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文化之根凝聚千年古城新崛起“文化底气”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于菲通讯员刘芳芳赵晓敏
近年来,青州以建设全国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将历史渊源、城市精神、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发展浓缩成一条主线,依托文化的核心竞争力、辐射力,进一步放大文化的杠杆效应,文化和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2021年全省群众满意度测评,青州文体生活获得全省第1名。探索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样本获评2021年度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典型经验做法;入选2021中国文化建设百佳县市、2021品质休闲百佳县市、2021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2021-2023年度“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涵养文化生态激活城市发展活力
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心工作之一,青州立足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全面打响“文化青州”品牌,既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又弘扬现代文化,呈现出以文化激发活力、以文化推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打造核心载体,青州古城、非遗保护传承、博物馆群“三大平台”托起青州文化根脉。为保护好青州古城,2010年,青州启动古城保护修复工程,聘请古城保护专家、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及其研究团队进驻青州,编制完成《青州古城保护修复建设总体规划》和《青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对古城范围内历史建筑全部进行排查、建档,对古城内的古建筑物和街道肌理,进行了“古色古香”的全方位修缮。经过几年不懈努力,先后投资6亿元,保护修复古城核心区域2.8平方公里,使千年青州古城又恢复了历史旧貌,成为目前省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活古城。2017年2月,青州古城旅游区成功晋级国家5A级景区,标志着青州旅游业发展跨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对青州非遗项目和文化线索进行了大普查,全面挖掘民间文化遗产资源。目前,该市已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非遗项目10项,市级非遗项目57项。为实现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将非遗项目转化为文化生产力,依托非遗艺术团、非遗传习中心、非遗传习坊等院团,在古街、宋城、范公亭等区域开展40多个非遗项目的集中展示展演,向广大游客和市民免费展示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增加了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又提高了非遗传承和保护力度,这种“文旅结合、传保并重”的非遗与旅游融合新模式被省文化厅评为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作;青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被省政府授予首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
立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遵循“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惠及全民”的原则,先后建成青州古城博物馆、书院博物馆、科举博物馆、古籍博物馆、京剧博物馆等一批特色博物馆并免费对外开放,成为展示青州文化的新窗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阵地,构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文化惠民和文化旅游互为补充、文博事业与创意产业互动发展的新格局。2017年,又规划建设青州博物馆新馆和博物馆群,共计建设20至30个博物馆,全部建成后,将成为承载青州历史文化的又一个重要载体。
青州还坚定践行“两山”理念,全面保护生态文化,形成了“一山两水一片林”的生态优势,着力实现全域山清水秀、城乡皆景。“一山”即地处沂山山脉北麓,山地森林覆盖率达到43.7%。“两水”即青州境内弥河、小清河两大水系,共有主要河流28条,水资源总量达到3.1亿立方米。“一片林”即林地总面积高达82.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6%,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是国家园林城市、省森林城市。
目前,青州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均为国家一级馆,打造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国家A级景区15处,国家湿地公园2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水利公园、省级旅游度假区各1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处,省旅游强乡镇3个、特色村5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4个、省级景区化村庄20个、潍坊市A级景区村庄36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省级精品文旅小镇1个。
