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业”变“百业” 一地赚“多金”

潍坊日报 2021-09-12 08:45 大字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付生

“10年前,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现在,人均年收入3万多元。10年前,村集体年收入2万多元;现在,村集体年收入100万元。”这是青州弥河镇桐峪沟村的一组年收入数字对比。

桐峪沟村党支部书记郭宝伟说,通过融入九龙峪景区建设发展多业态乡村旅游,他们实现了土地流转生“租金”、村民务工赚“薪金”、股份合作分“股金”、旅游产业挣“现金”等一地赚“多金”。

推动发生如此变化的,是青州以全域旅游理念为引领,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全产业链,走出以乡村旅游大发展实现促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和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青州之路”。

利用整体资源布局全域,避免“单打独斗”提高核心竞争力

“乡村旅游是各地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上马项目多、同质化程度重,想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必须综合利用乡村整体特色资源,打造精品游、长线游。”青州市文旅局局长杨爱东说。

从青州市区沿海岱路驱车南行20余分钟,记者来到九龙峪景区。这里打造了生态观光、度假酒店、研学体验、精品民宿、养老养生等板块,建有玻璃吊桥、游乐园、动物园、水上乐园、硅化木地质公园等设施。

导游郭荣告诉记者,海岱路沿线原来主要有云门山和九龙峪两个景区,都是以生态风光为基础,游客往往会选择其一,大多为一日游。现在推动全域旅游后,沿途又增加了四季滑雪场、青州不夜城等项目,促使整个线路的旅游景点与游客的互动性、黏连度更高。

在青州不夜城项目现场,记者看到7台吊车在同时作业。项目负责人张硕说,该项目融合风土人情、美食美景,推出实景演艺、行为艺术等诸多参与性、互动性强的内容,吸引更多游客来到青州、了解青州、留在青州。

在杨爱东看来,正是因为有了全域旅游政策导向的支持,青州的乡村旅游才得以从早期的农家乐等模式,拓展为现在的田园综合体、特色风情小镇、夜间旅游等高端业态。杨爱东口中的政策导向,是《青州市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意见》及实施细则等,推动该市编制完成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20多项单体规划,为发展乡村旅游注入源动力。

在这些政策推动下,花卉旅游、九龙峪、侯王村、上白洋村、圣峪口村等40个具体项目同频共振,呈现出“重精品项目打造”“重产业融合”“重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特色,也促使农村地区迎来环境改善、人才增多等机遇。

据八喜文旅集团副总赵荣贵介绍,该集团还是山东省旅游电商培训中心之一,已为当地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1.1万人次。而在青州,通过各类培训班,有近3万人次接受了相关培训,培养了一批懂农业、懂旅游的新型农民,为乡村旅游带去了实用型技术和智力支持。

井塘古村景区工作人员孙好平就是其中一员,作为井塘古村的一名村民,通过培训后迅速成长,先后参与了景区策划、建设等工作。他告诉记者,井塘古村景区主要是村集体建设,管理和从业人员基本都是本村村民,“通过参加各类培训,大家学会了很多专业知识,把有600余年历史的旧村打造成了现在的景区。”

在全域旅游理念下,青州人更懂得珍惜和保护生态环境,每年新增造林2万多亩、植树300多万株;深化“厕所革命”和“改厨改厕”工程;高标准打造“+花卉、+山水、+田园”等景区化村庄,已有10个村获评省景区化村庄,4个片区入选潍坊市乡村旅游集群片区,有力提升了乡村旅游质量。

深化“旅游+”的产业融合,加快由单一业态向综合功能转变

“只有突出多元化产业融合后的发展优势,才能最大限度地使旅游收益留在旅游地。”杨爱东告诉记者,通过多产业融合整合完整的产业链,青州的乡村旅游实现了由单一业态向综合功能的转变。

文化与旅游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强大的融合力。文化赋能下,让农村中散落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实现了从“休眠”到“唤醒”的转型重塑。

9月3日,几名游客向九龙峪景区工作人员咨询去陈毅纪念馆的路线。因为这里融合了红色文化、山水文化、古诗词文化、民间传说、民宿文化等多种元素,而备受青睐。很多游客,已不单纯是为了游玩,更是为了瞻仰一下先辈的风采,感受一下民宿的氛围,听一段民间的传说。

充分放大文化效应。青州打造以古城、书画、孝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体验型旅游产品,农民画爱好者3万余人,国家级、省级农民画创作业务骨干300余人,年创作农民画产品8000多幅。

不仅是文化,青州积极引导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建设等各行业、各领域主动渗透融入旅游元素,大力发展多种旅游业态,构建全景、全业、全时的乡村旅游产业链。

