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手机是俺的新农具”

广西日报 2017-11-30 06:54 大字

早上6点半,山东省寿光市稻田镇崔岭西村村民崔江元在饭桌前拨弄着手机。种了17年蔬菜大棚,以前是铁锹、耙子等农具不离手;现在成了一个手机控。

“这手机可是俺的新农具。”崔江元说,大棚内的光照强弱、温度高低、湿度大小,啥时候该通风了、该浇水了、要补光了……在智慧农业APP上一目了然,可以实时查询和调节。

当农业遇上“物联网+”“互联网+”,蔬菜大棚的管理简单起来。以前,崔江元夫妻俩种植两个70米的大棚都吃力,用上智能化设备后,种植3个200米大棚轻轻松松。为引导农民更好种植大棚,推进蔬菜产业转型升级,2016年以来,寿光市为蔬菜大棚“更新换代”给予相应补贴,发放贷款978笔、1.08亿元。

种业是蔬菜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强农先强种。以前,因为不耐储存与运输,崔江元种的西红柿销售最远也出不了山东;如今,在当地农业部门帮助下,他选用了高产、抗病毒还能连续坐果的品种。“主要是耐储存,俺家的西红柿都运到国外去了哩!”崔江元说,保守估计一个棚光卖西红柿收入就有20多万元。

自2015年以来,寿光市在每个蔬菜生产村建立一处蔬菜专业合作社,打造“村两委+合作社+农户(社员)”的新型经营模式,统一为社员提供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农业技术指导等全程社会化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目前,全市村两委领办的合作社达到210家。“我加入了村里成立的众旺果蔬专业合作社,西红柿都卖给合作社。”崔江元感叹,这个合作社可不得了,西红柿都卖到俄罗斯去了,一年营业额1亿元呢!

(潘俊强/11月26日《人民日报》)

新闻推荐

构建四环内“八纵六横”道路框架 路路畅通,运菜车直达村头

□本报记者石如宽戴玉亮本报通讯员刘瑞全最近,王庆凯从孙家集开车回寿光,都会选择文石线。“寿光道路四通八达,真是太方便了。”王庆凯说。国道308文石线寿光段改建工程...

寿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寿光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