壮大文化产业培育文化建设实力
近年来,青州深入挖掘文化优势,培育特色文化产业,书画、收藏、红丝石“三朵金花”争奇斗艳。
“全国书画看山东,山东书画看青州”。为推动书画产业从零散经营到集群发展,优化书画产业布局,出台一系列培植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书画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九大书画市场、六大书画写生创作基地、五个书画交流培训平台、三个民间支持体系在内的书画产业集群,书画交易模式也从零零散散的地下交易,发展到电商交易、拍卖会交易。
目前,该市书画从业人员5.5万人,经营业户近千家,年交易额120亿元,青州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书画收藏交易中心。中国美协、书协写生创作基地双双落户青州,成为全国唯一的双基地县级市。率先发布一级市场书画指数,为全国书画产业树起“风向标”。
土生土长的青州农民画,也从深藏民间的“小家碧玉”成长为走向国际的“大家闺秀”。经过挖掘培育,短短几年间,3万多耕田种地的新型农民,纷纷拿起画笔,描绘新农村美好生活。全市先后成立了10个农民画专业合作社,发展农民画“电商”100余家,为农民致富奔小康蹚出了一条文化新路。中国农民画联合国巡回展览青州展等国际大展,让青州农民画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强化行业监管,引导艺术品市场规范发展。依托青州中晨书画艺术产业园、大明衡王城艺术品市场、泰丰书画古玩城、青州宋城书画艺术中心、北门里明清古街艺术品市场、君怡都书画古玩城等艺术品市场,规范提升艺术品交易市场建设,打造在省内甚至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书画、奇石、古玩收藏、根雕等艺术品市场。该市已建设大型书画、古玩艺术品市场10处,各类画廊、古玩店1000余家,各类书画研究院、收藏类协会组织等50余个,从事书画、古玩、陶瓷古砚、像章、赏石、钱币、玉器、根雕、烟标等各类收藏人员近10万人。
挖掘红丝石内涵,重塑地域特色产业。大力规范红丝石产业,制止滥采乱挖,提升产品档次,规范市场交易,全市形成了繁荣发展的红丝石文化产业,红丝石专业文化市场2处,从事红丝石砚经营、研究、制作者3900多人,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中国红丝砚之乡”荣誉称号,青州红丝砚影响力越来越大。
赋能旅游升级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青州坚持“融合化”理念,开创了“文化赋能、城景合一、主客共享”的全方位发展方针,让散落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实现了从“休眠”到“唤醒”的转型重塑。
“文化+旅游”,打造高效益发展模式。文化赋能下,青州旅游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古城青州”是青州旅游的大品牌和大名片,古城的保护修复已完成100多条古街巷的提升改造,修复或重建偶园、阜财门等50多处景观古迹和标志性建筑,与云门山、博物馆一体成功获评国家5A级景区,成为青州全域旅游发展的龙头、文旅融合主要载体。
“文化+多行业”,构建全业旅游格局。不仅是文化,青州积极引导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建设等各行业、各领域主动渗透融入旅游元素,大力发展康养、花卉、工业、研学等多种旅游业态,构建全景、全业、全时的旅游格局。
深入挖掘非遗传承保护旅游潜力,引进100余家传习坊(所)及文化创意店铺打造非遗集聚区。将花博会景观长久展示、体验式旅游、线上线下交易充分结合,全力打造精品花卉旅游综合体。扩大夜间供给,建设“夜游古城”“夜游云门山”等五个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培育国内一流康养企业,王府康养小镇、东篱居、大健康产业综合体等项目加快建设。
“文化+公共服务”,打造高能量传播场域。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和产品供给,狠抓功能配套,提升服务水平。发展快行慢游模式,通车总里程包括国省道高速达到2898公里。通达A级景区道路全部达到2级以上公路标准,通达乡村旅游点道路全部达到等级公路标准,建成交通驿站2处,形成了便捷的自驾游服务体系。投放公共自行车1万多辆,电动公交车300多辆,铺设旅游绿道300多公里。建成覆盖全市的旅游标识导引系统,临街单位厕所免费向游客开放,修建生态停车场50多个,发展汽车营地3处,全市具备旅游接待能力酒店达到300多家。
“文化+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景区化发展。坚持规划先行,该市完成了20余项乡村旅游单体规划编制,搭建了层次分明、较为完善的规划发展体系,逐步形成山、水、花、林、果、村相互依托,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产业空间格局。同时,深入挖掘不同类型村庄在自然生态、产业特色、民俗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推进村庄景区化发展,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村庄。在优化服务上下功夫,大力发展民宿产业,已建成精品民宿47家,打造形成古城、云门山、九龙峪、西南山区民宿产业集群,形成古城民宿、古村民宿、山林民宿、田园民宿、温泉民宿五种民宿类型。
新闻推荐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付生通讯员史海莹陈龙文/图锚定“一二三”目标,坚持“一二三四五”工作思路,...
青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