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王粲① 出身名门的俊才
文/宋延坤
在之前的栏目中,我们对刘表和孔融这两位济宁老乡做了一些粗浅的解读,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笔者为大家推出一位在三国时期产生重大影响的济宁人——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魏王侍中王粲。
出身豪门,家族有两人位列三公
王粲出身于山阳王氏,在当时,这可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出过两个三公级的高官。根据《后汉书·王龚传》(王粲曾祖王龚的个人传记)描述,在王龚之前,山阳王氏就已经“世为豪族”了。
王粲的曾祖王龚(字伯宗)是东汉时期的名臣,公元129年(汉顺帝永建四年)九月被任命为司空,公元136年十二月又被任命为三公之首的太尉。在为官期间,王龚因为为人正派、道德高尚、不徇私情为自己积累下的好名声。在担任青州刺史的时候弹劾了不少高级地方官,担任三公后又和宦官有过坚决的斗争。王粲的祖父王畅在为官期间同样也走上了三公之位。因为执法严明,公元168年,王畅被汉灵帝任命为司空,遗憾的是,仅仅担任了几个月就因为地方发生水灾而被免职。王粲的父亲王谦虽然只做到了大将军长史,不过,当时的大将军可是何进。王粲族兄王凯的长子王宏做到了司隶校尉,次子王弼就更了不得,虽然这个王弼在23岁的时候就英年早逝,可他却是三国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和哲学家,更是魏晋玄学的创始人之一。
当然,山阳王氏的影响力并不局限于东汉时期,哪怕到了现在,这个家族的影响力仍然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可。经过来自中华书局、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的上百位专家通过选取山东历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或文学、艺术、教育、思想、科举等方面有代表性的文化家族28家,历时4年研究并编纂成书的《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在2014年问世,而这部丛书提及的“高平王氏家族”,就是王粲所属的这一支。
我们在之前的栏目中多次指出过,在古代,一个人如果有着不凡的家族背景,对个人发展必将发挥出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一个家族之所以会被称为“名门”或“豪族”,可不仅仅是因为在政坛上有着自己的关系网,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家族也往往意味着能够为后代提供更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比如,王粲之所以能够在后来得到曹魏集团的重视,可不仅仅是因为其家族背景,更多的是因为在父辈和族人的家学影响下,王粲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当然,话又说回来了,名门子弟中也不乏不学无术甚至不注重个人品德修养的人,比如,袁术虽然出身汝南袁氏这样的名门,却是一个鼠目寸光和奢侈贪婪的人。
少有才名,曾获文学家蔡邕赠书
王粲不愧是出身于名门豪族,年少时他就凭借满腹才华引起了各方的关注。那么,他当时的才华到底如何呢?从蔡邕的态度就能看出来。
公元190年,董卓胁迫汉献帝、官员和百姓迁都长安,而在浩浩荡荡的迁移队伍里,就有当时年仅13岁的王粲,也正是在这一年,王粲结识了时任左中郎将的蔡邕。笔者在从前的栏目中也曾介绍过,蔡邕不光是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蔡文姬的父亲,更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一代大儒,在天下士人心中拥有极高的地位。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走到任何地方都会受到热烈追捧的“文化巨星”,在见到王粲的时候竟然连连称奇,认定了这个少年是个奇才。得到蔡邕的高度评价,可以证明王粲的才华,蔡邕随后做的一件事,则像是给王粲免费做的“广告”,让这个出身名门的少年又“火”了一次。