推进农业接二连三、亚泰花卉亲子活动体验馆等5个项目成为旅游热点,清风峪生态农业基地等100多个农旅融合项目投入运营,胡林古乡村旅游综合体、桐峪里精品民宿等多种乡村旅游新业态呈现。

据清风峪生态农业基地负责人张梅兰介绍,他们还是省级职业农民培训中心,并牵头成立果蔬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近2000户农民发展果品种植等产业。据统计,在青州,采取类似“合作社+农户”模式,从事乡村旅游的合作社已达60多家。

记者来到邵庄镇北薛村金斗山风景区,只见山色秀丽,新建的公共厕所掩映在绿树丛中,厕所内干净整洁,洗手池、洗手液、卫生纸等一应俱全。“今年升级改造了景区内配套设施,打算申请3A级景区。”北薛村党支部书记杨远福说:“镇上修建了全长4.3公里的黑山至雀山旅游路,把黑山、金斗山、雀山流苏等景点串联起来,形成山地观光旅游带。”

目前,青州通达A级景区道路全部达到2级以上公路标准,通达乡村旅游点道路全部达到等级公路标准。他们还投放公共自行车1万多辆,铺设旅游绿道300多公里,发展新时尚的快行慢游。

给旅游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全省目前唯一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旅游电商平台也落户青州,探索出了乡村旅游营销及乡村农特商品“新零售”模式,带动旅游消费100亿元以上。

庙子镇北崔崖村就是通过旅游电商平台打响的品牌。“除了旅游产品,特色农产品也通过电商平台对外销售,去年的旅游收入有400多万元,特色农产品销售到了100万元左右。”北崔崖村党支部书记王海营说。

目前,青州农事体验、休闲采摘、花卉旅游、康养、研学、红色旅游等多元化特色乡村旅游产品日益成熟,乡村旅游采摘园、休闲农场、乡村营地、乡村民宿等新业态不断涌现。

坚持共建共享,20多万群众受益,带动农民增收达20%以上

“发展乡村旅游,坚持共建共享。”青州牢牢把握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

桐峪沟村原本是一个贫困小山村,青壮年都外出务工,村里多为留守老人和儿童。九龙峪景区落户后,他们把位于大山深处的旧村和荒山坡地全部流转给九龙峪景区。景区与村民签订安置合同,在山外新建102套白墙灰瓦的两层独门独院楼房,让全村村民不花一分钱就住进了新房。旧村则由景区在保留原生态风貌基础上,融合现代民宿养生、休闲、农事体验、生态观光等多种元素,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精品民宿区。

记者来到桐峪沟新村,只见栋栋别墅白墙灰瓦,别有风味;大街小巷全部硬化、绿化、亮化,供水、排水、电力、通讯网络全覆盖。

在这里,记者遇到了刚下班的村民盖福生。她目前在九龙峪景区上班,每月工资3000元左右。“工作单位近,骑电动车十分钟就到,收入也稳定,没想到都近60岁了,还能从扛锄头的农民变成按月领工资的职工。”盖福生笑着说。

让村民不出村就能实现就业,九龙峪景区积极雇用当地有劳动力、有意向的村民,先后吸纳1000多人到景区工作。桐峪沟村党支部书记郭宝伟告诉记者,依托乡村旅游,除了每人每年固定粮食补贴,村民收入更加多样化,步入了村美民富新时代。

位于王坟镇的胡林古村,也随着乡村旅游的推进,焕发出新的生机。村党支部书记孟庆利说:“上去几年,你们要是来,除了几个坐在街角聊天的老人,几乎见不到别的人。走在村里上锁的宅院和坍塌的老屋随处可见,空置宅基地一度达到80%左右。”

“先有胡林古,后有青州府。”胡林古村是益都县政府旧址,红色文化深厚,而且四面青山环抱,生态极佳,既有万亩原生态大森林,又有数量众多的自然景观石。发展乡村旅游,该村与龙瑞旅游管理有限合伙公司联合打造胡林古景区,构建红色旅游、休闲旅游、养生养老、生态农业及文化等产业板块。

为此,双方成立股份制公司负责实施项目建设,村民以承包土地和宅基地使用权入股成为公司股东,享受免费新式别墅住宅、不低于国家贫困线的每年分红、各种农产品分配及生活福利。“整个项目完成后,预计年接待节会团队100批次,省内外游客50多万人次,年创利润8000多万元。我们同步发展‘网红经济’,把胡林古打造成全新的‘网红打卡地’。”孟庆利说道。

乡村旅游是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目前,青州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近60个村庄开发了乡村旅游产品,开办旅游农家乐400余家,直接吸纳农民就业2万多人,20多万群众受益,带动农民增收20%以上。

新闻推荐

我的书屋我的梦

我的卧室里有一个简易小书架,我从不刻意装扮它,但它却异常耀眼,吸引我走近它。每当我推开卧室的门,一股清淡的书香扑...

青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