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在坚持名家纷纷点赞
青岛的老师们对青州文友也大力扶持,青岛作协主席尤凤伟、《青岛文学》编审徐培范等也参加过青州文学沙龙。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马瑞芳和张炜等都对文学沙龙赞不绝口,一个普通文学爱好者的聚会,迎来如此众多的赞誉,也给了他们坚持下去的信心。
尤凤伟受邀参加沙龙深受触动
2004年的春天,尤凤伟与徐培范夫妇来青州。当晚,徐培范邀请他参加了青州文学创作者联合会举办的文学沙龙。当时是在青州宾馆的故园茶社,春风沉醉的夜晚,春茶正香,春雪在墙角消融,小屋坐满了人,却很安静,大家静心听每个人的发言,听他俩讲文学的种种。
尤凤伟参加青州沙龙后,感触颇多,他后来说:“我没想到青州竟然还有文学沙龙,而且一办就是十几年,这甭说在一个县级市,就是大城市,也是罕见。与一帮文友一见面,大家立刻像老朋友似的感到十分亲热。这群人之中,有的已年过花甲,有的只二十出头。有写散文的,有弄小说的,有的喜欢诗歌,有的钟情随笔。由于学识、经历和才华各异,各人所取得的成绩也不同,其中不乏佼佼者。耿春元的小小说在全国很有影响,孙贵颂是全省杂文界的领军人物。后来他俩的作品分别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小小说卷和杂文卷,的确是实至名归。据说在全潍坊市,入选《大系》的仅有这二位,这就更加值得祝贺。”
“在商品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青州还活跃着一些不以文学为饭碗,却视文学如生命的人。他们是文学的信徒,大家结伴向文学的殿堂朝圣,足见青州这片古老土地上文化底蕴的深厚。在那一刻,我确信,李清照、欧阳修、范仲淹这些文学史上大家的风范,后继有人,衣钵相传。”
“在文学日渐式微的当下,青州文学沙龙的坚持,是只有在文化底蕴丰厚的文化古城才会出现的文化现象。”尤凤伟给青州文友的掏心窝的话语,令人动容,仿佛他还会在某一个晚上,突然造访青州文学沙龙,再次带来温暖的聊天,拨开作者们眼前的迷雾,打开一方创作的天空。”
徐培范也发表评述:“青州小沙龙,每月一次,风雨无阻,坚持十七年,青岛没有,山东没听说有,大约全国也无例。”
青州人、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马瑞芳也称赞:“青州文学沙龙,是家乡的一方文学净土!”
青州人、上海《文汇报》副刊的副主编、作家田永昌,也给予高度评价:《青州文学》和青州文学沙龙成功的经验是,“贵在坚持”和“抱团取暖”,坚持需要恒心,坚持才有力量,才能做大做强。
本来一个普通的文学爱好者的聚会,想不到迎来如此众多的赞誉。
张炜称沙龙现象是理解文学的最好途径
张炜也谈青州文学沙龙现象,赞不绝口:“一拨基层热爱文学的人组成文学沙龙,每月20号讨论文学,已经坚持18年并且办了自己的刊物,山东没有,据我所知全国都少有。在这么个县级市,有这么火爆的文学现象,让人惊讶、振奋……”
“任何事业都需要一些点,连缀成局面,青州是真正的亮点。”
“(青州文学沙龙现象)对于推动整个齐鲁文化、推动整个文化建设有难以估量的作用。坚持18年,而且是自发的,正是自发性、民间性,特别有意义……”
“青州文学沙龙现象,是教育人们怎样理解文学的最好途径。它是源于生命的内部本质的一种需求。”
“青州文学沙龙了不起的方面,是反映了人类与文明的本质。它的方向和意义就在这里。”
面对领导、老师们的赞赏和社会的肯定,作者们依旧“同性相应,同气相求”,日复一日地远离世俗尘嚣,在“20号”探寻着文学最微妙的堂奥。借用杨绛先生的一句话:“我们曾如此期盼着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中国古语有‘立德立功立言’之说。作为一个文人,首先要立德,立德是做人的第一位。然而要立功,恐怕就不那么容易。那么,我们尽可以直奔第三条而去,积极地立言,投身到文学中去,做一个有良心、有志向、有主见、有本事的文学人。文学可以修养人,可以提高人,更可以成就人。”
“长久以来,我始终坚守着一份自觉的文学责任,一直坚持站在‘底层’写作,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奔走。今天,我也希望青州的作者和文友,既然就在生活的底层中摸爬滚打,在创作上,就要以生活为师,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佳作,使自己的文章像一道光束一样,透进历史的阴影里。”
文学有希望,人类就有希望。
不知不觉,“20号”沙龙,已度过了27个春秋。
新闻推荐
供热季临近,作为守护城区供热“总开关”的巡检人员——市城投集团民生热电公司的工作人员正紧锣密鼓地做好城区供热...
青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