董卓执政时期虽然干了很多倒行逆施的勾当,让长安笼罩上了一层恐怖氛围,不过,这样的氛围仍然阻挡不了达官贵人和蔡邕交朋友的热情。蔡邕有多受欢迎?根据《三国志》中的记载,蔡邕家门口的路,经常是被前来拜访者的车马堵得水泄不通,蔡邕家的客厅更是人满为患。想一想也可以理解,像蔡邕这样当时数一数二的大学者,谁不想和他交朋友?当然,王粲也属于这个想去结交、请教的群体。
有一次,当蔡邕在客厅里和朋友们聊天的时候,下人突然说外面有一个自称“王粲”的孩子求见。听到是王粲来了,蔡邕猛地一激灵,也不管自己的鞋子都穿倒了,匆匆忙忙离开了座位去迎接。这也是“倒履相迎”这个成语的出处。看到蔡邕如此匆忙地亲自出门迎接一个客人,宾客们很是好奇,而当他们看到一个身材矮小、年纪轻轻的少年进来后,更是大跌眼镜。或许是为了打消大家的疑虑,又或者是为了隆重推出王粲,蔡邕就认真地把王粲给宾客们做了介绍:“这位是司空王公(王畅)的孙子王粲,他可是一个奇才,非常惭愧地说,我不如他。我这些年来收藏的书籍和文章,都应该送给他才好!”我们都知道,古人越是品德高尚就越懂得谦虚谨慎,不过,像蔡邕这样抬高王粲的做法却并不多见,由此也可以看出,蔡邕是非常看重王粲的。顺便说一下,蔡邕很快就兑现了赠书给王粲的诺言。
蔡邕应该是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位私人藏书家,据说其藏书规模已经接近了皇家藏书,其中包括了大量的稀世典籍,就连曹操都是非常羡慕。说过要赠书给王粲后,蔡邕马上安排人将自己家藏的6000多卷图书,全部送到了王粲家,因为当时图书的主要类型毕竟还是竹木简,这些书装了好几车才装完。
壮志难酬,赴荆州投奔老乡刘表
公元193年,年仅17岁的王粲先是得到了司徒府的征辟,后又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对于很多人来说,如此年轻能得到黄门侍郎这样一个职务,就意味着大好前途正式开启,因为担任这个职务不仅意味着可以拿到六百石的薪水,更是因为这个职务需要时刻陪伴在皇帝身边。
虽然先后有两个官位等着自己去坐,可王粲都没有去报到,因为他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长安城内混乱的局势,让这个少年的心里很不踏实。相信大家也能明白,公元193年的天下并不消停——袁绍和黑山军激战、曹操攻打徐州陶谦、袁绍和公孙瓒为了争夺青州大打出手、袁术在淮南确定了自己的地位……思考再三之后,王粲作出了一个让常人非常意外的决定,他竟然叫上族兄王凯离开了长安,前往荆州投靠刘表。年纪轻轻的王粲能够看清天下混乱的形式,从这个方面来看,他还是很有政治眼光的,那么,他为什么把荆州当成自己的下一站呢?在笔者看来,恐怕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荆州相对安定。从董卓入京掌控朝廷到王粲离开长安的这段时间里,天下已经处在了一个烽烟四起的状态,各方诸侯互相攻伐的主战场在北方,而荆州当时并不是“主战场”,受到战争和灾荒的影响要比北方州郡小很多,因此,当时有很多老百姓都逃到了荆州。求生是人最基本的需求,王粲和族兄选择前往荆州躲避各种人祸和天灾,完全可以理解。
其二,和荆州牧刘表关系特殊。我们在之前的栏目中多次指出过,荆州牧刘表和王粲是同乡。公元190年,荆州刺史王叡被孙坚杀害后,董卓出于拉拢人心的目的考虑,安排刘表继任了荆州刺史的位置。到了公元192年十月,董卓部将李傕和郭汜掌握了朝廷,而在李傕的安排下,大书法家钟繇奉命来到了荆州任命刘表为荆州牧。这个时候,刘表已经对荆州地区实现了有效掌控,王粲和王凯选择在这个时候前去投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是来自同乡的豪族子弟,他刘表多多少少还是会关照一些。
其三,刘表厚待士人。就算没有同乡的这样一个身份,王粲前去投靠也是心里有底的。刘表性情温厚,名列“八俊”,早年因参与太学生运动而受党锢之祸牵连,这样的人生经历决定了他对士人群体向来厚待。
其四,刘表是王粲祖父王畅的学生。从人情的角度来看,老师的孙子前来投靠,自己肯定会好生对待,且不说是刘表,就算换成平民百姓也知道该怎么做。
王粲雕像
新闻推荐
马秀花期待的丰收节终于到了,她提前一个月构思创作的农民画《欢歌》可以与大家见面了。马秀花今年50岁,是山东青州农民画画...
青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