮助残障人士融入社会,让他们从一个被帮助的“弱者”转变为主动奉献社会的“强者”。到目前为止举办扶贫助残活动100多次,累计为弱势群体捐献爱心物资超过20万元,受益人数过千。

2017年肖岚去苏州参加了中国残障公益传播官的学习,随后天使公益出版了潍坊市首本《文明关爱,残健共融》主题公益漫画册。还在筹备拍摄山东省首部展现残障人士不畏艰难、自强不息、助人自助的纪录片,让公众更加深入认识、了解、尊重残障人士。

潍坊市已注册志愿服务队伍200多支

“最早的志愿者队伍2006年就成立了,当时他们自己命名为志愿者协会。”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李凡华说,根据有关政策,同一行政区域无法注册同类社团组织,他们成为一群“草根公益者”,没有合法身份。

为此,民政局经过探讨调研,采用了一个折衷方法,让草根团队以民办非企业的方式注册成立一家家公益组织,其中潍坊市爱心义工、潍坊市春雨社区义工和鸢都义工是潍坊市成立最早的一批公益组织。

“当时有的公益组织去乡镇帮扶贫困户时,下雨天连躲雨的地方都没有。”李凡华说,于是,2013年民政局成立社会组织培育中心,为一批公益服务中心免费提供办公场所,并免去物业费等相关费用,目前已有33家公益组织入驻该中心。

如今,潍坊街头随处可见红马甲的身影,他们用实际行动树立起潍坊志愿者的形象并让志愿服务理念传播开来。据统计,潍坊市志愿者人数达67万余人,已注册志愿服务队伍达200多支,未注册志愿服务队伍和民间“草根慈善”队伍更是数不胜数。多年来,潍坊市以发展志愿服务组织为抓手,拓展志愿服务领域,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名副其实的“志愿者之城”。文/图本报记者宋树云实习生王丽霞

◎相关新闻

潍坊市召开《志愿服务条例》座谈会

本报讯12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志愿服务条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志愿服务的专门性法规,全面规定了志愿服务的基本原则、管理体制、权益保障、促进措施。标志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站在了新的起点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2月5日,来自市民政局、市文明办等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相聚一堂,认真做好《志愿服务条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进一步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奉献意识。

多年来,潍坊市一直坚持社会化、规范化、公益化、专业化的工作导向,以完善制度为突破,以服务社区为重点,以发展志愿服务组织为抓手,健全志愿服务机构,规范志愿服务站点,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志愿服务文化。下一步,潍坊市将建立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用好注册平台,结合文明创建、打造专业团队;加强志愿服务权益保障,维护志愿者的正当权益,引导和规范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志愿服务的嘉许和激励制度,宣扬典型事迹、落实回馈制度、引导崇德向善。(记者宋树云实习生王丽霞)

新闻推荐

园博会城市展园评审完成

园博会展园总体效果图。(园博会筹办工作指挥部供图)本报讯(记者冯晓华)12月4日,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筹办工作指挥部组织召开第四批展园设计方案专家评审会。本次评审会对中华城市展园的晋...

寿光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